本文**:人民**。
遼寧努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
積蓄動力,推動振興
記者 劉成友 和 辛 楊.
人物** 2024-02-21 版 07)。
2023年是遼寧實施“振興三年行動”和新突破的元年。 遼寧實現了經濟發展提質增速,優化公升級產業結構,加快培育科技創新,不斷優化營商環境。
增強經濟實力,加快發展
早春時節,盤錦遼東灣遼濱沿海經濟技術開發區熱鬧非凡。 遼河右岸,塔吊一字排開,焊接火花四濺; 渤海之濱,車輛穿梭,機器轟鳴,華錦阿美石化有限公司精細化工及原料工程專案破土動工。
這裡曾經是一片長滿蘆葦的“南方荒野”。 作為中央地方合作的重大專案,這裡將建設1500萬噸煉油、165萬噸乙烯等32套煉油化工廠,並在遼東灣建設化工城新城。
要增強經濟實力,實現數量和質量並重,大專案和好專案是重要的支撐。 去年3月1日,遼寧與央企在北京展開雙向深化合作的熱潮。 三個多月後,東北全面振興研討會在瀋陽召開。 在這兩項活動中,雙方共簽約專案89個,總投資6087億元,重大專案30個,投資超過100億元。
遼寧出台穩經濟穩增長勢頭政策措施27項,進一步推進重大專案15項,實施一批高質量專案。 一年來,遼寧主動對接中央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新布局,洽談簽約實施中央與地方合作重大專案156個,投資1個28萬億元。 2023年,遼寧外貿結構優化公升級,電動載人汽車、鋰離子電池、太陽能電池出口增長48%。8%。消費快速回公升,旅遊持續火熱,旅遊總收入為50226億元,同比增長17次。
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科技創新
基礎在實體經濟,關鍵在科技創新,方向是產業公升級。
裝備製造業向上突破,石化精細化工向下延伸,冶金新材料產業深入擴張,優質特色消費品行業發力。2023年底召開的遼寧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上述要求,以產業轉型公升級為主要方向,全力打造4萬億級產業基地和22個產業集群。
遼寧是工業大省,製造業是“優勢”。 遼寧著力在新舊動能轉換的新軌道上加速前進,使舊動能煥發活力,新動能不斷匯聚。
在邁向產業鏈中高階的過程中,遼寧培育“雲”和“資料”,以“智慧型”為翅膀。 在工業和資訊化部公布的2023年新一代資訊科技與製造業融合發展示範名單中,遼寧有10家單位上榜,位列全國第六; 共培育省級工業網際網絡平台87個,培育智慧工廠、數位化車間337個。
創新成為遼寧高質量發展軌道上的關鍵詞。 加快建立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遼寧高標準遼寧實驗室,建設或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11個。 實施科技攻關專案120項,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率達55項5%、實施科技型企業梯度培育計畫,新增“鷹”和“瞪羚”企業1029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1家,科技型中小企業3家30,000。
遼寧以人才要素為核心,優化實施“興遼人才計畫”,遴選高層次人才和團隊1047人。 兩院院士總數達61人。 “百萬留學留遼”行動引進海內外優秀博士和高階職稱4387人,同比增長77%,引進高校畢業生40人10,000,同比增長208%,扭轉了多年來人才流失的不利局面。
優化營商環境,提高群眾滿意度
圍繞提公升企業和群眾的滿意度和獲益感,瀋陽持續推進“只提交一次材料”改革,90%的申請材料“只提交一次”或免提交,推出1123個智慧型服務場景,平均申報時間縮短22個3%,審批效率提公升24%2%。2023年,瀋陽市“只提交一次材料”改革將被評為提高政務服務效率的典型案例。
不久前,遼寧邀請40名民營企業家參加省委經濟工作會議,並召開民營企業家座談會。 遼寧省稅務局持續完善“專案管家”機制,高效服務行業發展壯大; 充分發揮稅務大資料作用,助力1130家企業打通產業鏈,暢通第一鏈條; 出台20項優化服務業措施,為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良好稅收環境。
統籌推進“三萬件”行動,全面清理影響振興發展的障礙; 開展“做事不求關係”等一系列改革,引入省級法治營商環境評價指標體系; 打造高效、規範、智慧型的12345政務服務便捷平台......遼寧有利於企業實體蓬勃發展的“水分”不斷向好。
去年以來,遼寧共經營515家企業9萬戶,同比增長9戶4%。新增外資企業959家,國企敢於創業、民營企業敢進、外資敢投資的氛圍日益濃厚。
圍繞新時代“六地”建設目標,以不甘落後、求變強的雄心壯志,以明知重擔、勇於放棄的勇氣,以追趕、勇往直前的精神,在三年經營之年,堅決打贏攻堅決難戰, 確保打贏,積蓄動力,實現全面振興新突破。遼寧省委書記郝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