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部新電影正式上映之前,通過點映營造一波氣勢,贏得一波口碑,已經是例行公事了。
對於優質作品來說,這無疑是最好、最有力的宣傳方式,但對於不符合觀眾期待的電影來說,卻是挖坑跳進去。
電影《我是一座山》就是這種情況。
這部電影從籌備之初就備受關注,因為故事的原型是備受尊敬的張桂梅校長。
她有著無比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單槍匹馬地幫助了無數貧困家庭的女孩,讓她們上學,讓她們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為此,張桂梅校長一直過著非常貧窮和忙碌的生活,有十多種疾病和痛苦。
她的事蹟廣為人知,被授予時代模範稱號,被評為2020年感動中國的年度人物。
拍一部關於張桂梅校長的人生經歷的電影本來是一件好事,但電影上映後,卻得到了一堆差評。
差評原因一:篡改人物精神。
影片中最具爭議的一點,是胡哥飾演的張校長的“死夫”。
在電影中,每當張校長遇到困難時,腦海中總會浮現出已故丈夫的模樣,他回憶起他們曾經在柔和的光環下跳過浪漫的華爾茲。
彷彿她已故的丈夫就是她所有的精神支柱。
事實上,張桂梅校長確實經常懷念過去。 但她懷念的,是老公彈二胡伴奏,她來唱歌,兩人合作《**來我們農場》的美好時光。
丈夫是她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黨和國家是她的支柱和信念。
電影模糊了這一點,試圖偷梁換柱子,目的是什麼?
負面評價原因二:不尊重現實,負面形象被設定為女性。
在電影中,現實中父親是酒鬼的事實被改成了母親酗酒的事實,**的年輕老師也被設定為女性,男老師都是好人。
難道真的沒有男性罪孽和女人背影的嫌疑嗎? 為什麼要抹去女人身上的光芒,展現男人的完美?
還有一對夫婦在學校教書,最後男生留女離,引發了另一場性別爭議。
差評原因3:主創團隊歪曲事實。
在放映階段,有觀眾質疑將父親的酗酒改為母親的酗酒行為,導演是怎麼回答的?
他說,他們當地的研究發現,在這樣的山區,有很多類似的情況,有些情況遠比電影中描繪的還要糟糕。
然而,資料顯示,男性的飲酒頻率高於女性,很明顯,酗酒在男性中更為常見。 難道在那個山區,這種情況發生了逆轉嗎?
而且,在拍攝女生在山區逃課時,竟然是在拍她們出去玩,去網咖逛街上網。
如果這發生在縣城或市,那將是合理的,但發生在山區就有點魯莽了。
事實上,山區的女孩不上學是因為家裡沒錢,要幫忙務農,或者早早輟學結婚。
我也去逛街,去網咖,錢從哪裡來?
張桂梅校長的初衷不就是要開辦一所免費女子學校,幫助這些沒錢上學的女生接受教育,讓她們走出大山,改變命運嗎?
張桂梅校長還會親自上門女學生家中勸說家長,真是用心良苦。
她把山上的每乙個女孩都當成自己的孩子。
就在這部電影的負面**達到頂峰時,“六公主”出來發聲了。 官媒發文稱:這部電影對男性角色的關注很少,裡面的每一位女老師、女學生都閃耀著真正的光彩,沒有消費女性、物化女性、貶低女性的現象。
此文一出,“六公主”瞬間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成為轟炸的物件。 不少網友紛紛表達了“舉報”的願望。
被轟炸的不僅是官方媒體,還有一些演員。
演員吳悅是影星海清的朋友,她在**發酵的第一時間站出來發聲,強烈支援六公主和海清,還表示自己在網路上等待實名制。
本來,因為演技出眾,她有著極好的觀眾熱度,但這次因為她的大力支援,遭遇了不少藩罵。 多年來積累的好名聲被毀了。
而海清作為主創,更是成為了輿論批評的物件。 她的社交**評論區遭到網友攻擊。
很多人質疑海清,他為什麼要接受這樣的改編? 值得張桂梅總裁託付嗎?
撇開這些表面因素,想想主創團隊的初衷,卻發現這樣一部電影口碑的崩盤是不可避免的。
整部影片充滿了濃郁的西方氣息,用西方語境來看待張校長的先進事蹟。
很顯然,支撐張校長的是她的黨性、職業道德和高尚的人格,但她必須被拍成一段戀情。
同時,它還篡改事實,抹黑許多團體。
有人說,這部電影是為了考取西方獎項而拍的,所以刻意避免描寫張桂梅主席的偉大信念和純粹的理想。
把她描繪成這樣,是對她的褻瀆。
張桂梅校長在放映會上拒言,就是她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