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發金融圈轟動的“30億量化私募股權失控”事件,又有了新的戲劇性。 1月31日,據《第一財經》報道,事件的幕後主角毛儺已被上海帶走。 雖然主角被抓獲,但人們最關心的鉅額投資基金的下落依舊沒有找到,攜錢潛逃的私募股權**依舊難以找到。
資料顯示,在此次“私募股權失控”事件中踩雷的上市公司包括盈羅華、正煤機械、橫店東磁等。 其中,正煤機械收購3億私募,目前僅收回不到3000萬元,本金利率為10%; 英洛瓦買了1理財產品2億元,但僅收回436萬元,本金率不到4%。 上市公司只能收回這麼少量的錢,一些個人投資者可能收回的錢更少。 而回顧整個事件,其實很奇怪。 事因是,擁有100億元的知名私募股權機構中國軟新力投資了深圳匯盛私募基金的30億資金。
深圳匯盛號稱是量化對沖策略的好手,但實際上,深圳匯盛並沒有直接買入**,而是將資金投資了一家名為杭州餘姚的機構。 然後,杭州餘姚將這筆錢投資給了一家名為盤景投資的機構。 經過一連串的變動,錢被轉入了盤景投資經理的賬戶,經理轉身將資金轉走了。 結果,杭州餘姚和深圳匯盛很快接連違約,傳到了中國軟新動力,震驚私募圈的“30億量化失控”事件爆發。
而據**爆料,無論是量化對沖旗下的深圳惠盛,還是杭州餘姚,其背後的第一人,都是盤景投資的實際控制人毛。 事件發生後,除了中國軟新動力外,多家信託公司正式宣布將踩雷盤井投資,其中雲南信託“踩雷”的規模也達到了億級。 那麼多機構踩雷,難道是因為毛偉的資本運作太聰明了嗎? 事實並非如此。 再往下,“失控事件”的主角之一,杭州餘姚號於2022年8月被中建委列入異常作業名單; 2022年9月,盤景投資被基金業總會取消。 這麼大的瑕疵,作為開始吸資的中軟的新動力,風險控制和盡職調查去哪兒了,沒有發現? 這是失控事件中第乙個令人費解的部分。 整個事件的第二個焦點是“罪魁禍首”毛偉! 就作案動機而言,如果毛偉從一開始的目的就是收錢逃跑,那麼計畫成功後,他也應該逃跑。 但實際情況是,錢“用完”了,人留下來了。 據**報道,事發後,毛偉被有關部門第一時間控制。 直到最後幾天,他才被上海**帶走。 此前,2023年2月,盤景投資因涉嫌私募違規被上海證監局查處,毛本人也受到相關監管措施的約束。 可以說,如果毛是真正的始作俑者,那麼他的行為就更加詭異了,不僅給自己留下了無路可退,還處處惹麻煩,引起監管者的注意。 一掃三十億,他立馬被控制,這完全是自私自利的。 誰是毛偉的神聖? 公開資料顯示,毛偉1979年出生,浙江諸暨人,原為杭州市道路運輸局辦事員。 但幾個關鍵的轉折,讓毛維從體制內的小職員變成了金融圈的領頭羊。 最有趣的是,在毛偉的事業道路上,多次得到“貴族”的支援。 資料顯示,2006年,毛偉出現在瀋陽江南地產董事名單中。 這說明毛至少在2006年就出海了。 而與其他出海的商人不同,毛並沒有選擇在浙江老家發展,而是直接來到了東北。 瀋陽江南地產成立後不久,公司就引進了一批新董事,這些董事都是江浙兩地的企業主。 其中,黃光道和黃欣堯是江浙兩地知名開發商。 浙江房地產開發商和當時不到30歲的毛為何一起在瀋陽從事房地產,這是乙個謎。 更神秘的是,這家公司成立僅3年就被登出了。 在房地產行業工作後,毛偉在2010年左右進入投資界。 當時,毛偉的搭檔是來自家鄉諸暨的企業家何建東。 何家在諸暨頗有影響力,何建東的父親何全波在企業改制後,獲得了申科股份的統治權,何父子先後擔任申科股份董事長兼總經理,直到2016年,何家將公司交給了何建東的弟弟何建南。 毛偉、何建東先後成立了多家投資公司,包括瀋陽卓爾投資、上海申科投資等。 2015年,毛正式進入私募股權行業,成立盤景投資。 在盤景投資的股東名單中,又出現了一位大佬陳榮輝。 陳榮輝,高階經濟師、高階會計師,1999年起在大連國際工作,成為盤景投資股東時,曾任大連國際副董事長。 2018年3月,陳榮輝退出盤景投資,次月擔任大連盛亞副董事長,直至2019年3月卸任。 而正是在陳榮輝去了大連聖亞之後,盤景投資才開始在大連聖亞大放異彩,成為該公司的第二大股東。 而捧牌大連聖雅,布局文旅產業,也成了毛偉的名氣之戰。 2020年6月,毛偉當選為大連盛亞副董事長,後任總經理。 另外中國地產通訊建設的實際控制人、浙江商人朱黎明也與毛偉有很大關係。 2017年,盤景投資列出的10家戰略合作夥伴中,有朱黎明控股的中國地產國和實業***,股權滲透後,朱黎明的“中國地產部”投資公司和毛偉的“盤京部”有多次合作。 “中國房地產部”下屬金融公司的許多高管也在毛的投資公司任職。 從毛微的發展歷程來看,一路都有資本幫忙,這些資本投資者都是江浙的“本土英雄”。 毛和浙商圈的來歷還是個謎。 回到這起失控事件,雖然被一掃而空的30億和毛的關係還有很多謎團沒有解開,但對整個市場的教訓卻是非常深刻的。 首先,存在整個私募股權行業的信譽危機。 作為管理資產超過160億元的頂級私募股權機構,中國軟新力一次性向一家機構鉅額投資30億元,最終被徹底欺騙,這聽起來很荒謬。 別說專業投資者了,就算是普通投資者也知道,雞蛋不能放在乙個籃子裡。 私募股權機構的風險意識有這麼差嗎? 更讓私募界尷尬的是失控事件中的乙個細節。 一開始,我們說整個失控事件就是打鼓和過花。 華軟新動力把錢投進了深圳匯盛,然後深圳匯盛投資了杭州餘姚,餘姚把錢轉給了盤京投資,盤景投資拿了錢就跑了。 其中,中國軟新力量的投資背景似乎什麼都沒做。 事實上,有投資者發現,深圳匯盛公布的產品淨值曲線與杭州餘姚高度相似,這引起了投資者對匯盛和餘姚是否為渠道機構的懷疑。
至於整個事件,中國軟新力似乎從頭到尾都被蒙在鼓裡,直到事發後,東窗才投訴對方提供了虛假的估值報表。 投資者如何才能放心擁有這樣的投資和研究能力? 國內頂級私募產品,風控和盡職調查還是一樣的,其他的私募產品,你還敢買嗎? 其次,這對投資者來說是乙個啟示。
說實話,在目前私募股權雷暴頻發的情況下,我個人認為持有現金是最好的投資。 如果要投資,除了看私募的過往表現外,投資者還需要多做功課。 比如,**的經理是否在**行業協會正常註冊,有沒有異常操作,機構規模如何? 在這種情況下,所有這些資訊都是公開的,但沒有引起有關當局的注意。 此外,您還必須檢視您是否有託管人,託管人是誰,以及是否有不良記錄。 例如,本案中,30億元的鉅額資金通過杭州餘姚轉入盤景投資的經理賬戶。 這其實是乙個明顯的漏洞,因為盤景投資根本就沒有託管賬戶,30億的資金全靠管理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