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是為人民服務的,
新聞從昆明說起。
自2004年2月6日開播以來,條碼就用鏡頭記錄了昆明的變化,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昆明的母親湖:滇池
人人都說"滇池清 昆明邢",經過多年的治理,滇池的保護和管理成效有目共睹。 成績的背後,離不開日漸進步的科技手段,也離不開無數在崗位上辛苦耕耘的人,甚至離不開普通市民。
簡·樂佳:“因為滇池是淺高原湖,邊緣比較淺,所以船的設計吃水比較淺,去的地方比較多,打撈範圍也比較大。 ”
2010年初,一位名叫簡樂家的退休老人發明了一艘打撈船"典傑"該船下水進行海上試驗,測試了滇池上的苔蘚和水葫蘆。 老人說,他給這艘船起了名字"典傑"希望它能為滇池的保護和管理盡自己的乙份力量。
自2004年2月6日推出以來,“城市條碼”始終關注滇池保護和管理的每一步"典傑"是社會力量利用科技手段參與滇池治理的乙個縮影。
*攝於2006年)。
現在,在滇池保護治理科學中心,這幅拍攝於2006年的滇池**畫,展現了當時滇池令人擔憂的樣子。
昆明市城市排水監測站副站長白濤:“那時候,我每天都要開通車去滇池,尤其是溫度高的時候,聞到一股特別腥的味道,一陣浪花襲來,真的完全是'綠色油漆',當時,我真的被這個點池打動了,我覺得滇池的水真的不好。 ”
滇池,古稱雲南南澤,又稱昆明湖,是雲南九大高原湖之一,也是雲南最大的淡水湖"高原上的明珠"聲譽。 清代時,孫翁曾登上大觀景塔,將滇池的絢麗風光和雲南千年歷史與“長連大觀景塔”生動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然而,自上世紀中葉以來,滇池水質因多種因素而惡化。 到80年代末,曹海和公海的水質分別下降到等級和等級,到90年代,滇池湖水質惡化到劣等,水葫蘆瘋狂生長,藍藻水華大規模爆發。 保護和管理滇池,是雲南省和昆明市的信任和信任,也是全體昆明市民的心願。 滇池保護管理也不斷加強綜合管理、系統化管理、源頭管理,向縱深發展。
現在,簡樂家的老人"典傑"任務已經完成,取而代之的是更高的技術和更先進的裝置。 2022年,還有另一艘船叫"One Burgor(伯格一號酒店)"幾根大管道將滇池的水吸入船內,將藍藻消滅,然後配合船內進行的一系列處理,達到藻類水處理的處理效果。
昆明海嘯科技*** 城博一號專案經理 張文峰:“如果一天24小時執行,每天可以從滇池湖中打撈3到4萬噸藍藻水,而且不會產生環境汙染,所以是除藻處理的同時的綠色工程,比傳統噪音小,更高效,節能環保,不會打擾滇池生物。 ”
上世紀末成為水質監測員的白濤,也見證了隨著科技的進步,滇池湖保護管理資料支援精度不斷提高、資料支援不斷完善的過程。
昆明市城市排水監測站副站長白濤:“其實是資料支撐,能看到的只是感官,比如水有沒有透明,有沒有顏色,有沒有味道,而是每個指標在具體水質中的含量是多少,或者通過實驗室檢測,才能得到真實客觀的資料。 ”
目前,滇池保護治理已形成科學規劃、源頭治理汙染、生態修復、綠色發展、嚴依法治五大格局離不開各種科技手段的支撐。 如昆明大學與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湖沼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了清華大學-昆明滇池高原湖聯合研究中心等一批創新開發平台,制定並頒布了一系列汙水處理地方標準。 一枝黃花汙泥處置、藍藻水華監測、預警應急處理、生境恢復。同時,建成了滇池綜合管理資訊平台等一批資料平台。
昆明市城市排水監測站副站長白濤:“現在經過20多年的發展,比如我們現在也有自動監測儀器,還有一些大型儀器,可以分析一些比較複雜的專案,我們也有資料儲存、上傳、展示的系統平台,做這項工作比以前容易多了,資料也很容易看到。 ”
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滇池湖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2016年,滇池湖水質由持續20多年的劣質V類提公升至全湖V類,去掉了劣質V類"帽子";2018年公升級為等級,30年來水質最好; 截至2022年底,滇池湖全湖水質連續5年保持IV.級,營養狀況由重度富營養化改善至中度富營養化。 2023年1-9月,滇池全湖水質維持IV.級。 海花椰菜等水生植物,鲶魚、鸕鶿、白眉鴨等鳥類等本土魚類,甚至瀕臨滅絕的國珍稀鳥類朱䴉也重新出現在滇池。
昆明滇池高原湖研究院助理工程師董金燕“我們知道海花椰菜對水質的要求非常高,只有在類水的水質下才能生長,所以它也被譽為水質的試金石,而在滇池,海花椰菜的再現,也標誌著我們這一系列保護措施的成效。” ”
目前,滇池海藻類濁水穩態階段已經過去,正在向藻草共存階段過渡。 要真正實現滇池生態系統健康良性迴圈的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面對未來,白濤也信心滿滿讓水清澈,岸邊綠油油,魚兒就會飛到淺水區"滇池五百里"三維畫卷將盡快複製。
昆明市城市排水監測站副站長白濤:“我覺得滇池的保護和管理真的是一項漫長的工作,日復一日的工作,不可能到一周、乙個月或一年,我能看到明顯的變化,我想我參與這項工作已經近30年了,我從最早看到滇池慢慢到現在, 確實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
記者:崔廣瑞,秦坤傑.
編輯:董桂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