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漫談
俗話說:“十五的月是十六圓的”,那麼究竟是十五的月圓還是十六的月圓呢?
這個問題涉及月亮的變化方式,即“月相”。 月相的變化是由月球繞地球公轉引起的,而月球作為衛星,本身並不發光,而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陽光的結果。 正因為如此,太陽、地球和月球之間的位置關係決定了我們在地球上可以看到的月球的形狀。 月球繞地球公轉,那麼月球繞地球公轉需要多長時間呢? 由於運動都是相對的,這個問題有兩個答案。
如果以太陽為參考,那麼月球繞地球公轉一圈大約需要 27 圈3天,稱為“恆星月”。
然而,在我們地球上,273天不足以讓月球完成一次盈虧的變化,這是因為月球在繞地球公轉的同時,地球也在繞著太陽轉一圈,所以如果以地球為參照,月球必須繞地球一圈後回到地球和太陽連線的延伸線, 這算是乙個圓圈,這個時候在地球上我們看到,月亮已經完成了一次完全的盈虧變化,這叫做“朔望月”,時間大約是295天。
中國使用的農曆月是根據朔望月確定的,朔望月分為大月和小月,因為朔望月不是一整天。
大月是 30 天,小月是 29 天,大月加小月正好是月亮繞地球公轉的兩周,這是兩個朔望月。 在朔望月期間,月亮會經歷 8 種不同的形狀。 當月球位於地球和太陽之間時,太陽的光線完全被月亮擋住,月球面向地球的一面是完全黑暗的。
後來,隨著月亮位置的變化,我們可以在晚上看到彎曲的新月,這種形式的月亮被稱為“眉月”。
又過了幾天,新月漸漸豐滿起來,終於我們可以看到半月,也就是所謂的“上弦月”。 後來,月亮變大,大約是滿月的四分之三,月亮被稱為“滿月”。 在 1475天後,月亮終於來到了太陽和地球之間的分界線的延伸處,滿月出現了,此時的月亮被稱為“望月”。
看完月亮後,由於月亮的運動,月亮又開始失去,它再次呈現出上蠟的月亮的形式,但此時它被稱為“減弱的月亮”。
之後,再次出現的半月被稱為“上弦月”,然後又被還原為彎曲的新月,稱為“殘月”,最後月亮再次來到太陽和地球的中間,變得隱形,然後回到新月,這是乙個完整的朔望週期。 可以看出,月亮是月亮最圓的時候,也就是新月之後的1475天。 但是,雖然農曆月是以朔望月為基礎確定的,但與朔望月並不完全重疊,無論是30天的大月還是29天的小月,都不能保證第十五天就是月亮。
因此,有一種現象,即月亮不僅可能出現在農曆的十五天,而且會出現在農曆的第十六天,甚至出現在農曆的第十四天或第十七天。
由此可以看出,說十六號的月亮一定比十五號圓是不對的,月亮的具體日期更圓,要看哪一天恰好是月亮。 既然如此,為什麼會有“十五的月亮是十六輪”的說法呢? 其實這句話的原意在流傳過程中被誤解了,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應該是:“農曆十五、十六天月亮圓”,而不是“農曆十六天的月亮比農曆十五圓的月亮更圓”。其實,在流通過程中,有很多俗語被誤解了,比如第乙個月剪頭髮是“想老”,結果第乙個月就變成了“死去的大叔”,這讓天下大叔在第乙個月多了一件值得擔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