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開發了一種新型電磁頻譜監測裝置,可以準確攔截和干擾包括星鏈在內的高頻民用通訊裝置。 如果使用,該裝置有望徹底改變未來電子戰的發展,使解放軍能夠在戰鬥一開始就禁用Starlink。
香港**援引中國學術期刊《無線電通訊技術》上發表的一篇文章稱,中國科學家開發了一種新型電磁頻譜監測裝置,可能會改變電子戰的應對方式。
據介紹,這種新型電磁頻譜監測裝置允許使用者實時監測一定區域內的所有電磁訊號。 同時,該技術還可以分析和破譯特定訊號,並在很短的時間內反向定位發射器。
當然,這些功能並不是裝置的關鍵。 關鍵是該裝置進一步將訊號分析的頻率範圍從常規電子戰裝置的40-160 Mbps提高到千兆頻率水平。
這意味著幾乎所有可用於資訊傳輸的電磁頻段都可以用這種新的電磁頻譜監測裝置進行監控,包括Starlink。 因此,外媒稱“使用這種裝備和技術,是解放軍對手在戰場上'無處可藏'的主要原因”。
由於電子戰裝置本身的侷限性,傳統的頻譜監測分析裝置只能進行40-16億畫素範圍內的實時訊號監測和分析。 儘管即使在處理千兆赫茲範圍內的高頻訊號也可以進行監測,但由於千兆赫茲訊號的資訊密度極高且接收器數量相對有限,因此監測被簡化為監測。 可以從中截獲多少? 很難說可以分析哪些訊號。
因此,在無線電通訊的實施中,除了最基本的加密處理外,每個團隊還會使用脈衝無線電等技術將訊號轉換為高頻訊號,以降低被敵人攔截的風險。 電子戰裝置。 一些美軍單位甚至會反其道而行之,專門使用星鏈等高頻民用通訊裝置進行通訊,從而“繞過”傳統電子戰裝備的作戰範圍。
星鏈之所以能夠在俄烏衝突中發揮重要作用,主要是因為俄軍擁有強大的電子戰能力,但在這個頻段上很難發揮武力,這為大量裝備電子戰的烏克蘭士兵提供了機會。 星鏈。
正因為如此,外界將非常重視新型電磁頻譜監測裝置。 因為以“星鏈”為代表的高頻民用通訊裝置在俄烏衝突中驚豔亮相後,包括美軍在內的許多團隊開始研發高頻通訊。 一些相當激進的觀點認為,美軍應該使用Starlink來完全取代現有的通訊系統,以彌補美軍在“複雜的電磁環境”中缺乏作戰能力。 這樣,當這種電磁頻譜監測技術大規模使用時,解放軍將能夠攔截和分析戰場上的高頻訊號。 這種分析除了讓解放軍抵消美軍在這個問題上的優勢外,還可以讓解放軍的電子戰裝備更準確地瞄準美軍使用的高頻訊號頻段。
這樣既可以大大提高解放軍電子戰裝備的干擾效能,又可以增加干擾訊號的方向性。 再加上新型電磁頻譜監測裝置的反向定位能力,解放軍將能夠利用該技術反向定位敵方訊號傳輸源,同時降低敵方反向定位的可能性,提高隱蔽性和戰場效能。 他們自己的電子戰部隊的有效性。 生存。
更重要的是,新型電磁頻譜監測裝置雖然提高了分析高頻訊號的能力,但並不意味著它只能分析高頻訊號。 相反,該裝置保留了傳統電子戰裝置的能力,其分析效率和定位精度都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這種新型電磁頻譜監測裝置理論上甚至可以抑制敵軍發出的電子戰干擾訊號,保護自己的通訊訊號。
對於在西太平洋面臨與美軍潛在衝突的解放軍來說,這無疑是個好訊息,因為解放軍現在擁有廣泛的陸基預警和海上偵察系統,以及戰時條件下的天基衛星偵察系統。 美軍不會坐視解放軍為所欲為。
美國海軍的航母打擊群必須使用一系列對策,包括雷達、通訊干擾,甚至煙霧干擾。 如果解放軍能夠在前線作戰部隊中推廣新型電磁頻譜監測裝置。
即使天基和陸基偵察系統因對抗措施而無法執行,前線作戰部隊仍然可以利用這項技術不斷定位美國航母的位置,並通過電子戰壓制美國艦隊。 同時,干擾美軍的電子戰。 保證自身訊號下的通訊暢通,保持指揮系統的執行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該裝置的總工程師也在**中表示,該裝置具有“體積小、效能高、功耗低”的特點。
雖然我們不知道這個“小”有多小,但如果這種裝備能以吊艙甚至內部裝置的形式安裝在軍用飛機上,那麼解放軍殲-16D電戰飛機有望被納入作戰能力,這與美國陸軍的E A-18G電子戰鬥機的能力有很大不同。
這使得解放軍在建立水面電子戰優勢後,能夠繼續建立空戰和電子戰優勢,並在電子戰領域全面擊敗西太平洋美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