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專業視訊手機,打造好手機並不容易]]。
眾所周知,小公尺數碼系列旗艦機型的“Ultra”版本可以追溯到2020年小公尺10周年發布會上發布的小公尺10 Ultra(小公尺10 Ultra)。
2022年,隨著小公尺官宣與徠卡深度合作,小公尺12S Ultra正式確立了該機型的數碼系列“Ultra”版作為專業影像旗艦。
但是,從基本常識的角度來看,如果任何消費級產品在功能上更加“專業”和“深入”,就越容易展示廠家的技術實力,獲得專業使用者的信任,同時,往往意味著對於大量“非專業”的普通使用者來說,這樣的產品可能更難使用。
正因為如此,乙個非常現實的問題擺在了小公尺面前。 從產品賣點來看,要把新款數碼系列“Ultra”版的機型設計得更極致,形象表現更專業,甚至可以說必須達到行業最高水平。 但是,從使用者體驗的角度來看,這樣的產品仍然必須易於使用並兼顧日常生活的便利性,而不是被更極端的形象設計所複雜化。
那麼小公尺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又是如何實現形象旗艦“更上一層樓”的呢? 這一切的答案都在於剛剛亮相的小公尺 14 Ultra。
[[[外觀:乍一看,看起來和往常一樣,但實際上細節已經變了]]。
在小公尺 14 Ultra 的官方外觀資訊中,有一句話是“Ultra 系列的設計過程與其他手機有很大不同,是一款由內而外設計的手機”。
簡單來說,這其實就是想表達小公尺 14 Ultra 先確定了內部功能配置(主要是圖片),然後根據它設計了外觀。
因此,當你第一次看到小公尺 14 Ultra 時,很多朋友很可能會覺得它看起來與上一代小公尺 13 Ultra 極為相似。 畢竟,它們都有乙個巨大的居中四攝像頭模組,都帶有寬金屬邊框和素色皮革後蓋,並且都提供了額外的“專業相機手柄”配件。
但如果將兩代巨杯放在一起比較,你會發現小公尺 14 Ultra 在外觀細節方面其實有不少變化。 此外,這些變化在很大程度上是有針對性的。
例如,與小公尺 13 Ultra 的雙曲面螢幕相比,小公尺 14 Ultra 使用的一塊類似於小公尺 14 Pro 的 2K 解像度和 120Hz 重新整理率為 67英吋“全深度四曲面屏”。 它結合了曲面屏的視覺窄邊框,結合了不易誤觸的直屏優勢,同時在小公尺龍晶玻璃的保護下,也比一般旗艦曲面屏更耐衝擊和跌落。
據小公尺介紹,這款螢幕最大的亮點是它具有“參考級”色彩準確度,並支援杜比視界**以及靜態**超動態顯示。 並且出廠時預設在原色模式下開啟,使用者無需在設定中進行任何後期調整即可獲得準確的色彩外觀。
其次,小公尺 14 Ultra 延續了小公尺 13 Ultra 的“一體成型中框”設計,但中框的形狀進行了較大調整。
可以看出,小公尺 14 Ultra 的中框依舊延伸到後蓋,有明顯的“包裹”結構。
過去,其他型號的中框往往是用多種材料拼接在一起的,因此在結構強度上存在固有的弱點。 相比之下,小公尺 14 Ultra 此次採用的“龍鎧架構”首次亮相,採用高強度“6M42”鋁合金一體切割而成的中框,外框和內部基板是單塊連續的金屬,因此避免了拼接結構上的應力弱點,中框的剛性達到小公尺 14 Pro 的兩倍。
如果你還記得小公尺 13 Ultra 後置攝像頭上的特殊凸起結構,你會看到小公尺 14 Ultra 已經取消了這種設計。
是的,小公尺 14 Ultra 的中框不再有特殊的凸起,這使得它的機身看起來更薄,無論是外觀還是握持。 但實際上,如果將這兩款手機放在一起對比,你會發現小公尺 14 Ultra 實際上解決了視覺厚度問題,層次更多,後置攝像頭邊框更複雜。
說到這款後擋板,除了延續了從小公尺 12s Ultra 開始的“金環”元素外,還增加了大面積的 Clou de Paris 處理。 有趣的是,巴黎的 Cloupe 元素也出現在小公尺 14 和小公尺 14 Pro 的後置攝像頭外圍,以及小公尺 Mi Watch S1 Pro 的表冠上。 所以這似乎意味著小公尺現在開始關注其旗艦產品線中細節造型語言的一致性和繼承性。
[[[外觀:專業攝影套裝,**更好用]]。
看完機身本身的外觀,再來看看小公尺 14 Ultra 這次的“專業攝影包”。
與前代產品一樣,小公尺 14 Ultra 的專業攝影套件也由四個部分組成:保護殼、相機手柄、手鐲和可拆卸鏡頭邊框。
不過,在具體設計和功能實現方面,這一代專業攝影套件至少有三大變化。
首先,它是相機手柄和機身之間的連線。 小公尺 14 Ultra 的相機手柄不再通過藍芽連線到手機,而是通過 USB 埠連線。
這帶來了兩個好處,一是它的快門、變焦,並且不再有其前身的明顯延遲。 二是安裝好相機手柄後,現在可以直接使用手柄上的USB口給手機充電。
甚至,小公尺這次還直接在相機手柄內放置了一塊 1500mAh 電池,並將其作為“移動電源”提供,為小公尺 14 Ultra 增加額外的電池壽命。
其次,在相機手柄的按鈕方面,相較於上一代只有快門和變焦杆的設計,小公尺 14 Ultra 的相機手柄增加了乙個單獨的視訊按鈕,還增加了乙個可自定義的撥盤。 預設情況下,它用作補償的快捷鍵。
而這次小公尺 14 Ultra 的預設變焦杆邏輯也變得更加“專業”。 在預設設定下,撥動控制桿不再直接導致鏡頭切換,而是以 1 公釐為增量進行等效焦距的逐步變焦。 這使得它的整個操作邏輯更接近於真正的相機,而不是“照相手機”。
最後,小公尺 14 Ultra 的專業攝影套件也改變了鏡頭邊框的固定方式。 它使用與數碼單鏡反光機非常相似的“鏡頭釋放按鈕”來鎖定邊框位置,而不是簡單地依靠摩擦+卡口來固定。
老實說,這種設計原則上很簡單,但它帶來了非常強烈的儀式感。 由於採用了固定位置鎖定機制,小公尺 14 Ultra 的鏡頭邊框現在每次安裝時都會“對齊”。 在美學細節方面,與上一代相比也有了明顯的提公升。
[[[硬體:重視電池壽命的旗艦平台,通訊功能有了很大的發展]]。
隨著外觀的變化,讓我們繼續討論小公尺 14 Ultra 的內部。 一開始,當然是通常的算力配置和效能測試環節。
作為 2024 年初發布的旗艦產品,小公尺 14 Ultra 不出所料地配備了第三代驍龍 8 平台,搭配 8533MHz LPDDR5X記憶體和 UFS4由 0 快閃記憶體組成的旗艦效能組合。
同時,小公尺 14 Ultra 也憑藉史上最豪華的散熱設計,成為最豪華數碼系列的“超大杯”。 內部使用4,000 mm²的“雙向環形冷幫浦”均熱板。 而且它不僅起到了SoC的散熱作用,還同時照顧了幾個超大的底部後置攝像頭,減少了攝像頭模組在長時間拍攝時的熱量積聚。 由於CMOS本質上是一種電容元件,因此降低溫度並避免過熱可以降低電子逃逸的可能性,因此理論上也有助於提高影象質量(訊雜比)。
有了這樣的硬體,小公尺 14 Ultra 的理論效能得分無疑處於旗艦手機應有的水平。
但要說它的執行分數特別“極致”,那就不是這樣了,畢竟作為一款更加形象化的頂級旗艦機型,自然會把效能排程向省電散熱的方向傾斜。 因此,小公尺 14 Ultra 注定不會也不應該成為“效能旗艦”。 讓使用者流暢舒適地使用它是它應該具備的效能。
《崩壞星鐵道》的平均幀率為579 平均功耗 47454mw
Genshin Impact 的平均幀率為 595 平均功耗 32496mw
Against the Cold》的平均幀率為 581 平均功耗 54360mw
同時,我們還測試了小公尺 14 Ultra 在一些最受歡迎的高負載遊戲中的幀率和功耗。 不出所料,小公尺 14 Ultra 的比賽排程仍然專注於“低功耗”。 即使開啟了高效能模式,其遊戲功耗測量值仍遠低於大多數旗艦產品。 然而,由於驍龍 8 Gen 3 的超高規格,它仍然可以輕鬆地在幾乎所有這些遊戲中保持接近全幀的流暢度。
除了第三代驍龍 8,小公尺 14 Ultra 這次還配備了更多自研晶元。 其中包括單節90W有線快充和50W無線快充方案,由小公尺澎湃的P2充電晶元+澎湃的G1電源管理晶元驅動,搭配小公尺最先進的5300mAh單芯“金沙江”電池。 據悉,其體積比小公尺 13 Ultra 的電池小 9%,但採用含矽量高達 6% 的碳矽陽極設計,能量密度達到 779Wh L,在目前行業中尚屬首創,並且在 1600 次迴圈後也實現了容量超過 80% 的長壽命特性。
甚至小公尺 14 Ultra 現在也包括“極端電池模式”,以實現極低的電池使用率。 根據官方資料,它可以讓手機待機60分鐘,通話15分鐘,或者在電池只剩下1%的時候掃碼10次,點亮碼50次。
不僅如此,小公尺 14 Ultra 這次還增加了大家都喜歡的天通衛星通訊功能。 並為此推出了兩款“澎湃T1”通訊晶元,其中一款用於優化日常5G網路和WiFi網路的頻段選擇,增加訊號強度並降低時延,另一款專門用於服務衛星天線的工作狀態管理,以提公升衛星通訊的速度和連線的穩定性。
同時,The Paper OS 的底層網路現在增加了更多的 AI** 能力,它會“記住”使用者日常路徑上基站的訊號強度,並根據場景自動切換不同的天線組,或者提前預載入內容。 顯然,小公尺也開始注重底層通訊技術的自主研發,而小公尺 14 Ultra 作為這種能力的集中體現,在產品定位上也算是恰當的。
[[[影象設計:大光圈徠卡四台相機,副相機可以頂半邊天空]]。
綜上所述,下一步是繼續討論小公尺 14 Ultra 影象中最重要的部分。
首先,在基本的感測器配置上,小公尺 14 Ultra 的四個後置攝像頭基本延續了上一代產品的設計思路,即廣角主攝像頭方案從 IMX989 公升級到工藝更新,功耗更低,因此始終可以開啟 ISO 融合演算法,以獲得 LYT-900 的高動態範圍。 此外,其超廣角、人像長焦和超長焦鏡頭仍配備IMX858 CMOS。
有些朋友可能會覺得imx858(1 251英吋)並不大,有什麼好處?事實上,與其他一些常見的副相機解決方案(如OV64B和IMX766)相比,IMX858不僅具有副相機CMOS中罕見的全畫素對焦結構,而且原生支援12位高動態範圍,並具有獨特的“多相機協作”功能。
這體現在小公尺 14 Ultra 的影象設計上,這意味著當切換到副攝像頭(IMX858)時,LYT-900 的 1 英吋大底主攝像頭並沒有完全關閉,它實際上仍然以速度較慢的“連拍”模式執行,並且可以為副攝像頭提供輔助測光和白平衡資料。
這樣做的乙個非常直接的好處是,小公尺 14 Ultra 可以在日常連續變焦拍攝中輕鬆保持多個攝像頭的色彩一致性。 這可能就是為什麼專業相機手柄“敢於”將預設變焦模式設計為 1 公釐步長而不是直接切換相機的原因,因為在這種變焦模式下很容易注意到多個相機之間的色差。
其次,在自身高硬體規格和特殊功能的基礎上,由於不大,也會給如今的旗艦機型帶來非常顯著的優勢,那就是可以更容易地實現大光圈和高質量的光學設計。
在小公尺 14 Ultra 上,其超廣角鏡頭和人像長焦鏡頭這次都具有 f1 光圈8、即使是5倍潛望鏡,光圈也有f25、1寸廣角主攝像頭實現驚人F163-f4.0.無級變孔徑設計。 結合用於全鏡頭的 ALD 多層鍍膜、紅外旋鍍濾光片和原生的低失真設計,結果是徠卡光學 Summlux 系統。
而且由於這次所有IMX858都擁有高質量的大光圈鏡頭,因此也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好處。
首先,小公尺 14 Ultra 的 75 公釐人像長焦具有 10 厘公尺微距對焦功能。 這使得直接使用長焦完成“長焦+微距”拍攝成為可能,而無需依賴超廣角裁剪。
並且為了照顧一些使用者不喜歡 f1 的事實8大光圈帶來的淺景深感知問題,小公尺還適配了這款75mm鏡頭,具有一鍵式“景深融合”拍照功能。 只要在拍攝長焦微距時開啟此功能,就可以一鍵拍攝,並且可以達到以前需要手動選擇多個對焦點並在連拍後手動合成的“深度擴充套件”效果,前景和背景清晰。
其次,當使用小公尺 14 Ultra 進行日常變焦、人像或微距拍攝時,很容易注意到它在選擇對焦點後不會突然在取景器中“跳動”。
為什麼? 事實上,這種在很多機型(尤其是中高階視訊手機)中都很常見的“畫面跳轉”,本質上是手機自動切換攝像頭導致的取景角度突然變化。 其背後是反映出一些手機因為副攝像頭質量差,不得不使用“主攝像頭+演算法”來自動替換攝像頭邏輯。 顯然,這不僅會干擾使用者的正常取景和構圖,而且往往會造成嚴重的裁剪和放大帶來的明顯的演算法失真和噪點。
從這個角度來看,小公尺 14 Ultra 很可能是我們迄今為止測試過的所有成像旗艦中的第一款,以徹底結束“主攝像頭掉落”和“攝像頭切換”問題。 顯然,在這一成就的背後,智者,而不是為了噱頭而盲目堆砌“大底”CMOS和鏡頭組合,才是最關鍵的因素。
[[[演算法分析:生成式AI構建全新底層,自研計算平台勝出]]。
除了合理的CMOS組合和頂級的大口徑徠卡光學設計外,小公尺14至尊紀念版在成像演算法方面也有一些亮點,這次特別值得關注。
得益於如今洶湧澎湃的作業系統,“計算攝影”系統可以呼叫的硬體不再只是過去的ISP和NPU,而是CPU、GPU、DSP等模組的算力都接入了澎湃新聞的AI子系統。
於是,小公尺的計算攝影平台又進化了,不再是過去的“小公尺影象大腦”,而是新的“小公尺AISP”。
那麼這個新的計算攝影平台給小公尺 14 Ultra 帶來了什麼呢?
首先,它為小公尺 14 Ultra 提供了驚人的快速影象處理能力。 這意味著在快速按下快門時,沒有“上一張影象的演算法,下一張影象消失”,從而在快速拍攝中輕鬆保持白平衡一致性。
這意味著,即使在夜間光線不足的條件下,小公尺 14 Ultra 也不需要等待使用者“繞圈”,即使它使用非主攝像頭進行拍攝。 當你按下快門時,你幾乎可以立即看到夜景**。
即使在夜間,您也可以按下小公尺 14 Ultra 的快門來啟用自動連拍模式,在夜間拍出令人驚嘆的定格畫面**。
其次,在基本的多幀合成方法方面,小公尺 14 Ultra 還實現了基於亮度域的 RAW 域資料對齊處理,最高可達 21bit。 這有兩個好處,一是超動態,符合最新的行業標準,二是可以正確表現光影的自然氛圍,沒有傳統多幀融合演算法造成的亮度錯位。
此外,由於處理過程更快,小公尺 14 Ultra 還推出了一種非常有趣的新拍照演算法。 當我們在一定程度上放大長焦時,小公尺 14 Ultra 使用生成式 AI 演算法來增強影象中的細節。
從實際效果來看,小公尺 14 Ultra 的超遠攝解像度遠優於前代手機。 說實話,小公尺 14 Ultra 的這種使用可能是當今智慧型手機中各種“生成式 AI”用例最合理、最不人性化的解決方案。
最後,小公尺 14 Ultra 在人像攝影的計算過程中也使用了大型 AI 模型。 它可以自動識別被攝體和背景,進而增強人像主體的虛擬照明,同時將物理鏡頭的散景和光路特性新增到背景中。
有趣的是,小公尺 14 Ultra 這次甚至增加了一種名為“Master Portrait”的新畫質模式。 在這種模式下,其人像髮色和光表現力會更強,更能迎合普通使用者對“好看”的需求。 同時,人文風格與寫實主義的經典“徠卡人像”自然而然地被保留下來,以滿足專業攝影師的喜好。
[[[總結:體驗穩步提公升,其背後的意義更加重要]]。
在我們之前對小公尺 14 Pro 的評測中,我們評論說它有大量的跨越式公升級,重新定義了小公尺數碼系列“大杯”的水平。
不過,相比之下,小公尺 14 Ultra 這次在外觀和硬體配置方面並沒有太大變化。 在外觀上,四面微曲的螢幕和取消機器背面凸起的取消,是大家所期待的合理調整,也迎合了最新的消費審美趨勢。 在內部配置方面,第三代驍龍8、衛星通訊、全新主攝CMOS也是2024年頂級旗艦的“應有意義”。
然而,在我們看來,小公尺 14 Ultra 的真正意義在於它很好地回答了兩個問題。 首先是終極形象旗艦是否要兼顧普通消費者的便利性。 小公尺選擇兼顧兩者,並使用了大量新技術來顯著提高照片的影象質量和可玩性,而不會增加操作的複雜性。
另乙個是,小公尺 14 Ultra 基本上已成為自智慧型手機推出以來生成式 AI 最徹底、最實用的機型。 其生成式AI不需要使用者提問和學習各種互動邏輯,而是用於各種場景的攝像頭演算法中,並自動觸發和處理。 而且從最終的效果來看,確實帶來了非常顯著的畫質提公升。
那麼這意味著什麼呢? 一方面,小公尺 14 Ultra 的設計表明,小公尺在“旗艦形象”的研發上已經形成了成熟且可持續的改進技術體系,他們不再需要“隨波逐流”,而是可以成為行業內產品設計理念的引領者。 另一方面,通過小公尺 14 Ultra 的使用,我們也可以看到,小公尺正在快速完善澎湃作業系統,並新增更多傳統 Android 系統無法實現的獨特底層技術功能。
很明顯,小公尺正在迅速建立更多的技術和體驗護城河。 小公尺 14 Ultra 可能是這方面的乙個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