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1472-1529),又名王守仁,陽明字,定寨,浙江省紹興州(今紹興市)山陰縣人。 明朝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軍事戰略家也是一位科學大師。
王陽明出生於乙個書香世家,從小就很聰明。 20歲那年,他公升入中學,隨後三次去北京參加考試,但都失敗了。 後來,他放棄了科舉考試,投身於學術研究。 30歲時,他在長沙黃鶴樓創辦了“新學”,提出了“良心”的人生觀,開啟了明代新學的氛圍。
32歲時,王陽明被徵召入伍,鎮壓各地農民起義。 此後的10多年裡,他在軍營中積極推廣心理學思想,提高了軍隊素質。 40歲那年,王陽明回到家鄉教書,在家鄉教書,使心智科學的思想得到廣泛傳播。
45歲時,王陽明重新嶄露頭角,多次帶軍重振邊防,出任南京軍部書記。 但是,他仍然堅持學習和說服他人,他的演講作品不斷湧現。 1529年,王陽明因過度勞累病逝世,享年58歲。
王陽明一生提倡學心,開闢了明朝的士氣,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他倡導“知行合一”,強調良知和品格,成為中國思想史上的豐碑。 王陽明被後人尊稱為“陽明先生”,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心智的核心理論可以概括如下:
1.為了良心。
王陽明提出,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內省和內省來發現自己內心固有的良知,讓良知主宰自己的言行。 這就是著名的“良心”思想。
2.知識和行動是一體的。
王陽明強調知行合一。 真正的知識將導致行動,而行動是知識的自然湧現。 知行密不可分,知行合一。
3.格烏。
格物是擴充套件良知的方法。 王陽明認為,通過觀察物體和理解理性,我們可以不斷提高認知和行為的道德水平,使我們的良知能夠日復一日地豐富和完善。
4.聞所未聞。
王陽明提出,人們可以通過直覺或啟蒙獲得不是來自外部經驗的知識,這種非經驗的直覺知識也可以構成真正的知識。
5.奉獻。
王陽明主張,要全心全意地做事,無論結果如何,都要做到最好。 他強調,過程勝於結果,奉獻不是為了取得成果。
這些理論構成了心智研究的核心內容,對後來的中國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心靈研究強調主體的覺醒,開啟了近代中國主體性的提公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