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社交媒體上的一篇帖子引發了熱議。
怎樣才能找到你夢寐以求的工作?
該帖子列出了一些本身非常常見的專案,但它們都必須滿足困難的工作條件。
比如月薪6000元,工作時間合理,環境友好,福利待遇完善。
這引發了關於收入滿意度的討論,不同的人表現出截然不同的生活和心態。
有人對月薪6000元表示滿意。
也有人認為這還不夠,至少要月薪1萬元才能感覺到自己“活得像個人”。
評論區有很多人發布了自己的作品,他們可以輕鬆滿足以上所有要求。
但對於一些人來說,6000元不僅僅是乙個夢寐以求的收入,更是很多普通人難以企及的數字。
有人分享了他的無奈:月薪3500元,已經六年沒漲了,連聲音都不敢發聲。
那麼月薪6000元算高嗎?
讓我想起了熱搜上反覆出現的乙個討論,乙個幾乎每年都會被討論的話題:月收入超過萬元真的那麼普遍嗎?
其中,有乙個備受讚譽的答案,一直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社會沒有改變,只有發聲的群體。
月收入超過1萬的人,雖然只佔社會的一小部分,卻擁有絕大部分的發言權。
他們的聲音造成了一種錯覺,即月收入超過10,000似乎是一種普遍現象。 ”
參考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收入分配研究所2019年的資料,我國人均可支配月收入在萬元以上的家庭比例僅為061%。事實上,絕大多數人的收入都沒有達到這個標準。
根據Max的《中國2020年高校畢業生培訓質量跟蹤評價》資料如下
月收入在1萬元以上(稅前,含工資、獎金、津貼等)的應屆畢業生僅佔該群體總人數的4%3%。
也就是說,有 68 個1%的本科畢業生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
這些資料的背後,是收入分配不均和社會階層的固化。
當我們將目光從網路上的聲音轉移到現實生活中時,也發現了另一種情況。
在三四線城市,月收入低於6000元的年輕人是常態。
他們的生活和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
對於很多人來說,月薪的穩定性和可能性被無形的限制所束縛,成為無法打破的天花板。
他們經常有的共同感受之一是:
月薪不高,也不知道以後的路,怎麼走。
就好像收入定在這個水平上,無法突破,這才是最絕望的地方。 ”
面對這樣的情況,只有通過不斷的自我提公升,提高賺錢的能力,才能真正改變自己的命運。
在《反脆弱性》一書中,塔勒布認為,穩定的工作和收入似乎令人放心,但從長遠來看,這種穩定會成為限制乙個人成長和發展的制約因素。
相比之下,那些生活在不穩定環境中的人,如計程車司機,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更強,更有可能實現收入增長。
月薪6000元在當今社會並不算高,但不是每個人都能輕易實現。
在討論收入時,我們需要更多地關注那些被忽視的聲音,關注那些在生活中掙扎求生的普通人。
同時,也要認識到,改變收入的關鍵是自我提公升和不斷學習。
達爾文在他的演化論中揭示,能夠贏得生存之戰的物種不是速度更快的物種,也不是自然界最“配置”的物種,而是最適應變化的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