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再添文化地標! 隨著首屆專題展“星空中國: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開幕和首個常設展廳“中國古代青銅博物館”試辦開幕,籌建了六年多的上海博物館東館於2月2日開幕,拉開了全年“開幕三部曲”的序幕。 位於浦東新區世紀大道1952號的上海重大文化設施,將與上海科技館、上海圖書館東館、東方藝術中心形成文化集聚效應。
作為上海世博會東館的首個特展,“中國之星: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聚焦於長江上游的“沉睡千年,一覺醒來震撼世界”的古文明中心,全面向大眾揭示了這一面貌, 古代蜀文明的內涵、特點和來龍去脈,呈現了中華文明發展的多元融合和五大突出特點。“長江造就了從八山書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化脈絡,是中華民族的代表象徵,是中華文明起源、形成和發展的搖籃。 上海博物館館長楚曉波透露,為在春節前完成展覽籌備工作,博物館工作人員精心策劃,全力以赴,向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28家文考古機構借展,收集了363件文物。 這些文物翻山越嶺來到上海,歷程16000多公里。
這是迄今為止四川省以外出土的古代蜀文明考古文物規模最大、水準最高的展覽陣容,也是“為什麼是中國”文物考古系列的第三場展覽,匯集了最新考古發現和最新文物修復成果。 例如,三星堆遺址3號坑出土的青銅面具,是該遺址已知出土的最大、儲存完好的大型青銅面具。 3號坑出土的高冠立毛銅像、4號坑出土的長髮青銅跪像、豎垂髮青銅雕像、尖帽銅像、青銅立人、八號坑出土的大神獸,在以往的三星堆遺址發掘中都沒有出現過。 金沙遺址出土的十段玉叢,是長江下游良渚文化的典型文物,自出土以來就沒有離開過四川。 此次上海之行,也是他離開故鄉數千年後,第一次回到家鄉。 本次展覽除了在兩個特展廳約2000平方公尺的空間內展示重要的考古成果外,還推出了“邂逅三星堆12K數字藝術展”,帶人們“回歸”考古現場,沉浸在三星堆的神秘世界裡,展示肉眼難以發現的文物細節。
上海世博東館首個常設展廳“中國古代青銅館”,也從今天起試行對外開放。 整個展覽精選展品500餘件,反映了從西元前18世紀夏末到19世紀清朝中葉的3600年間,中國古代青銅器的出現、發展和演變的過程。 據上海博物館青銅研究部研究館員馬金紅介紹,“中國古代青銅博物館”於1973年首次展出,這是其第六次展覽和重建,延長了原系統的時間線,包括秦朝以後的青銅器; 板塊內部也進行了調整,例如,青銅器的更新期最初是根據器皿的種類來展示的,以吸引最新的學術研究的進步,現在它被提煉成中原文化、楚文化、吳越文化、巴蜀文化、草原文化等單位。 原展中大部分展品繼續展出,如市政廳寶物、大克定、西尊、紫中姜盤等,新增展品近百件,包括夏末綠松石牌匾和單翼鈴、早期青銅銘文鎧甲罐、戰國時期商顓方聖、 新莽的桐廬度量衡、趙恆杖和詔盤、北宋的大聖鐘、明代的噴水魚洗。據悉,一期開放空間僅佔東館展覽空間的25%左右,為保證人員安全和參觀體驗,每個開放日最多參觀人數為8000人,需通過上海博物館微信預約***。
作者:李婷.
文:李婷 編輯:範靜
*請註明本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