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位於南海沿岸,正在加速邁向世界級灣區,在國家新發展格局中佔據重要戰略地位。 目之所及,“9+2”城市正在爭奪霸權,合作共贏; 目光匯聚,地理與幾何中心的灣區,803平方公里的廣州南沙春潮澎湃,澎湃強勁的發展脈搏。
2023年,南沙成為廣州獨立行政區18年,珠江口“孤城”躍公升至廣州“新核心區”,肩負多項國家發展戰略,成為“灣區心臟”。
廣州港南沙港碼頭。
多年來,南沙憑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肩負著深化與港澳全面合作的重要使命。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啟動後,南沙被定位為粵港澳三大重要合作平台之一。 《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規劃》(以下簡稱《南沙方案》)頒布後,南沙被賦予了“把港澳建設成為重要載體,為港澳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提供有力支撐”的新使命。 與港澳的親密關係更上一層樓。做好港澳“超級聯絡人”,努力做與世界接軌的“橋頭堡”,什麼是南沙,又該是什麼?
一起建造新家。
a.天然優勢
坐落四大“萬億城市”交匯點 釋放灣區一體化承載能力
粵港澳大灣區被視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第三次海上發展的主要槓桿之一,秉承“加強粵港澳合作,拓展藍色經濟空間”的使命,錨定橫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建設, 引領粵港澳三地全面合作。
地圖上的南沙就像一片芭蕉葉伸展在珠江口,佔據了廣州唯一的入海通道。 香港著名實業家霍英東曾判斷:“以南沙為中心,方圓50公里,乙個圓可以囊括珠三角所有重要城市,包括港澳各港口和碼頭。 南沙是珠江三角洲的中心。 20世紀80年代,以霍英東為代表的一批港商開始投資南沙,推動了南沙發展的序幕。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發源地,40多年的春風,讓曾經偏遠落後的珠三角實現了“大轉彎”:從農業經濟到城市經濟,從內生經濟到外生經濟,從單一中心到多中心,進而實現從珠三角到大灣區的轉型。
廣東省國土空間規劃協會會長、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馬向明曾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是乙個逐步融合形成的過程,區域空間規劃呈現出由地方到整體、由低到高的轉變。 腹地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基礎,需要通過合作和強大的中心來形成。 “城市向灣區的遷移本質上是灣區集中化的過程。” 粵港澳大灣區從藍圖變為現實,南沙從珠三角中心公升級為粵港澳大灣區中心,吸引區內城市作為灣區腹地匯聚中心。
廣州市南沙市焦門河中心區。 攝影:劉遠華。
新世紀廣州“南擴”推動了南沙大開發戰略的實施。 南沙片區面積不斷擴大,工業蓬勃發展,立足生態優先發展“大工業、大物流、大運輸”,並在“十五”末期,工業空間布局為南部港口和港口產業,北部是第一高新技術產業。 特別是天然港灣資源的深入開發,使南沙港灣經濟逐步擴大成乙個“圈”。 廣州港南沙港區已建成現代化深水港,成為國家一級開放港區,位於珠江口的南沙保稅港區獲批設立,成為華南地區區域性國際物流中心。
南沙不斷發揮區位優勢,為推動廣州港務經濟做強做強、優化公升級先進製造業、促進高階產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此外,水陸空運輸不斷由內向外延伸,以南沙為起點的大灣區“半小時交通圈”正在逐步形成,物流、資金流等各種資源要素高效分布並輻射到灣區。
如今,南沙坐落於四大“萬億城市”交匯處,覆蓋大灣區周邊80公里以內的11個城市,是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的樞紐節點。 目前開發強度僅為25%,這使得南沙對未來的發展非常有創意,對灣區的整合具有很大的承載能力。
一起建造新家。
b.政策支援
頂層設計經過調整,加強港澳協同
我們將共同努力,向世界開放,面向世界
從國家級新區開始,到自貿試驗區、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再到立足大灣區、與港澳合作、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合作平台,頂層設計的調整不斷“提公升”了南沙的功能定位, 深化與港澳全面合作的重要使命也得到深化和實現。
2008年是改革開放30周年,從國家戰略大局出發,從長遠發展出發,為推動珠三角提公升創新優勢,制定了《珠三角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 《規劃》明確提出“與港澳密切合作”,提出以“廣州南沙新區”等合作區為載體,加強與港澳在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領域的合作。 因此,南沙重新審視如何通過粵港合作推動發展新跨越。
中國(廣東)自由**試驗區,廣州南沙新區“標誌性的藍色拱門。
2010年,廣東省**與香港特別行政區**共同制定《粵港合作框架協議》。 廣東省決定在南沙設立CEPA綜合示範區試點,不僅是為了開展粵港澳專案合作,也是為了探索制度上的突破口。 同年,南沙新區被列入國家“十二五”發展規劃,其中粵港澳合作的重大專案包括開發廣州南沙新區,建設服務內地、連線港澳的商務服務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和教育培訓基地。 並建設臨港產業配套服務合作區。
隨著《廣州南沙新區發展規劃》的落地,南沙新區的國家戰略定位一目了然:立足廣州,依託珠三角,連線港澳,服務內地,面向世界,將打造成廣東的高品質生活圈, 港澳是新型城鎮化典範,是以生產性服務業為主的現代工業新高地,是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綜合服務樞紐,是社會管理服務創新試驗區,是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
可以看出,南沙與港澳合作的重點已從原來的一般生產加工領域拓展到服務領域,吸引港澳高階服務業投資發展,從生產輻射到生活,內生動力也從依靠政策優惠和投資提公升到依靠制度創新和規則有效銜接。
後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要求南沙打造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攜手港澳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大門; 《南沙方案》明確提出,深化粵港澳合作互利共贏,深化歷史文化底蘊,加快建設科技創新產業合作基地、青年創業就業合作平台、高層開放大門、具有規則銜接機制的高原高質量城市發展標桿; 從而把南沙建設成為港澳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要載體和有力支撐。
2023年1月5日,廣州市南沙區聯合香港品質專業協會、澳門人才發展研究院舉行《人才合作夥伴關係框架協議》簽約儀式暨“粵港澳人才合作辦公室”揭牌儀式,標誌著南沙港澳人才合作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南沙方案》突出了“粵港澳全面合作”和“面向世界”兩大重點,特別強調與港澳協同,共同擴大對外開放。 這是國際國內發展形勢共同作用的結果,也是南沙發展的基礎。 在編制《南沙方案》的過程中,我們始終圍繞這兩個關鍵點展開。 2022年6月,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郭蘭峰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一方面堅持對港澳合作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堅持對外開放的導向。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區域與產業規劃部主任、《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編制小組核心成員王福強指出,為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 南沙不僅要與港澳合作,更要通過加強港澳協調,向世界各國拓展,充分發揮“一國兩制”優勢,為國家全面深化對外開放進行壓力測試。
一起建造新家。
c.它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
推動灣區多部門融合
實現”。一點,兩個地方”。
憑藉早年與港澳合作的先發優勢,以及多重戰略的強力引導,南沙與港澳呈現出較好的“有我,我有你”的態勢,呈現出融合互促的良好態勢。
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半小時交通圈”不斷壯大,灣區資源在南沙的效率越來越高。 近3000家港澳企業在南沙投資發展,與港澳的聯合科研也亮點滿滿。 例如,2022年9月正式落成開園的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備受關注,包括廣東省聯覺與計算交叉融合重點實驗室在內的7個省市重點實驗室已投入執行。 華南技術轉移中心與港澳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在粵港兩地取得了300多項成果。
當然,從政策性單向開放向制度性雙向開放的轉變,是南沙深化粵港澳全面合作的難點、重點和亮點。
2023年2月6日,元宵節剛過,由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率領的80名香港代表團,從香港西九龍站乘坐高鐵前往廣州市南沙區慶盛高鐵站,開始為期兩天的南沙之行。 圖為香港代表團參觀敏鑫香港兒童學校,學生代表介紹梁振英。 攝影:通訊員李俊傑。
為推動與港澳對接機制,南沙積極創新與港澳合作機制模式,深度實施“灣區互聯互通”專案,並於2019年率先建立全國首個常態化粵港澳規則對接平台。 近年來,南沙在科技創新、金融互聯互通、資料流動、人才合作、信貸合作等領域持續推動與港澳規則的趨同,突破了限制性因素跨境流動的阻斷點。
例如,在交流合作機制方面,南沙率先成立粵港合作諮詢委員會和粵澳發展促進會,打通粵港澳合作“最後一公里”,並在香港南沙新區設立香港服務中心,定期進行精準對接和交流。
在專業服務開放方面,南沙的商業登記確認制度獲得廣泛認可,是全國首個借鑑香港公司註冊制度的企業,通過粵港澳大灣區和“一帶一路”法律服務集群和全國首個財稅專業服務集群,積極引入港澳專業服務, 共同打造中國企業“走出去”的綜合服務基地。
在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方面,南沙聚集了1700多家港澳金融企業,成為全國首批跨境投資高水平對外開放試點,啟動了粵港澳大灣區(廣州南沙)跨境理財資產管理中心建設,加快了在粵港澳大灣區設立國際商業銀行的籌備工作。大灣區及大灣區的保險服務中心。
2022年12月14日下午,在南沙創翔灣4號樓6樓諮詢委員會服務中心路演大廳線下舉辦“南沙方案”實施系列政策推介活動。 照片由記者周志群提供。
在民生領域合作方面,南沙積極推進與港澳的教育醫療合作,先後與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民新香港少兒學校合作,實施《港澳醫藥醫療器械通行證》和香港《長者保健券》; 並推出港式金牌全科門診部和港澳居民健康服務中心,為港澳居民提供最具港式醫療服務。南沙也是首批試點實施人才往來港澳簽注政策的國家,使人員往來更加便捷。
南沙以港澳青年為中心,落實支援港澳青年發展的“五喜”行動計畫,建成“創翔灣”引領的13個青年創業基地,出台“港澳青年十創新”政策,努力建設“港澳青年安居樂業新家園”。
攜手港澳共謀發展,南沙已形成火熱的發展氛圍,到2035年真正成為粵港澳全面合作重要平台的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廣州南沙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謝偉表示,未來,南沙要進一步對接港澳需求和大灣區方向,不斷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提公升“互聯互通”水平,深化“融合”水平。 充分釋放“兩制”乘數效應,全面拓展與港澳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引領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為實現粵港澳大灣區“一點兩地”新定位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南都創翔灣區記者莫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