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中國為維護國家主權和邊境安全,對越南發動了自衛反擊。 這場戰爭雖然取得了勝利,但也暴露了我軍的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指揮能力不足。 當時,我軍高階指揮官大多是經歷過抗美援朝戰爭和解放戰爭的老將領,對現代戰爭的特點和規律認識不深,缺乏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 另一方面,我軍基層指揮員大多是從事過戰前作戰的初級軍官,沒有實戰經驗,也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指揮訓練,指揮水平較低。
二是裝置落後。 我軍的裝備水平與越軍的裝備水平存在很大差距,特別是在個人防護和輕便性方面。 我軍大部分戰士沒有鋼盔,只戴草帽或羊毛帽,容易受到敵人的狙擊。 我軍的主要輕型**是56式半自動步槍,射速慢,威力小,而越軍使用的是AK-47自動步槍,射速快,威力大。
三是設立不合理。 我軍參加的29個步兵師中,有21個是B師,即戰前臨時擴充的師,戰鬥力很低。 這些B師的老兵平時從事生產,沒有進行過正規的軍事訓練,還要接收大量的新兵,這些新兵的基礎訓練還沒有完成,更不用說戰鬥訓練了。 這樣的部隊上戰場,很難發揮作用,但會引起很多**。
我軍之所以能夠打贏這場戰爭,主要依靠的是其在兩個方面的優勢:
第一,火力優勢。 我軍火炮數量遠遠超過越軍,達到9000多門,其中包括48個炮兵團的火炮和各營團的火炮。 這些火炮的口徑和炮彈數量也比只有9個炮兵團的越軍要高,而且都是炮彈很少的小口徑火炮。 我們的炮兵給越南軍隊造成了巨大的傷亡,擾亂了他們的陣地和部署。
二是兵力優勢。 參加我軍戰鬥的兵力達到55萬人,而越南軍隊的正規軍和地方兵力加起來只有10萬人。 我軍以大批兵力包圍和壓迫越軍,使其無法有效抵抗和反擊。
然而,這樣的勝利也是以沉重的代價換來的,我軍新兵率很高,戰場上出現了很多問題。 比如,戰爭老兵劉朝富在回憶錄《對越南戰爭回憶錄》中提到過一件事,就是乙個新兵因為害怕過河而躲在草叢裡,差點被敵人發現。
劉超富,廣東東莞人,1978年3月入伍,原為陸軍第41軍炮兵團第121師榴彈炮連無線班兵。 1979年2月,調到新組建的第121師指揮連,作為該師後方指揮通訊站主力,參加了對越南的自衛反擊。
1979年3月1日,第121師後方指揮所全體人員向越南曹邦市洪道鄉納懷村科屯推進。 途中,他們來到了一條叫平江的河邊,這裡曾經是第361團司令部被越軍伏擊的地方,情況非常糟糕。
第121師指揮連連長陳存民安排分工:“我們現在分兵作戰,司機班和炊事班由彭庚生副教官帶隊,乘坐我們連隊的車繞道高平到坤屯與師後指揮會合,其他人員跟著師後指揮員步行到坤屯會見師基地指揮。 ”
大家很快就開始涉水過河,平江的水流不是很快,但水深不一,有的地方一公尺多深。
劉超甫等退伍軍人戰後重訪平江,並帶走了**,這是劉超甫的一篇優美文章。
劉超富在回憶錄中寫道:
陳連長趕緊把眾人召集起來清點人數,卻發現少了一人,他非常著急,立刻命令通訊排排長郭佔斌帶領三名士兵從原來的路回去找他們,他用非常嚴肅堅決的語氣命令郭排長: “不管怎樣,你一定要給我找人回來,不讓任何人掉隊。”
* 左中為第121師指揮連連長陳存民,右中為通訊排長郭佔斌。 **於劉超富的美文。
郭排長和三名士兵趕緊回去找人,指揮連的其餘人員則坐在路邊休息。
大約二十分鐘後,突然有人指著河邊的方向,高興地喊道:“過來看看,郭排長,他們回來了! 眾人站起身來,順著他的手勢往前看,只見不遠處,郭排長一行五人正踉踉蹌蹌地從山脊上退去。 “好! 大家齊聲歡呼,掌聲雷動。
原來,落在後面的士兵是戰前剛參軍的新兵,他膽小內向,對水不熟悉,來到河邊,看到又長又寬的河,他嚇壞了,趁著大家緊張,沒有注意水, 於是他偷偷撤退到河堤上,躲在草叢中,不知道該怎麼辦。 ”
實在想不到,這樣乙個獨自躲在草叢裡的新兵,如果不是被郭排長發現,會是什麼下場? 被俘虜還是被殺?
這種不合格的新兵(這種現象的責任不在於這個新兵,而在於戰前緊急擴張的做法)怎麼敢被派往戰場?
好在戰後總結教訓後,B師後來被撤銷,回合戰的戰鬥訓練持續了幾個月,班排長和戰鬥骨幹不得不跟著原來的守備部隊進行訓練,才能真正上戰場。
這一事件反映了我軍在對越南的自衛和反擊戰中的乙個普遍現象,那就是新兵素質和訓練不足,導致戰場表現不佳,甚至恐懼和逃避。 這不僅影響了我軍的戰鬥力,而且對我軍的士氣和形象造成了損害。
為解決這一問題,我軍在戰後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創新,提高了新兵的選拔標準和訓練質量,增強了新兵的戰鬥意識和能力,使其能夠適應現代戰爭的需要,成為一支具有戰鬥力的新型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