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稀缺滲透
左手回購,右手貸款
作者:王怡然.
編輯:李歡。
風格: Junyi.
*: Rhodium Finance - 榮鼎金融研究院.
如果我沒有實現300億的年收入和1000億的市值,我不會考慮退休! 2018年回到貝因美時,謝紅說。
言辭還在我耳邊,但現實是殘酷的。 2024年1月16日,貝仁美宣布擬利用公司及其子公司的資產向銀行抵押貸款用於日常生產經營,以及向銀行申請貸款和發行承兌匯票。 同時,建議採取15億至3億美元的自有或自籌回購**。
左手借錢作抵押,右手買回**,這難免讓外界審視貝因梅的矛盾感和掙扎感,有沒有借錢回購的可能? 回想起“國產奶粉第一股”的舊時光,謝紅離退休還有多遠?
錢有多“緊”
laocai
公告顯示,貝因美擬向該行申請按揭貸款的資產賬面價值為1025 億美元(未經審計),佔 2643%。
根據2024年生產經營需求,計畫向銀行申請貸款並開具銀行承兌匯票等,共計不超過28張3億元的綜合授信額度。
值得一提的是,這批資產自2020年以來已經重複抵押了5次,不同的是賬面價值不同,可見公司對資金的需求程度。
根據Choice資料顯示,2020-2023年前三季度,貝因美的資產負債率如下。 54%。整體下降喜人,但短期償債壓力依舊不小。 以2023年前三季度為例,企業賬面上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7484億元,短期借款8865億元,計息負債總額 92836億元,速動比率小於1,僅為076。
客觀地說,謝紅在改善自己的財務狀況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例如,貝森美集團與中航信託簽訂合同,向中國農業銀行杭州濱江分行和杭州高新技術創新公司募集資金,並介紹長城國榮為三大股東。
遺憾的是,根據2024年1月23日《關於控股股東與實際控制人訴訟進展情況公告》,貝森美集團在2018年與中航信託簽訂合同時,約定將4800萬股貝因美股份質押給後者,中航信託將借給後者2。33億元,集團、謝紅、時任法人袁芳提供連帶責任擔保。
2020年4月,中航信託將債務轉讓給長城國榮。 由於集團、謝紅、袁芳未按約定履行義務,長城國榮遂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執行標的為316 億美元和債務利息以及 38.8 美元350,000 美元的執行費。
該案於2023年1月正式立案。 次月,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凍結了貝因美集團質押給中航信託的4800萬股非限額流通股,同時凍結了該集團質押給建行杭州高新技術分公司的500萬股非限額流通股。
當時,深交所出具關注函,要求公司補充披露實際控制人及其一致行動人股份的凍結質押情況,並說明是否存在強制平倉風險。
2023年12月,長城國榮擬將債務轉為342元**轉賬,最後22日轉233億元**。 “不想要一億利息,就得割肉跑路”,可見決心之深。
截至2023年12月2日,貝美美集團及其一致行動人已質押貝恩美19股股份485億股,佔其持有公司股份總數的992%,其中89969743萬股被司法凍結,佔其質押股總數的46股17%;未質押的總數僅為 156 個850,000股,其中4司法機構凍結了42萬股股份,佔其未質押股份總數的282%。質押比例如此之高,謝虹和貝因美集團失去控制權的潛在風險不容忽視。
基於此,雖然上述**回購,雖然資金為公司自有或自籌資金,但仍有部分**涉嫌借錢回購,以鞏固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的地位。
留出時間回答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可以肯定的是,市場耐心是有限度的。 截至1月16日,已回購142件68萬股,佔01321%,最高價格為3持股89股,總成交量551股678萬元。
截至 1 月 30 日,貝因美收盤價為 346元股,年內新低,前值為39元下跌約10%。 市值不足40億元,較峰值下跌約260億元。
事實上,自 2018 年以來,貝因美已經實施並完成了 3 次回購,累計成本為 241億元。 真金**表明了發展的信心值得稱讚,但從股價走勢來看,並沒有帶來太大的刺激。 不禁感嘆,第一股國產奶粉怎麼了? 千億元的夢想什麼時候才能實現?
回歸“軍令”背信棄義5年後
laocai
業績是股價的晴雨表。 仔細看看財務報告就會發現一些答案。
作為國內為數不多的不涉及三聚氰胺的乳品企業之一,貝因美在2008年行業地震後享受了一波紅利,並迅速成為行業領導者。 根據AC尼爾森的調查資料,截至2009年12月,貝因美嬰兒配方奶粉的市場份額為93%,在奶粉十大品牌中排名第四,在國產品牌中排名第二; 2010年1-10月,市場占有率為108%,位居前10名第三,國內產量第一。
2011年成功登陸深交所,成為名副其實的“國產奶粉第一股”。 之後,創始人謝巨集退休,瀟灑地辭去董事長兼總經理職務。
貝因美沒有讓人失望,2011年至2013年的收入為4727億元,5354億元,6117億元,相當於增長率。 24%;歸屬於母公司的淨利潤 437億元,59億元,721億元,相當於增長率。 59% 和 4154%。
二級市場隨後上公升,2013年達到27家97元股票高點,市值超過300億元。
然而,這種增長在2014年戛然而止。收入下降 1746% 至 5049億元,歸屬於母公司的淨利潤減少9045% 至 069億元,即便如此,依舊是嬰幼兒配方奶粉的頭部,而飛鶴同期的收入規模為3583億美元。
沒想到的是,今年會成為兩者分化的轉折點。 從那時起,貝因美一直在下滑,2015年的收入從45家下降到45家2017年34億元縮水至26%6億元,歸屬於母公司的淨利潤從14億元縮水至-1057億元,由於2016年、2017年連續虧損,一度“戴星帽”,更名為*ST貝因美。
另一方面,飛鶴的收入從2015年的36家增長2017 年增加 15 億美元至 58 個87億元,歸母淨利潤較上年同期4119億元增至116億元(選擇資料)。
這自然給謝巨集帶來了強烈的危機感,2018年3月,帶著“53歲白手起家”這句話,離開公司7年的謝巨集重回一線,說“如果年收入達不到300億,市值達1000億, 我不會考慮退休的! 我相信,在30周年之際,也就是2022年,貝因美將重回巔峰,繼續超越自我。 ”
當軍事命令發布時,一場大刀闊斧的改革開始了。 雖然全年營收仍下滑 638% 至 2491億元,但歸屬於母公司的淨利潤扭虧為盈,同比增長10389%至4111萬元(選擇資料)。
仔細一看,核心盈利能力改善了多少還是個問號。 2017年下半年開始**地產,截至2018年底,已售出12套,總價4471萬元,確認收益262946萬元。 同時,它也將是全資子公司,擁有1轉讓66億美元。
問題在於,出售資本只能帶來短期的繁榮從2019年到2022年,公司的收入將為2785億元,2665億元,2345億元,259億元,對應增長率為1183%、-4.32%、-11.99% 和 698%;歸屬於母公司的淨利潤 - 1031億元,-3243億元,7331萬元-176億元,相當於增長率。 61% 和 -34006%,四年內虧損53億元(選擇資料)。
站在2022年的“軍令”節點上,他不僅沒能重回巔峰,而且營收規模縮水,四年淨利潤損失了三倍。
另一方面,飛鶴已經踏入了100億陣營,2022年營收為2131億元,歸屬於母公司淨利潤4942億元。
好在,進入2023年,盈利能力有了可喜的改善。 前三季度歸屬於母公司淨利潤4936萬元,同比增長1156%,但收入只有1916億元,同比下降5%56%。在不增加收入的情況下增加利潤,難免讓人嘀咕,收益的質量如何,能持續多久?
你付了什麼錢?
laocai
冰凍三英呎不是一天的冷。 回顧企業的高潮和低谷,不得不說一些誤付和誤判。
據介面新聞網報道,為了衝刺市場,貝因美開設了大量縣級經銷商,從兩三百家擴大到上千家,經銷商和渠道庫存壓力很大。 雖然胖富一度拿下了績效考核,但為後續的健康發展埋下了隱患。
2015年,公司開始清理冗餘經銷商,當年淘汰了500多家經銷商,減持比例達到一半。
但是,由於大型經銷商需要輻射乙個區域,超出了部分經銷商的實力水平,庫存積壓導致了一場一流的戰爭,最終導致應收賬款高企,只能清償虧損。 2015年至2017年,應收賬款為1363億元,1166億元,8079億元,折合增長22066%、-14.41%、-30.73%;經營現金流為2908萬元,-4233億元,-138億元,對應增速。 4%。(選擇資料)。
另一方面,該公司引入恆天然成為第二大股東。 只不過國際巨頭都沒能挽救公司,2017年虧損攀公升至10億,恆天然開始失去耐心,逐漸退出。
在雙方拉扯之時,二孩政策全面落實,飛鶴、君樂寶、澳優、華某等多家乳品企業趁勢而上,成為嬰幼兒配方奶粉的主營。
2018年謝紅回歸後,渠道上燃起了第一把火,據第一財經介紹,當時任命了兩位新的總經理,分別是具有惠氏、菲仕蘭等履歷經驗的包秀飛,以及擁有惠氏北方地區總經理經驗的張穎,兩人都有市場銷售經驗, 同時引導企業大力擁抱新零售。
產品方面,2020年底,曾帶領三元奶粉實現1億至10億元突破的吳松航被介紹為貝因美(天津)科技執行董事兼總經理,天津工廠是貝因美高階產品的核心業務,一度引發了外界對高階公升級的遐想。
在資金方面,與前述中航信託、中國農業銀行杭州濱江分行、杭州高新技術創新公司合作。 三管齊下,共同幫助謝紅重回巔峰夢。
從2018年到2022年,貝因美投資了995億元,113億元,1089億元745億元,821億元,佔當期收入。 77% 和 3273%(選擇資料)。
夠努力,夠努力,但最終還是沒能力挽狂瀾。 據新京報2020年報道,公司新零售專案“媽媽買”被曝涉嫌傳銷,包秀飛、吳松航相繼辭職,抵押、執行等資金鏈也面臨壓力。
2018年至2022年,貝因美的毛利率。 88%;淨利潤率。 46%、-6.56%。
2023年上半年,公司奶粉營收為1181億元,同比減少08%,佔總收入的88%03%,公尺粉收入182676萬元,比例為136%,其他收入 142億元,佔1061%。
該期間的總收入增加了 184%,歸屬於母公司的淨利潤同比增長304%至4422萬元,淨利率同比增長0.48個百分點對3個百分點81%(選擇資料)。
但毛利率同比下降1倍68個百分點至44個百分點91%。同期,銷售費用減少199% 至 4076億元,管理費減少54%至8016萬元,研發費用減少3485%至697萬元,財務費用減少5673% 至 1092 萬美元。 我不禁好奇,上述利潤增長中,有多少被“拯救”了?
特別是與銷售費用和研發費用相比,兩者的數量相差很大,後者的下降幅度更大。 現在和未來都贏了?
縱觀戰略選擇,“強營銷,弱研發”是首要質疑點。 例如,在 2022 年,銷售費用為 82億元,同比增長1019%,研發費用約為022億元,同比減少1838%。哪個更重要?
行業分析師王廷彥表示,高昂的銷售費用不僅降低了利潤,還導致創新能力不足,缺乏後勁。 在出生率下降的背景下,從增量發展到存量競爭,行業競爭愈演愈烈,貝因美要想打破頹勢,重回巔峰,就必須有特色的出圈,順應品質、精細化、科學餵養的大趨勢,優質研發創新是重中之重。
方向遠比努力重要
laocai
客觀地說,貝因梅的復甦成績單並不令人喜愛,原因在於其自身原因和時代背景。
面對出生率的下降和人口紅利的下降,“整個母嬰產業”並不是很好。 中國乳業協會名譽會長高巨集斌曾表示,當前國內乳業正迎來格局重塑、優勝劣汰的時代,國內規模以上乳企數量從815家減少到587家,未來集中度還會進一步提高。 2022年嬰幼兒配方奶粉銷量排名前五的品牌分別是飛鶴、伊利、雀巢、達能、君樂寶,分別佔比。 3% 和 64%。
股市意味著競爭將越來越激烈,馬修效應將繼續突出。 為了尋找新的增量,乳品公司精力充沛。 比如,隨著新國標的實施,我們將快速推出新產品,繼續擴大高階市場; 又比如羊奶粉、有機奶粉、特殊配方奶粉等細分領域的孵化,戰場延伸到兒童奶粉、老年奶粉全生命週期。
值得慶幸的是,這次潮北梅沒有錯過,一些深耕行動收穫了成果。
產品方面,以2023年上半年為例,我們為**客戶打造了一系列益生菌和乳鐵蛋白營養奶粉。 通過產品迭代,我們以高標準的嬰幼兒配方奶粉,為更多的消費者提供優質的選擇。
在2023年投資者關係活動記錄中,貝因美透露,“公司將繼續加強基礎營養研究和應用技術,推動和完成'嬰幼兒配方奶粉新國標配方註冊'和產品產業化,根據公司戰略和市場需求,繼續開發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 包括但不限於母嬰奶粉、兒童輔食、**營養品等,積極構建母嬰生態圈,進軍家庭營養領域。 ”
銷售方面,貝仁美表示,已實現線下線上等全球全渠道營銷,公司自有線上**,線上線下融合的新零售直供渠道。 公司主營業務市場覆蓋率持續穩步提公升。
以2023年上半年為例,直接供給客戶的營收為215億元,同比增長2028%;電子商務收入243億元,同比增長1887%,兩人貢獻了3596%的主營業務收入成為新的增長點。
顯然,儘管種種痛點和困難,貝因美一直背負著沉重的負擔前行,不斷進化,不服輸不放棄,這種堅韌不拔的毅力和韌性值得稱讚,也是它一路奮戰風雨,從容不迫地走過幾次風雨的根本原因。
任何企業和行業都有週期。 打破變化和迴圈交叉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開放世界”,顛覆性技術和新產品從無到有,催生新市場、新需求; 另一種是“換股”,即利用迭代的新技術和新產品,直接搶占現有市場,然後反擊改造。
不管是哪一種,都會考驗公司的研發能力和創新意識從2018年到2023年前三季度,貝因美累計研發費用僅為10477億元(按選擇計算),不到年度銷售費用的一小部分。
都說沒有一步的積澱能通向千里,但在困難的時刻,方向遠比努力重要。 時間進入2024年,貝因梅會有什麼變化,一代大佬謝紅能不能早點退休?
新近6年還為時過早,抓緊這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