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是什麼關係?“民營企業”一詞就像是商業環境中最不和諧的音符,時間轉瞬即逝,“構建商業環境”已經過去了一年多,眾所周知,這種“商業環境”發生了多大的變化。 只能用一句話來概括——改善營商環境是一項艱鉅的任務,任重道遠。
“商業環境”是為誰準備的? 當然,是私營部門,似乎唯一受益者是營商環境改善的,似乎是私營部門。
然而,這種觀點顯然過於膚淺,從改善“營商環境”中受益的不僅僅是私營部門。
事實上,另乙個經濟實體,即國有企業,也是營商環境改善的受益者,並不遜色於民營企業。
這就提出了乙個長期爭論的問題: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是什麼關係?
人們普遍認為,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是對立的,民營企業爭奪國企資源,而國企的發展卻侵占了民營企業的生存空間。 我相信有很多人持有這種觀點,但是,情況可能並非如此。
大家可以先回想一下,在改革開放前的計畫經濟時代,國有企業為什麼會賠錢? 無論是大型央企的兩桶石油,還是地方一級的小型肉類加工廠,幾乎都處於赤字狀態。
國有企業全面虧損是不爭的現實,其原因並不複雜,因為國有企業不是真正的價值創造者。
接下來,我們再來思考乙個問題——為什麼要改革開放?
一句話,前進真的很難,周圍環境發展迅速,生活不堪重負。 隨之而來的是市場經濟的發展,價值創造的核心出現了,包括競爭性的民營企業和大型產業工人。
改革之初,由於民營企業強大的競爭壓力,大量國有企業陷入破產倒閉的困境。 因此,這個歷史階段似乎證明了一點,是民營企業奪走了國有企業的生存空間。 許多人都有同樣的觀點,如果這種說法是正確的,那麼可以研究另一種現象。
隨著改革的深入,九十年代中期以後,地方民營企業興旺發達,國有經濟更加繁榮,國有資產規模更大,國有企業利潤率更高。
相反,在民營企業發展緩慢的地區,國有經濟也明顯低迷,大多陷入嚴重虧損的境地。 廣東、上海、江蘇、浙江屬於前者,而東北和華北地區大部分幾乎屬於後者。 南北之間日益擴大的經濟差距也證明了這一點。
顯然,這種現象顛覆了以往“國家克制”的觀點。 那麼,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之間到底存在著怎樣的關係呢?
通過深入分析,與國有企業相比,民營企業不僅沒有制衡,反而促進了國有企業的生存能力。
以兩桶石油為例,八十年代初改革開放前,生產效率低下,官僚主義嚴重,內部人員過多。 生產的產品賣得不好,當時的汽油**只有012元,但產量不高,因為需求不足。 當然,當時沒有人擔心,因為是計劃經濟,大家住在一起。
然而,隨著改革的繼續,一大批競爭激烈的民營企業創造了巨大的財富增量,同時也吸引了大量的勞動者,隨著經濟的持續增長,勞動收入也大幅增加。 結果,大量日益富裕的勞動者成為國有企業產品的主要消費群體,為壟斷國有企業創造了巨大的需求,從而帶來了可觀的利潤。
如今,兩桶石油已經躋身世界500強,回顧過去,其生產技術是否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還是內部機制發生了變化? 沒有,壟斷依然存在,效率低下依然存在,前幾年的“吊燈門”事件和去年成都的熱點事件,都足以說明國企的“基本背景”沒有改變。
這是什麼意思? 如今國有企業的快速發展,從根本上說就是要分享民營企業創造的鉅額財富和利潤,無數的工廠、企業、車主創造了大量的需求。
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是,在經濟蓬勃發展的珠三角和長三角,幾乎所有的國有高速公路、高鐵、地鐵、航空、機場、電力、自來水企業都在蓬勃發展,收入豐厚。
相反,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國有企業,即使壟斷了市場,仍然荒蕪,經營不善,主要是因為缺乏民營企業的大力支援。
從經濟角度看,壟斷國有企業的收入和利潤實質上等同於稅收。 私營企業和公眾購買石油、香菸和電信服務,表面上是市場交易,但實際上他們為國有部門納稅。 國有企業主要涉足非競爭性行業,而民營企業則完全相反,參與競爭是其天然基因。
如果把今天的經濟生態比作乙個大企業,國有企業是成本中心,負責消耗資源; 另一方面,民營企業是利潤中心,致力於創造財富。
那麼,如果這個“企業”中負責創造財富的生產經營部門出現問題,整個“企業”將不可避免地面臨巨大的困境。 我們面前發生的事情難道不證明這一點嗎?
以一直冷如冰的房地產市場為例,問題出在哪裡? 刺激還不夠嗎? 一點也不。 問題是雙重的,一方面,人們的手真的很緊,但另一方面,它更致命,另一方面,信心在不斷下降。
一方面,他們試圖刺激購房,但另一方面,他們不為所動。
重新考慮,我們應該以誰為目標來激勵購房者? 是那些事業穩固的人嗎? 即使他們有買房的情緒,他們也可能會感到不知所措。
這個小組有多少人? 剛剛超過4000萬人,毫無疑問,真正需要引起共鳴的是私營部門的數百萬人。 但是,沒有必要說私營部門的情況有多困難。
當民營企業處於低谷,甚至在生死線上掙扎時,這些工人靠什麼來維持生計? 如果他們整天擔心被解雇、減薪、擔心孩子的學費或父母的醫療費用,怎麼能鼓勵他們買房呢? 是什麼激勵著他們? 是情緒嗎?
這麼明了的道理,太多的字,實在是多餘。 目前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與大量民營企業命運的衰落密切相關。
現在回到原來的問題,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是否處於零和競爭關係? 一點也不。 事實是,當私營部門強大時,人們的福祉就會提高,國有企業就會更加繁榮。 簡而言之,乙個強大的私營部門就是乙個強大的國家。
既然如此,為私營部門提出乙個良好的“營商環境”,豈不是多餘的嗎? 要真正改善營商環境,就不能區分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良好的營商環境對國有企業來說也是必不可少的。
再沿著這個思路走一步,經過40多年的改革,為什麼還堅持民企與國企的分立? 有了如此明確的界限,誰是受益者?
因此,在未來的某個時刻,我們將不再談論民營企業,而只會使用“企業”這個通用術語。 這才是真正值得塑造和需要的——企業運營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