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快到了,你是不是已經打算回老家了?
也許你也有同感,當親人團聚,父母和長輩在歡笑,而年輕一代似乎疏遠了。 近日,浙江某女子在網上發文,形容自己年輕人過年時的狀態,場面發人深省。
女方丈夫有三個兄弟,都在老家蓋了三層樓的房子,住得很近,就像鄰居一樣。 平時大家都在田裡幹活,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能聚在一起。 然而,儘管表兄弟倆很少有機會見面,但當他們聚在一起時,他們顯得語言貧乏,他們之間的交流似乎很有禮貌和陌生。
孩子們都長大了,到了結婚成家的年齡,今年春節都回老家了。 然而,即使遇到表兄弟,他們仍然會禮貌地打招呼,然後尷尬地微笑,找藉口回房間玩手機。 這種情況引起了該女子的注意。
女子碰巧目睹了乙個有趣的場景:兩個表兄弟站在門口,相距不超過五公尺,都看著十字路口,車來往往,好像在發呆。 雖然他們是同齡人,應該有共同的話題,但他們選擇故意移開視線,避免互相交談。
女人好奇地向兩人喊道,問他們為什麼不站在一起聊天。 兩人笑了笑,然後互相看了看,找了個藉口進了屋。 這讓女方感嘆,小時候她和表姐們連隔牆都能暢所欲言,但現在孩子真的變了,似乎家庭紐帶被割斷了。
這篇文章引起了不少網友的共鳴,紛紛留言分享自己的觀點。 有人提到,自己的孩子回到家鄉時也有類似的情況,幾乎不願意出門,甚至見到表哥,也只是笑著玩手機。 不像以前,小時候喜歡探親,因為那時能嚐到美食,但現在孩子似乎沒有太多的物質缺口,自然也就不再對探親感興趣了。
其他人在路上與表兄弟尷尬地瞥了一眼,假裝沒看到對方,直接走了過去。 這種情況讓人發笑,因為雖然沒有正面的溝通,但眼角還是有一絲親切的。
也有人提到,90後已經斷絕了家庭紐帶,只有70後、80後還在努力維持。 有些人甚至承認自己不願意離開親戚,因為一坐下,就會被問到工資、孩子的成績等等,運氣好就會嫉妒,如果運氣不好,就會被人嘲笑。 這種虛偽令人厭煩。
為什麼年輕人不喜歡去親戚家? 除了上述原因外,錢太多也是乙個重要因素。 一位年輕人在網上抱怨自己匆匆忙忙地回到出租屋,給家鄉的孩子準備紅包,給父母帶年錢,花掉乙個月的工資的經歷。 可想而知,回國後,三句話不留錢,四句話談婚論嫁,五句話講存錢,這讓他感到壓力很大。 沒過幾天,就和家人吵了一架,決定收拾行裝,回到城裡的出租屋。 雖然環境荒蕪,但至少是安靜的,沒有那麼緊張。
這種現象表明,年輕人不喜歡探親不是因為他們無動於衷,而是因為他們與傳統信仰不同。 年輕人更關心個人私隱,不願意被問到太多的私人問題。 長輩們看似關心,但實際上卻給他們帶來了一定的壓力。
年輕人在面對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時,不會去探究別人的私事。 結果,他們只能默默地站著,看著長輩們說話,無法融入談話。
年輕人可能會覺得和他們的表親很親近,但他們沒有乙個共同的話題可以談論,因為他們沒有太多同居的經驗。 他們見面時不能問工資和成績,因為不想對別人做,所以選擇保持沉默,微笑是一種相對尊重的表情。
父母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和睦相處,但我們必須明白,脅迫是沒有意義的。 據一位老師分析,年輕人不喜歡去親戚家,這恰恰說明他們更看重情感。 他們不想虛偽,也不喜歡強迫別人。 相反,他們更傾向於與他們熟悉的人交流。 即使他們回到家後也無話可說,但請放心,一旦他們到了同學或朋友圈,他們就會有很多話要說。
總而言之,年輕人知道如何權衡取捨,如何取悅自己。 這是時代進步的體現,沒有絕對的對錯。 父母也應該接受這樣乙個現實,即不情願地與陌生的表親交流只會讓情況更加尷尬。 我們應該給年輕人更多的理解和空間,讓他們在自己熟悉的圈子裡自由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