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認為我們的感受是我們對世界外事物的反應,但事實上,所有的感覺,即使是最強烈的恐懼、快樂或痛苦,都來自我們的內心。
聯絡人:我一度誤以為只要別人不打擾我,我就不會有不知道如何拒絕的痛苦。 只要人們不給我分配任務,我就沒有負擔必須這樣做並盡我所能去做。 只要外界不找我麻煩,只要別人不惹我欺負我,我就沒事了。
我很害怕,我很害怕,我很焦慮,我想這都是外界造成的。 只要消除對我的外部刺激,我就會沒事的。
事實證明,我錯了,我很敏感,總是對各種事情生氣。 直到我讀了一本叢飛聰的《理解憤怒》一書。
我意識到痛苦是真實的,但這不是我的錯。 每一次讓我感到如此痛苦的痛苦和憤怒事件,都是我重新發現自己和拯救自己的機會。
例如,我丈夫喜歡釣魚。 我真的很喜歡它,我非常喜歡它。 我以前和他吵過架,但現在不是我們之間的事了。
在探索的過程中,我發現了一堆讓我害怕的事實。 我很生氣,因為我想起了我爸爸,當我們孩子和媽媽在烈日下下地里幹活時,他乙個人騎著電單車,賣掉弟弟和媽媽去打魚,他呆在有空調的麻將室裡打牌換錢,我們受苦,而他卻在享受。 不僅如此,他還不喜歡我們做得不夠,我們認為我們的工作是理所當然的。
在我丈夫釣魚的案例中,我把丈夫塑造成我的父親,我給他貼上了不負責任的標籤,不顧家人,只關心自己的快樂,不愛他的妻子和孩子,沒有良心等等。
隨著我繼續探索,我重複說,我的丈夫是乙個自私的人,不負責任,關心他的家人,只關心自己的快樂,不愛他的妻子和孩子,是自私的。 咿咿呀呀地說話,我意識到這根本不是實際情況。
我老公不是我爸爸,他做的大多是負責任,照顧好家庭,一切好事都跟我和孩子親近。
除了房貸和生活費,我還會付很多錢。 我捨不得自己買衣服,但我捨不得買,我捨不得自己在外面吃點好吃的,回家後,我想試著做點好吃的給我吃,甚至吃水果這玩意兒也得等我回家,買來和我們一起吃。 我只好找了個便宜的店剪頭髮,攢下來的錢說可以給兒子買個玩具,給我買點零食。
假期他回家陪我和孩子,雖然他不是乙個完美的父親和丈夫,但他總是在進步,學習,傾聽,並根據我想要的東西改變。
魚竿和魚餌要跟我打好幾次招呼,每次他出去釣魚,他都從我身邊經過,他很生氣,為什麼我同意讓他走,他去的時候我很生氣。
我發現我害怕重複我小時候的噩夢,我害怕我最終會成為我的媽媽,我的丈夫會像我爸爸一樣。
但事實並非如此,我的丈夫不是我的父親,我不會像母親那樣軟弱。 如果相處不來,住在一起就是一種折磨,我覺得還不如分開。 至於孩子,我都想過了,婆婆的家人、爺爺奶奶、爺爺奶奶和寶寶的爸爸都是很愛孩子的,我不擔心孩子會變成小時候的樣子。 這樣想來,我就不用放過老公的釣魚了。
我從心底裡想到我丈夫的釣魚,這是他的愛好,就像我有我的愛好和放鬆的方式一樣,我喜歡書,他喜歡釣魚。 他覺得釣魚會讓他放鬆。
週末他休息了兩天,偶爾去釣魚,還趁我和兒子午睡的時候出去釣魚,快到吃飯的時候提前回來給我們做飯。
不僅如此,每次他回來,我都會發現他話多了,而且很少向我吐露公司裡有什麼麻煩,但釣魚我覺得這可能是他解悶的方式,他壓力很大,我壓力也不大。 他不想把焦慮轉嫁給我,我也不嘔吐,也不開心,那麼他的發洩呢?
通過這次探索,釣魚不再是我們之間的事情。 此外,我還學會了真實,忠於自己。
比如他說要去釣魚一會兒,我什麼也沒說,他說我又答應了,但是回來的時候很不開心。
後來我發現,我不想讓他進我心裡,而是想做個好媳婦,所以想讓他聽我說的話,但要按我心裡去做。 所以我是“完美”的兒媳婦。
現在我只想讓他多陪我們,我不想讓他去釣魚。 我需要他的幫助,我想做點別的事情,我需要休息並直接表達出來。 如果我說他還是想走,那就意味著他可能累了,急需充電,我理解他。 快點想想,當他不在的時候,我怎樣才能讓自己和孩子更舒服。
通常他堅持要去,回來會“補償”我們。
當我這樣和他分享我的旅程時,他無語地看著我,又哭又笑。
我也覺得我真的很有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