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蘭。
四川燈籠賦予新韻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來。
甘肅網2月21日訊息 據蘭州晚報報道,用鐵絲箍造型、貼上燈面、繪製圖案、粘金飾品......春節期間,在高欄縣石川鎮南莊村,“四川燈”的市級傳承人魏世發正忙著製作各式各樣傳統手工燈籠,用一雙巧手裝扮新生活,展現出“四川燈”的獨特魅力。
“燈”是各種造型紙燈的總稱。 石川的燈以其數量多、造型優美、繪畫樸素、色彩優雅而著稱。 近年來,四川燈籠的種類不斷豐富,包括宮燈、龍燈、蓮花燈、盆景燈、魚燈、生肖等,寓意風雨順雨,盼望豐收或安居樂業。 2017年,“石川燈”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農曆正月初十,走進魏世發家,院子裡一盞精緻的燈籠擺放得井井有條,色彩鮮豔,栩栩如生,格外喜慶,呈現了高蘭傳統的手工花燈技藝,也讓人感受到高蘭非遺的魅力,從而吸引更多的人將充滿春節氣息的精湛工藝傳承下去。 朱榮良是石東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偶然的機會就對石川燈產生了興趣。 他說:“我以前看過很喜歡的燈籠,今天媽媽帶我去魏爺爺家學做燈籠,魏爺爺教我做燈籠骨架、貼花,我覺得很有意思。 以後如果有機會,我也會帶更多對燈籠感興趣的同學到魏爺爺家,和他一起學習如何製作燈籠。 ”
我來自蘭州文理學院,是一名大學生。 今天我和同學們一起來這裡學習如何製作燈籠,因為四川燈籠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覺得製作它們的過程非常有意義。 我還呼籲更多的人學習如何製作它,以便更好地傳承和發揚這一遺產。 蘭州文理學院大四學生吳軒說。
今年57歲的魏世發從小就看著父親做燈籠,對燈籠情有獨鍾。
從18歲開始,魏世法就跟著父親做燈籠,如今已經堅持了30多年。 要製作一盞好的燈籠,需要經過設計、打搭、剪紙、繪圖、貼上等諸多工序,對藝術家的要求更高。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也會在燈籠製作過程中進行創新和改進,加入一些科技和現代元素。 我從農曆月初就開始做燈籠了,到目前為止我已經做了八對燈籠。 今年,我覺得學習做燈籠的年輕人明顯比往年多了,這是乙個好現象,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能夠做燈籠,把這門老手藝傳下去。 他說。
近年來,高欄縣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繼續堅持“保護第一,搶救第一”的原則。
1.合理利用、傳承與發展“,提高非遺保護傳承水平,加大非遺科學保護、專業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工作力度,不斷激發文化發展動能,打造特色非遺品牌,讓高蘭縣非遺以傳承發揚光大的形式藝術+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風情。
蘭州 **舍泉 **記者 張鵬偉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