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曾三次遠征高句麗,但都以失敗告終,甚至引發了內亂,最終導致了高句麗的滅亡。 唐朝剛建立時,其主要重點是與突厥人打交道。 在擊敗東突厥和吐谷渾,從內戰的蹂躪中收復帝國後,唐太宗無法接受唐軍在東北遭受的沉重挫折,於是開始考慮征服高句麗。
本文摘自《中世紀戰爭:300-900》,略有合併和修改。唐太宗遠征高句麗的動機641年,唐太宗皇帝開始考慮征服高句麗。 唐太宗給出的理由是,高句麗的領土曾經是漢帝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正如歷史學家霍華德·韋克斯勒(Howard Wechsler)所指出的那樣,唐太宗征服高句麗的動機可能要複雜得多:或有野心遠赴隋煬帝; 可能有實際的擔憂,即高句麗不能袖手旁觀,眼睜睜地看著高句麗統治朝鮮半島,從而對中國東北構成威脅; 甚至可能是年邁的皇帝想通過重獲馬匹的生命,重溫年輕時的輝煌來逃避宮廷的混亂。次年,高句麗大亨袁蓋素文弒死國王,立另乙個氏族為傀儡。 唐太宗有正當的藉口出兵攻堅。
作者:大衛·格拉夫。
出版社:重慶出版社。
製片人:華章同。
叢書:《華章史》。
譯者:劉曉虎.
出版年份:2023-11
十字軍東征前的準備工作
644年,一場重大軍事行動的準備工作開始了。 唐朝在東南沿海和長江沿岸建立了乙個由500艘艦艇組成的龐大海軍師,可以將40,000名應徵入伍的士兵和3,000名新兵(來自長安和洛陽的精銳)從山東半島運送到朝鮮半島。 與此同時,6萬唐軍和實力不明的游牧輔助部隊集結在東北邊境的幽州。 李世昌率領這支軍隊,從陸路向遼江進軍。
唐太宗親自率領近萬重甲騎兵一路壯大李世昌主力。 這些部隊的規模相對較小,從歷史資料中可以看出,陸上和海上只有113,000人。 這說明唐朝的士兵已經從隋煬帝的失誤中吸取了教訓不願派遣更多的部隊來運送糧食,導致災難。然而,前方的道路並不比三十年前容易。 唐軍不僅面臨阻礙隋軍全力出擊的障礙,而且天氣、天氣、地形也面臨阻礙,遼河以東的人造防禦工事也比以前堅固。 因為高句麗花了近十年時間沿著扶餘城(今四平)前線到遼東半島數百公里,並建造了一條新的堅固堡壘帶。
一場大勝之後是一場慘敗
645年4月,李世昌率領軍隊從應城(今朝陽)前沿基地出發。 5月1日,李士謙率領大軍渡過遼江。 這一舉動比敵人預想的要北,讓對手措手不及。 李士昌的第乙個目標是蓋木城,他從5月16日開始攻城,11天後攻陷,他得到了2萬多張嘴和10萬多石(600萬公升)糧食。 然後李士謙轉向西南,揮手示意大軍前往遼東城。
在 612 年和 613 年,這座堅固的城市阻止了隋朝的隋朝。 6月7日,李士昌擊敗了4萬高句麗援軍。 幾天後,唐太宗率領禁軍騎兵與李世昌會合。 和蓋木城一樣,唐軍出人意料地輕拿下了遼東城。 6月16日,圍攻唐軍縱風縱火,蔓延到全城,為城池順利登陸開啟了通道。 隨後,唐軍推進到遼東城以東不遠處的白燕城,6月27日,部隊逼近白煙城。 防守者將投降這座城市。 唐太宗不肯洗城掠奪百姓。
太宗麾下的將領們很不高興,認為此舉違反了軍事慣例。 唐太宗答應自掏腰包獎勵有功的士兵。 7月18日,唐太宗南下,抵達重鎮安市。 翌日,唐太宗得知高句麗和金雅聯軍率領重兵前來援助安石。 他命令易世昌率領一萬五千人充當誘餌,引誘高句麗軍隊上鉤,同時帶著相當數量的部隊躲藏在敵人後路可以複製的位置。 7月20日,雙方爆發重大戰役,唐太宗擊潰敵軍。 高句麗軍隊的殘餘部隊撤退到附近的山頂,被唐軍團包圍。 翌日,36800高句麗人向唐太宗投降。 唐軍還繳獲了五萬匹馬、五萬頭牛和一萬件鐵甲。 在這些俘虜中,有三千五百**和酋長被轉移到中國,三千三百人被處死。 其餘的普通高句麗士兵全部被釋放,唐太宗允許他們返回家鄉。
然而,在這場大勝之後,唐軍在戰爭的程序中開始遇到困難。 安石城的頑強,比唐太宗之前攻打過的所有城池都要頑強。 隨著時間的流逝,戰鬥的季節即將結束。 唐太宗多次考慮是否有可能繞過堅固的堡壘,找到乙個更容易突破的目標,或者深入高句麗。 每個計畫都被否決了,因為繞過的據點會威脅到唐軍的後方,更何況是唐軍和遼東城糧庫之間的糧食通道。 唐太宗似乎不得不為他的部隊規模相對較小付出代價
與隋煬帝不同,唐太宗在深入敵方領土的同時,無法有效威懾這些邊境城鎮。 在這個緊要關頭,從海上征服高句麗的唐軍也無濟於事。 6月1日,主力部隊要攻占遼東半島的北沙市,威脅沿海的幾個地方,但主力大將沒有與陸師有效配合,沒有直接進攻平壤。 正在圍攻安石城的唐軍,終於孤注一擲,建起了一座巨大的土山,屈尊俯衝到城牆的東南角。 守軍突然進攻並占領了土山。 唐軍攻打三天,都沒能趕走。 10月13日,唐太宗決定下詔。 分班恰逢其時,唐軍官兵被寒冷的天氣折磨得飽受折磨,遼東城的糧食儲備基本耗盡。 史料沒有提到唐軍的兵力損失。 然而,唐軍一直拖到適合戰鬥的季節結束,並經歷了嚴峻的磨難。 唐軍不得不用成捆的柴火填滿道路,甚至將行李車沉入水中,以通過被淹沒的遼澤的渾水。 10月底,一場暴風雪奪走了唐軍大批官兵的生命。
在這次慘敗之後,唐太宗暫時採取了新的策略:即派將領率領部分師騷擾高句麗邊境,目的是迫使敵人時刻保持高度的防禦和警惕,從而削弱它。 在647年的春夏之交,這種方法非常有效。 當時,10,000唐軍乘船走海路,威脅高句麗海岸。 李世昌率軍渡遼江。 次年,唐太宗皇帝下令準備再次大規模遠征高句麗。 然而,唐太宗於649年6月突然去世,準備工作中斷。
他們與新羅聯手,從南北進攻高句麗
這並不標誌著戰鬥的結束。 7世紀50年代,唐帝國與高句麗繼續爭執不下。 公元654年冬,居住在東北南部、當時隸屬於唐朝的契丹人遭到高句麗和晉朝的襲擊。 翌年春,唐軍渡過遼江,在新城附近擊敗了守軍。 658年和659年,遼河邊疆捲土重來。 然而,在 660 年,情況發生了變化。 唐朝再次向朝鮮半島派兵,希望給予決定性的打擊。
新羅向唐朝求援,促使唐朝出兵。 新羅位於朝鮮半島東南部,由於朝鮮半島第三國高句麗和百濟的入侵,剛剛失去了部分邊境領土。 唐軍的進攻首先針對的是朝鮮半島西岸較弱的高句麗盟友百濟。 630年,曾率領唐軍先頭部隊進入傑利汗大營的唐將蘇定方,於660年8月率軍渡過黃海,到達百濟。 蘇定芳在雄津河口擊敗了百濟軍隊,順流而上征服了百濟(今朝鮮公州附近),並俘虜了百濟王室。 百濟國的三十七個郡、二十百個市、七十六萬戶,分為五府,屬於唐帝國。
高句麗王朝遺物 吉安,吉林。
接下來,唐朝的軍隊直奔高句麗。 高句麗現在四面楚歌。 唐朝從華北平原的67個州招募了44000多名士兵,將這些士兵運送到海上,然後將他們置於蘇定芳的控制之下,直奔高句麗的心臟地帶。 661年7月,蘇定芳沿大同江而上,圍攻平壤。 與此同時,另一支唐軍從遼江陸路推進。 作為唐朝將領和鐵勒酋長,何黎指揮唐軍深入鴨綠江,並於9月擊敗了高句麗軍隊。 蘇定方圍攻平壤直到 662 年春天。 當時唐軍一路敗下陣來,迫使蘇定芳退出圍困,從敵境內奪取師部。
這邊,蘇定芳拼盡全力制服高句麗,那邊留在百濟的唐軍也陷入了困境。 百濟人尚未屈服於唐朝的統治。 660-661年冬,爆發了反對唐軍占領的大規模起義。 唐朝率領軍隊留在百濟,被圍困在京城。 他的同事劉仁良率領唐朝守軍和新羅軍隊聯軍,突破百濟府為守住雄津河口而設立的營房,使劉仁遠願意脫困。 唐軍控制了部分城市,而百濟府控制了許多其他城鎮,雙方從661年春天到663年秋天對峙。
在此期間,雙方都為獲得外援做出了巨大努力。 劉仁遠從新羅接收了更多的軍隊,並從山東沿海各州徵召了7000名士兵。 百濟君主派遣特使前往佤邦(當時稱為日本)並尋求幫助。 663年秋,唐軍和新羅軍隊對百濟君主的主要據地珠正城發動了大規模進攻。 新羅王親自征服,軍隊主力從陸路推進。 劉仁良率領唐朝海軍和運糧船進入雄津河口。 劉仁良遭遇日本海軍,打了幾場仗,徹底打敗了日本海軍。 據史料記載,唐軍擊沉了400多艘日軍艦艇。 到663年10月14日,週六成落入唐軍手中,百濟維新運動顯然被鎮壓了。
666年,唐朝再次準備集中力量征服高句麗。 在這一點上,戰略形勢大不相同。 唐軍(和新羅)不僅能夠從南北兩面威脅高句麗,而且強大的永凱蘇文也在當年的初夏去世。 元蓋蘇文之子立即自相殘殺,從而為唐朝的士兵們創造了乙個理想的展示環境
公元666年夏秋兩季,唐軍開始進攻遼江邊。 公元667年初,年邁的李世雲被授予遼東省行軍首領的稱號,然後大舉進軍。 李世昌先攻打新城。 10月6日,士氣低落的守軍投降了這座城市。 打贏這一仗後,李士謙揮動大軍,連敗十六座城池。 連續圍城和高句麗內部派系的幫助,使李世雲得以支援和駐守遼江東岸的大軍過冬。 這一壯舉在之前征服高句麗時是絕對無法實現的。 公元668年春,由於他在東北東南部的顯赫地位,得以挺進高句麗腹地。 2月,唐軍攻克了重鎮撫餘城,其他許多城鎮不戰而降。 經過乙個多月的圍困,守軍敞開大門投降,平壤於 10 月 22 日落入李世鉉之手。 高句麗淪落到與百濟相同的命運,也被劃分為幾個州,從此屬於唐帝國。
668年唐朝成功征服高句麗的原因
599年以來,隋唐兩朝攻克高句麗,連戰敗,也是唐朝668年能夠歌彈開的原因主要原因是永海素文死後高句麗的內亂。不僅唐朝能夠在高句麗內部找到大量願意合作的人,而且過去戰鬥到死的城池守軍似乎普遍士氣低落。
唐朝勝利的另乙個重要因素是,從7世紀50年代末開始,唐軍不僅可以從海上和遼河邊境(傳統的行軍路線)對高句麗施加壓力,還可以沿著朝鮮半島高句麗南部的陸地邊界施加壓力。 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唐朝擴大了戰爭範圍,包括平定百濟,更重要的是與新羅結盟。 在征服百濟之前,唐朝已經與位於朝鮮半島東南部的國家進行了軍事合作。 新羅提供了附近的糧倉,並投入了大量軍隊,使唐朝征服百濟成為可能。 如果沒有新羅的支援,留在該鎮的唐軍將在 661 年的百濟維新戰役中被屠殺。 新羅軍隊還對高句麗施加了直接壓力,並在 661 年至 662 年圍攻平壤的唐軍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征服是多麼困難,失去的速度有多快
然而,從長遠來看,唐朝和新羅的目標並不一致。 正如七世紀六十年代的事件所表明的那樣,唐朝的目標是將朝鮮半島變成唐帝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儘管很明顯,新羅國王將獲得地方自治權,類似於其他被唐朝封為爵士的藩屬酋長。 另一方面,新羅雄心勃勃地將整個朝鮮半島統一在他的統治之下。 最終,新羅如願以償。
669年,剛剛平定下來的家鄉高句麗很快爆發了動亂和起義。 唐朝將數以萬計的高句麗人遷入中國,無非是火上澆油。7世紀70年代初,唐將高維多次擊敗高句麗叛軍。 叛軍首領乾脆躲在新羅,重整旗鼓後,又回來與唐軍作戰。
672年底,新羅直接派兵參戰,公開支援高句麗叛軍。 到 674 年初,新羅已經征服了百濟的所有舊領土。 674年、675年,劉仁鐵率唐軍攻克新羅。 據中國史料記載,柳氏大獲全勝,迫使新羅王求和。 古代朝鮮歷史學家記錄了唐軍的失敗。 676年初,唐朝將朝鮮半島的幾個縣遷至遼河流域。 這一事實表明,南韓歷史學家的版本可能更接近歷史的真相。 新羅無可爭議地控制了整個朝鮮半島。 唐朝並沒有大舉出兵收復。 一開始捕捉是多麼困難,現在丟失得有多快。 唐朝決定從朝鮮半島撤軍,一定是受到其他地區出現的嚴重威脅的影響。 670年,唐軍在今青海省的達飛河畔被吐蕃人擊敗。 679年,東突厥人反抗唐朝統治,收復了蒙古草原的王國。 這些事態發展要求唐帝國採取防禦姿態,開始對軍事體系和帝國戰略進行重大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