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獨秀的遺言 妻子再婚,千萬不能出名
1942年5月27日,陳獨秀病逝於四川江津一滷簡陋的房子裡,享年63歲。 臨終前,他對妻子潘蘭珍說:“死沒什麼好怕的,延年和喬念都離開了我,我最想念的就是你。
這些年來,你和我一起受了很多苦,我深感愧疚。 一旁的潘蘭珍眼含熱淚說道:“先生,我寂寞得像路邊的雜草,多虧了不嫌棄,能為您服務,我心滿意足! ”
陳獨秀先生給妻子潘蘭珍留下了兩份遺囑,潘蘭珍含淚答應了。 那麼陳獨秀對妻子說了什麼呢? 潘蘭珍怎麼了? 陳獨秀出生於清朝末年,年輕聰明,17歲考入秀才。
雖然屢試屢失敗,但他沒有放棄,而是走上了反清革命的道路,赴日留學,接受新思想,領導“新文化運動”,創立了中國共產黨,成為早期領袖。
陳獨秀的一生跌宕起伏,多次入獄,過著流放的生活。 不過,他一直保持著文人的作風,不彎腰換五桶公尺,不怕權貴,有鐵骨氣。
雖然他是一位偉大的領導者,但他對家人和妻子也有溫柔的一面。 尤其是對於他的最後一任妻子潘蘭珍,他感到充滿了愧疚。
陳獨秀一生有三個妻子。 原本的高曉蘭是父母包辦的婚姻,陳獨秀和高曉蘭在一起,除了傳祖之外,沒有太多的情感交流。
高曉蘭是乙個非常傳統的女人,雙腳被綁著,與陳獨秀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 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兩人的感情逐漸公升溫,高曉蘭為陳獨秀生下了三個孩子和乙個女兒。
就在陳獨秀興高采烈的時候,姨媽高俊滿闖進了他的生活,成為了他的第二任妻子。 高俊曼是高曉蘭同父異母的妹妹,當時還是北京師範大學的一名大學生,對姐夫陳獨秀充滿了敬佩。
暑假期間,她來姐姐家做客,她和接受新想法的陳獨秀說不完,共同的語言讓他們聊了起來。 高俊滿的出現,點燃了陳獨秀心中的激情,讓他不顧天下和反對,不顧天下,和她私奔,雖然他們最終沒有在一起。
婚姻中的瑣碎生活消耗了他們的激情,他們因為各種原因分道揚鑣。 然而,在1930年,陳獨秀已經步入中年,生活的艱辛使他陷入了人生的低谷。
他是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五四運動”的總司令和中國共產黨第一任總書記。 然而,他現在已經被免去黨內所有職務,他的兩個好兒子陳延年和陳喬年死於革命,他的女兒陳玉英死於過度悲痛和抑鬱。
失去兒子、女兒和妻子使他悲痛欲絕,他想不流淚地哭泣。 他也被國民黨特工通緝,為了避難,他化名“李先生”,自稱是南京人,隱居在上海西德華路的貧民窟。
在他人生的這個低谷,另乙個女人闖入了他的生活,帶給他久違的溫暖。 這個女人就是潘蘭珍,她也是乙個勤勞的女人。
潘蘭珍,乙個出生在江蘇南通貧困家庭的女孩,從小就飽受封建地主的剝削之苦,一家五口常年辛苦勞作,卻飽受飢餓之苦。
在她4歲的時候,洪水摧毀了她的家,她的家人逃到上海謀生。
十四歲時,她的父母把她送到上海的一家棉紡廠當童工,在那裡她被嘲笑和無情剝削。 十七歲時,他大方大方,卻被工頭騷擾,又因為抵擋不住工頭的脅迫和誘惑,屈服了,被工頭**了。
不久之後,她生下了乙個兒子,兒子不幸死去,她心灰意冷地逃離了這個悲傷的地方。 不過,潘蘭珍並沒有被生活的困難壓垮,她繼續以堅強的意志和樂觀的態度生活著。
她來到上海的一家菸草公司工作,在希爾華路租了一間貧民窟,在那裡她和陳獨秀成了鄰居。 有一次,陳獨秀在路邊病倒了,潘蘭珍送他去醫院**,漸漸熟悉了陳獨秀。
陳獨秀被潘蘭珍的善良和溫柔所吸引,兩人也因此而相遇。 在彼此的關心和幫助下,兩人的關係一天天加深,最終發展成同居關係。
雖然她的人生充滿了艱辛和挑戰,但她一直堅韌不拔,對生活有著積極的態度,她的故事也激勵著我們面對生活的困難,堅持追求自己的幸福。
潘蘭珍是乙個賢惠賢惠的女人,白天辛苦養家餬口,晚上照顧乙個叫“李先生”的女人的日常生活。 這位李先生,衣著樸素,生活簡樸,很少出門,在家專心寫書、講演講。
起初,潘蘭珍並不知道他的真實身份,也沒有多問。 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漸漸成為了朋友,李老師在業餘時間教潘蘭珍讀書寫字,她很聰明,能聽懂一點,兩人的思想交流一天比一天加深,過著安安靜和睦的生活。
經過兩年的相處,潘蘭珍沒有懷孕,但在徵得丈夫陳獨秀的同意後,他們收養了乙個女兒,名叫潘鳳仙。 一家三口過得很幸福,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經常因為撫養孩子的問題而爭吵。
有一天,潘蘭珍吵完架後帶著女兒回到了娘家。 幾天後,當她再次回到他們租住的地方時,她驚訝地發現李先生沒有說再見就走了,留下她乙個人獨自悲傷。
直到有一天,她在報紙上看到李先生的**,原來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陳獨秀,已經被國民黨抓捕,帶到了南京。 潘蘭珍得知丈夫的下落後,並沒有責怪他沒有告別,而是立即辭掉了工作,安頓好女兒,去南京找他。
經過一番波折,她終於在南京找到了陳獨秀,陳獨秀對她的出現又驚又喜。 雖然他知道他可能再也見不到她了,但看到她在監獄裡,他還是深受感動。
兩人相視一番,眼裡含著淚水,陳獨秀讓她離開南京回上海,但潘蘭珍拒絕了他的建議,選擇留下來照顧他。
她沒有回答,只是默默地點了點頭,離開了監獄,繼續照顧丈夫和女兒。
出獄後,陳獨秀在潘蘭珍的陪同下,住在監獄旁邊的一間小屋裡。 為了謀生,潘蘭珍打零工照顧陳獨秀。 潘蘭珍的陪伴,讓陳獨秀感受到了獄中家的溫暖,也讓他感到深深的愧疚和撫慰。
獄中,陳獨秀開始寫文學,潘蘭珍成為他的助手和通往外界的橋梁。 儘管被各種拉攏,陳獨秀始終堅持自己的高水平。
幸運的是,當1937年日本轟炸南京市時,他躲在桌子底下逃脫了。 在各方壓力下,陳獨秀出獄,潘蘭珍也陪著他五年。
出獄後,陳獨秀立即公開了自己與潘蘭珍的關係,潘蘭珍從多年的付出中得到了一點安慰。
陳獨秀和潘蘭珍出獄後,選擇在四川省江津一帶避難。 他們的第一站是拜訪陳獨秀的好朋友鄧忠春,但結果並不理想。
在鄧夫人的冷嘲熱諷下,陳獨秀夫婦不得不離開鄧家。 經過多次尋找,他們在江津邊遨的河山坪租了一處石牆四合院,隱居過,度過了他生命的最後四年。
儘管環境艱苦,陳獨秀始終堅持自己的信念,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
1938年,抗日戰爭期間,陳松年隨家人從安慶逃到江津,投奔生病的父親。 陳獨秀雖然病了,但很想把親情填滿,妻子潘蘭珍為了照顧他,竭盡全力替他服侍謝母,家裡的柴公尺油鹽也由她照顧。
為了維持生計,潘蘭珍甚至典當了手工飾品來補貼家裡。 然而,陳獨秀對生活的態度卻完全不同,他寧願餓死也不願使用特殊的“稿費”,因為這是他在獄中寫的《小學識字課本》的稿費,他對書名一直堅持自己的看法。
他雖然才華橫溢,有影響力,卻拒絕了蔣介石提出的**侯魯,也拒絕回延安入黨。或許,晚年的陳獨秀已經看不起世間的榮辱和名望,只想和家人共度時光。
然而,疾病最終襲擊了他,在他去世之前,他告訴潘蘭珍要獨立生活,如果有合適的人,她可以再婚,安地度過餘生。
同時,他也強調,教育部送來的錢不應該用,他的名聲不能用來賣錢。 1942年5月27日,陳獨秀病逝於江津,他的遺言讓潘蘭珍含淚答應。
在陳獨秀的葬禮上,比他小29歲的潘蘭珍痛苦得哭不出來,可見她對陳獨秀的深厚感情。 在照顧完陳獨秀的葬禮後,潘蘭珍按照他的遺囑在四川找了乙份工作,養活了自己。
直到抗日戰爭勝利後,她才回到上海工作。 然而,儘管命運使然,她於 1949 年死於宮頸癌,享年 41 歲。 多年後,比繼母小2歲的陳松年說,潘蘭珍對陳獨秀的深厚感情,以及她對陳家的貢獻,也是對她的最好評價:“她把父親照顧得很好,父親的晚年就靠她了。
她通常安靜而整潔。 我們非常尊重她,我的孩子們像母親一樣稱呼她奶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