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陳可欣:走自己的路》,香港本地和海外市場急劇萎縮,昔日的東方荷里活失去了昔日的輝煌。 與之前的《表哥》《阿燦》《大圓》《省港騎兵》《北鼓》如潮水般湧入香港不同,香港電影人開始將目光投向北方。
特別是2003年,為促進內地與香港融合,內地與香港簽署了《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協議)。
從此,香港電影人紛紛進入內地,更是擺脫了以往合拍片的束縛(過去一般要與內地的八家國有製片廠合作,或者是中資的駐港銀資機構合作,比如徐克的《王飛鴻3》和成龍的《警察故事3》), 內地借鑑了香港的人才和經驗,香港利用了內地的場地和市場,大家各取所需,解決了當時香港沒電影拍、內地沒電影放的局面,本來是互惠互利的事情。
在去年舉辦的釜山國際電影節上,著名導演兼製片人陳可欣宣布成立泛亞製片公司Changin' Pictures,並準備開拍由章子怡主演的《醬園殺人案》。
一時間,陳可欣對內地的審查制度不滿,想接受網飛這樣風靡亞洲的海外資本? 逃跑? 連香港導演都放慢了北上的步伐? 各種新聞都塵埃落定。
陳可欣似乎懶得為這一切爭論,也沒有為自己挺身而出,因為在2012年出版的《陳可欣自己的方式》一書中,他似乎早就給出了答案。
在這本書中,陳可欣首先更多地談到了他的父親陳同敏。
因為家庭和睦,父子關係和睦,小時候父親什麼都能辯論,認輸或錯,給他創造機會,盡可能地嘗試,估計是現在所謂的“原生家庭有罪”朋友羨慕的。
他的父親陳同民,原名陳陽民,是泰國華僑二代,出生在中國,先是繼承父親在泰國的生意來教書,1956年回到北京,原本計畫在**戲劇學院導演系學習,1957年遭遇大規模的反右運動,海外華人的身份更加複雜, 而這時我遇到了陳可欣的母親,於是我回到香港結婚工作。
20世紀50年代,他曾在長城、鳳凰等左翼電影公司擔任編劇,60年代,他擔任金庸創辦的《明報》的編輯。
後來,他主要從事電影推廣工作,例如在國泰公司(新加坡國貿陸雲濤的子公司)的宣傳部和邵氏兄弟公司的宣傳部工作。
當時,香港國民黨與共產黨的思想鬥爭非常激烈,他從左派公司轉為右派公司,他想出版乙份報紙,證明自己加入了張山坤成立的港九電影從業者自由協會, 這也意味著這是左派電影業的明確界限。
沒錯,邵氏兄弟當時也被歸類為右派公司,因為當時大陸封城,邵氏想要海外市場,邵氏兄弟拍的是資產階級愛情戲和武俠戲。 因此,只有長城、鳳凰、新聯(長風新)等以人民為主的左翼電影公司才能在文革前的大陸上映。
當然,邵逸夫後來在大陸從事慈善事業,到處建邵逸夫大廈,這證明中國的心沒有變,很多事情都受到當前形勢的阻礙,這是可以理解的。 他也可以說話,他也可以愛國。
後來,梁家輝跟著李漢祥去大陸拍了《圓明園的燃燒》,雖然因為飾演咸豐皇帝,是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年輕的演員,但因為不是台灣人拍的**,不得不擺攤,這也是原因。
好了,有點牽強了,咱們再回陳家吧。
因為這些原因,再加上當時邵氏兄弟複雜的人事鬥爭,陳同民在邵氏兄弟中並不開心,於是自己出來拍電影,比如《地球與英雄》(1972)、《殺手》(1973)、《勇者》(1974)。
值得一提的是電影《勇者》,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孫忠在24小時內趕到香港,有人想要暗殺他,陳少白招募了理想的革命青年來保護他,於是各界英雄雲集香港,陳可欣也在其中飾演男主的兒子。
你有什麼想法嗎? 是不是和《十月圍城》的劇情差不多一模一樣? 其實在《十月圍城》的編劇欄目中,我們可以看到陳同敏的名字,因為《十月圍城》也有陳可欣的參與,也算是父子之間作品的傳承和延續。
如果說陳同敏只是一顆紅心,乙個永遠懷念祖國的心的老僑,那麼陳可欣談起母親,語氣略帶得意,因為母親更是“扎根紅”。
陳可新的爺爺,曾就讀於黃埔軍校,與***同時,跟著彭派參加了海魯峰起義,是那種即使發生文革,被判處死刑,也仍然忠於黨和組織的老共產黨員。
於是,他堅持把孩子送回大陸,到祖國留學接受教育,讓陳可辛的父母和兩個華僑在北京相識相愛,陳可辛說,父母那一代人對新中國有著特殊的浪漫,他們想回國建設, 但他們不斷遭遇反右、文革運動,要靠養家餬口謀生(陳可欣的母親生下他時生得難產,取名可欣也是為了紀念母親),所以他不得不擱置計畫,但和朋友聚會時,他們還是唱著左派歌曲。
至於陳可欣的舅舅,因為。
50、60年代,東南亞害怕共產主義,甚至因為文革不得不長期留在香港,當時他的護照被泰國拒簽。
陳可欣坦言,他最想拍的電影是父母對祖國的感情,但最終還是要出國當流浪者,真正能回去的時候,他已經老了,覺得自己成了家鄉的陌生人。 其實這個故事確實很適合陳可欣,已經拍出的《雙城記》和《甜蜜》都有這個故事的影子,只是沒有公升到全國的高度。
讀到這裡,我感動不已,雖然他的父母可能沒有為新中國做過什麼大事,但他們確實可以稱得上是“忠烈”,愛國情溢於言表。
既然這本書主要在香港出版,我覺得陳可欣不需要刻意說這句話來討好內地觀眾,應該是關於他從小就接觸過的事情。
談完中國,陳可欣對比了泰國,他直言不諱地說自己從小就不喜歡泰國,覺得泰國是壞事,不喜歡留在泰國,後來父親去世了,在泰國呆了兩個月,就連姐姐也受他影響,非常討厭泰國(真的是自己書裡的採訪, 他沒有給泰國挽回面子,個人喜好是可以理解的,不是我故意破壞中泰友誼)。
最後要說的就是他的妻子吳俊儒,吳俊儒也是演藝世家,吳俊儒的父親夏春秋,原名吳耀東,在亞視和TVB都有演出和配套節目,所以兩人的結合也是不錯的搭配。
1996年,吳俊如“覺得自己之前演過的喜劇很誇張”,於是執導了第一部作品——文藝片《四面前夜》,給自己賠了400萬港元,唯一的安慰是她獲得了金馬獎和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提名,從此進入了“演技派”的行列。 於是,他得以參加各種電影節,並結識了同樣參演《甜蜜蜜》的陳可欣,兩人相識。
2005年後,吳俊如也加入了陳可欣的大陸市場。 目前,兩人的獨生女陳詩芝被爺爺陳同敏以“實事求是”為名**。
乾貨內容每天更新文章是原創的收集資訊並不容易愛獎勵、點讚、收藏、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