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雙11期間,**京東拼多多等各大電商平台,無一例外地以低價為主題,9件9包郵“、”100億補貼“、”京東秒殺“相繼出現,相反,還有國產品牌的崛起,據桃田集團統計,在雙11期間,共有402個品牌突破億元, 其中國產品牌243家,國產品牌超過60家45%。
消費降級似乎已成為大勢所趨,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全球消費者無一例外地選擇少消費多囤積。 美國的“黑色星期五”促銷剛剛結束,期間消費者沒有表現出像以前那樣的熱情,有機構統計,今年“黑色星期五”的總銷售額比去年增長了75%。要知道,前幾年的增長率至少是兩位數。
關於消費和儲存,央行去年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統計資料顯示,只有24名居民傾向於“消費更多”。5%的人,而58%的人更願意“多存錢”。 此外,經濟環境也影響了就業形勢,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4月,全國網約車司機人數已超過540萬,從事外賣、快遞、代駕、網約車等行業的人數超過8400萬人,佔中國總人口的6%。
在這種背景下,消費者越來越理性,不再為品牌溢價買單,放棄一流、高品質、高品牌的產品,轉而選擇最適中、中等、品牌知名度一般的產品作為替代。
在現代經濟發展史上,也有這樣的先例。 上世紀90年代初,日本在快速擴張和發展後遭遇衰退,各行各業遭受重創,商品滯銷,除了咖啡和口紅。 這是對著名的“口紅效應”的又一次驗證,即在經濟低迷時期,人們仍然有強烈的消費慾望,但會轉向相對便宜的商品。
相關業內人士認為,全球消費下調趨勢,對於中國製造業來說既好也有壞,好在全球消費下調的情況下,中國產品的優勢將更加凸顯,尤其是服裝、家具、鞋包等傳統行業優勢將進一步強化。
不利的是,通往大海的道路對於中國製造品牌來說將更加難以公升級,如消費電子、汽車、智慧型家具等技術含量和品牌附加值較高的新興行業,將面臨比以往更加困難的銷售局面。
無論如何,當人們的消費觀念開始轉變時,商業邏輯自然也會開始改變,有專家認為,隨著經濟發展的減速,企業也應該回歸本質,即做更好的產品,提供更具競爭力的產品,這也是市場經濟發展必須遵循的基本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