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悄然過去,這一年,對於整個儲能行業來說,發展可謂是跌宕起伏,就像坐過山車一樣:上半年景景無限,下半年連續不斷,產能過剩,內捲也愈演愈烈。
然而,在眾爭議的背景下,儲能行業終於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2023年,雖然儲能行業仍將保持快速增長,但行業內將出現“寒意”。 在結構性產能過剩迎來拐點之際,儲能行業正陷入“冰”與“火”的拉鋸戰。
截至2023年12月底,我國新能源儲能累計裝機容量已達34個5gw/74.5GWh,僅2023年新能源儲能新增裝機量就達到21個5gw/46.36GWh,是上一年的三倍。
展望2024年,工商業儲能將如何發展
從主要**中,我們似乎看到了諸如“內卷”,“戰爭”和“淘汰”之類的詞。 然而,回顧歷史,鋼鐵、水泥、家電等許多成熟行業都經歷了一流的戰鬥和整合,最終龍頭企業實現了穩定的利潤。 從長遠來看,目前儲能行業的發展也有其合理性
引用周巨集偉先生在風馬牛年終展上的一句話:“.
因此,在這個充滿複雜不確定性的行業環境中,要敏銳抓住機遇,勇於創新,積極開拓增量市場。鑑於儲能發展高度依賴政策的支援和引導,呂雨能將從2023年發布的重要政策和市場趨勢出發,梳理新一年工商業儲能市場的增幅。
在預期的快速增長下,綠泰宇能將圍繞以下4個關鍵詞,探討2024年新型儲能產業的發展趨勢和特點
競爭
競爭是2023年新能源儲能從業者最突出的感受。 電池級碳酸鋰繼續走低,區間為9在6萬噸至51萬噸之間,年底均價為2265萬噸,同比下降53%。 年末均價甚至跌破10萬噸,較峰值60萬噸下降80%以上。 嶽芬在2024中國儲能CEO大會上透露2023年,國內儲能系統招標規模達到65個7GWh,同比增長383%,200多家企業中標。 然而,儲能系統的平均投標價格繼續下降,跌至0。79元瓦時,幾乎減半,甚至低於06元瓦時**,創行業新低。
根據國家能源局2022年3月發布的《“十四五”新能源儲存發展實施方案》,到2025年,新能源儲存成本將降低30%以上。 出人意料的是,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新能源儲能提前完成了“十四五”降本目標。
嶽芬指出2023年儲能系統機架集收量適中,十大採購單位規模佔總規模的90%,以“五大六小兩網兩建設”為主。不過,預計2023年中國企業在全球市場出貨185GWh儲能電池,低於年初預期。 受各種因素影響,行業平均產能利用率僅為50%左右,下半年出貨量將放緩。 隨著產能的快速擴張和行業競爭的加劇,缺乏資金和技術積累的企業將面臨生存壓力。
競爭激烈主要是由於發電側強制配儲導致儲能利用率下降,加上能源持續下滑,行業資本湧入,上游原材料大幅下滑。 天合光能儲能總裁孫偉在高新技術儲能年會上指出,這讓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尤其是對於缺乏資金和技術積累的企業來說,生存壓力越來越凸顯。
創新
儘管面臨挑戰,但新儲能從業者對未來仍然充滿信心。 天合光能總裁孫偉表示,預計到2030年,儲能出貨量將有10倍增長的空間,市場確定性增長明顯,給從業者帶來了極大的信心,目前的困難只是短期的。 孫偉強調,與動力電池相比,電化學儲能市場尚未形成明確的龍頭企業,中小企業仍有很多發展機遇。
思科奇董事長傅文輝也認為,儲能行業正呈現出一定的趨勢。 新能源儲能正逐步從試點示範向工程化、規模化、系統化、產業化發展,迎來快速發展期。
科華數能常務副總裁崔健提出,突破當前困境、提公升競爭力的根本途徑——持續技術創新。 他指出,從業人員要對儲能技術保持專業和充分的尊重,不斷提高自身技術水平,堅持長遠,持續加強內部培育,進行自主的核心技術研發和技術經驗積累。 這包括結合使用者需求和痛點的產品和解決方案,探索儲能的多樣化技術和多場景應用。
儲能市場新一輪競爭已經開始,大容量、長壽命、低成本的電芯成為各企業研發的重點。 電芯容量在目前主流280ah的基礎上快速迭代,出現了300ah、560ah、700ah、1130ah等不同設計的儲能電芯。 同時,基於大容量電芯的儲能電池倉功率也有所提公升,寧德時代、陽光電源、天合光能等龍頭企業紛紛推出20英呎5MWh貨櫃儲能系統。 這一創新趨勢表明,該行業不斷追求卓越的技術和產品,以滿足市場對更高效能和更可靠的儲能解決方案的需求。
解決問題
從下游應用來看,建而不用的問題明顯突出,如何解決成為當務之急。
中國工程院院士饒紅指出,全國28個省(區、直轄市)出台了10%-20%的新能源配儲政策,新能源配儲在電力側儲能中的佔比超過80%。 但實際執行資料顯示,新能源配儲平均利用率較低。
根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發布的《2023年上半年電化學儲能電站行業統計》,2023年上半年,我國電化學儲能電站日均執行時間僅為4個17小時,僅為電站設計利用小時數的34%。
總體來看,新能源儲能還存在利用率低、建設不利用的問題。 作為市場快速發展的方向,獨立共享儲能已錄得100吉瓦時以上,但也存在準備不建、建不用的問題。 永泰數碼能源副總裁江溈亮指出,這些問題的核心在於市場機制不完善,儲能盈利模式不明確。
問題還不止於此。 饒紅指出,“目前,儲能計畫總體上比較廣泛。 “不同地區的儲能按不同比例納入功率平衡,缺乏明確的平衡係數標準。 例如,一些省份將電力側儲能納入電力平衡,按裝機容量的20%計算,而負荷側儲能則不然; 還有一些省份以裝機容量的50%參與電力平衡,而其他省份將在2030年左右以10%和30%的比例納入電力平衡。 “對於如何部署儲能,目前仍缺乏明確的規劃方法和指導標準。 ”
中國大唐集團科技研究院新型儲能研發平台研發總監李同輝坦言,“在調研了數十家儲能電站後,我們得出的結論是,有三個難點——難選擇好的裝置,難建好的儲能, 而且很難很好地利用發電站。“儲能專案在規劃設計、裝置選型、除錯等方面存在諸多不足,招標時承諾與實際落實差距較大,運維故障不斷,系統一致性、額定容量、可用率難以達到預期, 導致專案的實際容量或可用率較低。因此,如何有效解決建築不用的問題,成為亟待解決的核心挑戰。
利潤
在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建設中,新型儲能不僅需要建設好,而且需要用好。
廣東省國家新能源儲存研究院聯席院長陳建福強調,產品再好,仍然需要通過應用實現其價值,從而形成良好的回報機制,促進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他指出,大型儲能一體化系統面臨多機併聯控制複雜、電池側控制粒度低、電網支撐功能不足等問題。 要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對儲能應用場景進行研究和探索,深入了解每個場景對儲能的應用需求,凝聚出每個場景下不同儲能技術和系統指標的精準差異化需求。 同時,要研究提高儲能規劃、排程、交易調控技術的方法,建立適合儲能高效執行的業務機制。
中國能源研究會理事長石玉波認為,在電改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建立能夠充分體現新能源儲能多重價值的市場機制至關重要。 他指出,要建立全過程規範管理體系,建立高質量發展准入門檻,科學指導儲能專案建設,制定專案庫出入口機制,避免資源浪費和惡性競爭。
儲能需求的增長將促進政策和市場規則的不斷完善。 2023年9月,國家能源局發布全國首個電力現貨市場基本規則,《電力現貨市場基本規則(試行)》明確了儲能、虛擬電站等新業務主體參與交易的機會。 隨著電力市場的推進和峰谷價差的擴大,儲能以主體參與電力現貨市場和配套服務市場,通過交易獲得收益的機會也在增加。 公布的1月份電網電價資料顯示,19個地區的電網電價超過0最大峰谷價差7元千瓦時,廣東、江蘇、湖北最大峰谷價差達到13053元千瓦時,11414 kWh 和 10693元千瓦時。 這說明,新能源儲能的盈利機會正在逐步開啟。
進入2024年,困擾行業兩年的原材料問題已大大緩解。 近兩年,由於動力電池需求增速放緩,以及鋰電池全產業鏈大規模擴張,各環節材料均出現大幅回落。 2023年,碳酸鋰將超過80%,電芯將超過50%,電池成本降低將進一步提高新能源汽車和儲能的經濟性,行業滲透率將持續提高。
隨著碳酸鋰接近成本水平,去庫存接近尾聲,需求持續增長,鋰電池產業鏈有望進入“量利雙增”的局面。 本文將從供需兩方面進行分析,重點關注行業發展趨勢和新週期儲能技術轉型。
未來,隨著電力市場的開放和對多樣化儲能應用場景的需求不斷增長,軟體和系統管控能力將成為工商業儲能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在碳達峰試點政策的帶動下,零碳園區和儲能將迎來大爆發。 2023年10月,國家發布《國家碳達峰試點建設方案》,計畫在全國範圍內選擇100個城市和園區開展碳達峰試點建設。 儲能系統將在零碳公園轉型中發揮關鍵作用。 同時,這一趨勢也為工商業儲能企業提供了巨大的市場增量。
從規模上看,零碳園區配儲需求巨大,市場潛力巨大。 我國擁有2000多個國家級和省級工業園區,是大量高耗能企業的所在地,面臨高耗電、高碳排放等問題,亟需開展零碳轉型。 同時,根據《十四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計畫》引導工業企業入園,推動產業園區能源體系整體優化和汙染綜合整治。 這一政策將進一步擴大工業園區的規模。
未來,大型企業的工廠在完成能源轉型後,將形成獨立的零碳園區。 中小企業可以借助產業集群和大型企業在第一鏈上形成園區,通過園區管理的集中規劃進行能源轉型。 在零碳園區中,工商業儲能裝置可以通過園區運營商的統一規劃和建設來支撐整個能源系統。 這種集中管理將使儲能裝置更高效地為工業園區提供能源支撐,為園區內企業提供可靠的零碳能源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