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大師卡爾·榮格曾經說過:每個人都有兩條命。 第一次是滿足外界的期待,第二次是真正活出自己。 然而,第二次生命通常要到覺醒後才開始。
從出生開始,許多人就開始繼續他們的第一人生,被社會的期望所左右,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追求什麼。 直到經歷挫折,我才意識到,真正的修煉在於內心的探索。 觀想自己的心,從內在尋求解脫,是人生中最難修煉的方式。
在《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一書中,作者史蒂芬·柯維提出了“注意力圈”和“影響圈”的概念。 影響圈代表了我們可以改變的範圍,而關注圈是那些我們無法控制的事情。 如果你盲目地向外界索要,你只會迷失自我,陷入毫無意義的追求。 這種行為只會消耗能量,導致焦慮和自我懷疑的迴圈。
乙個生動的例子是自我**的人@崔Can和她的下屬之間的故事。 乙個曾經表現良好的員工,由於外部因素的影響,開始懈怠,最終錯失了晉公升的機會。 他將自己的內心問題歸咎於外界,最終陷入了怨恨和自我懷疑的泥潭。
明代魯坤的《呻吟之言》寫道:“射中,弓無罪,箭無罪,蹄; 書本的工作也是無辜的,筆無罪,墨水無罪,紙張無罪。 這句話深刻地指出,人生的失敗不應該歸咎於外部環境,而應該從自己身上發現。 只有尋找自我,才能真正走出困境,改變命運。
將目光轉向自己,以便逐漸醒來。 在接受《躍公升高階職場》專訪時,嘉賓奧古斯特提到,當生活不順利時,你應該專注於自己最在乎的事情。 這樣做會改善你的情緒,增強你的能量,讓你的生活重回正軌。
顧詩云:“上古大手還是這樣,只求內求。 這意味著真正的成功離不開內心的探索和糾正。 曾經身處困境的原一平,就是這樣乙個成功的案例。 通過反思自己的缺點並努力改進,他最終成為一名備受尊敬的頂級銷售員。
生活中的挑戰和困境不是命運的安排,而是機遇的考驗。 只有向內尋求,審視自己的缺點,才能真正解放自己,不斷前進。
向內祈求一切,你就會迎來乙個開放的生活
楊天珍曾在《妙語》中分享過這樣的經歷:“大學畢業時,我是一名普通員工,月薪2500元。 當我意識到一些事情時,我的生活開始起飛。 從那時起,我開始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自己身上,我學會了要求它,這讓我迅速成長。 ”
當你開始集中注意力並花時間在自我成長上時,你可以逐漸開啟你的心扉,掌控你的生活。 那麼,你如何進行內在尋求呢? 以下是一些提示:
不再抱怨生活的不公平,培養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 有一次,在一次採訪中,羅振宇被問到:“有什麼你不能接受的嗎? 他笑著回答:“我現在的生活沒有情緒,只有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 “普通人遇到挫折時可能會失去對情緒的控制,但高手可以理性地面對它們,並從結果中找到解決方案。 放下抱怨,從結果入手,提公升能力,接受自己無法改變的事實。 通過尋找自己內在的原因,你可以敞開心扉接受命運的改變。
不再尋求外界的認可,而是掌握自己的命運。 在成長過程中,你有沒有為了取悅父母而放棄自己的喜好? 犧牲學習時間來融入朋友圈? 還是為了得到領導的賞識而放棄自己? 心理學家黃偉仁曾指出,過分在意別人評價的人,就像傀儡一樣,任由別人操縱自己的情緒。 只有將目光從外界轉向內心,探索自己的需求,才能真正過上自己的生活。
3.不再沉溺於外界的喧囂,而是享受內心的豐盛。 叔本華曾經說過:“無聊來自內心的空虛。 “就像乙個人在孤獨時尋求外界的刺激一樣,內心的空虛也會導致乙個人追逐外部刺激。 然而,心靈的空虛不能被外在物質所填補。 只有真正接受孤獨,才能在世界的喧囂中體驗內心的平靜和豐富。 正如作家陸肅所說,乙個人最好的境界,就是安靜而富足的生活。
當你把生活的重心放在自己身上時,你就不再追求外界的刺激; 當你的心充實而豐盛時,即使你孤身一人,你也能過上精彩多彩的生活。 這就是內在尋求的力量所在,讓我們把握每一刻,用心感受生活的美好,讓我們的內在力量引領我們走向更充實的生活。
王陽明寫了這樣一首詩: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固定針,萬物的根源永遠在心中
但嘲笑錯誤的前輩是顛倒過來的,枝葉在外面被發現。
生活就像一艘船,每個人手裡都拿著指南針來指引自己的航向。 然而,有些人過於依賴外界,讓別人控制他們,導致人生跌宕起伏,沒有方向。
乙個真正清醒的人,從來不會被外界打擾,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 他們不斷向內探索,不斷提公升自我,最終擺脫人生的謎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