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看到一些微信或簡訊在龍年賀年時,我突然覺得自己是文盲。 比如祝你在新的一年裡前途萬里,人生光明,事業光明!
如果偶爾有人開玩笑地用這些繁體字來活躍起來,那也是有點新奇的,畢竟簡訊微信新年問候已經越來越不被認可了。 可是這些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的話,卻成了龍年最火爆的祝福,還惹得一些人議論紛紛,讚不絕口,以為是被大學問了,發現了新大陸,挖出了大金礦,實在是太反常了!
在現實生活中,總有一些人不擅長說寫,裝作深刻,用一些特殊的詞語或表達方式,追求讓觀眾掉入雲端的效果,華而不實,聳人聽聞,假裝吸引別人的注意或敬畏。
誠然,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漢字作為語言的載體,是承載民族歷史記憶的文化符號,每一筆都精雕細琢,有文字,漢字已經融入了我們民族的血脈和氣質,成為我們了解過去的重要工具, 了解傳統,觸控現在,展望未來,應該傳承。
但是,繼承與複製不同。 如毛喝血應該遺傳嗎? 鑽柴生火應該傳下去嗎? 需要指出的是,漢字自出現以來,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 由於種種原因,漢字太多,使用讀寫往往浪費了很多人的時間和精力,容易讓人陷入貧困,嚼字,穿鑿,消耗了人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增加了社會成本。 對於乙個重視文學而不是理性的國家來說,這種現象應該被拋棄。
因此,漢字經歷了從複雜到簡化的過程。 漢字的簡化早已為有識之士提出,尤其是近代,許多知識分子也提出了使用簡體字的建議。 魯迅甚至激進地說:“漢字不滅亡,中國就滅亡。 雖然這種說法乍一看有點過分,但對於促進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的一致性有一定的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同月,國家成立了漢字改革協會。 該協會的主要任務之一是簡化漢字。 從1956年開始,經過近十年的人力和資源,《簡體字總表》終於在1964年5月獲得批准。 國家還大力推廣和普及簡體字,並一直使用到今天,形成習慣和規範。 除了書法等一些特殊需要外,大多使用簡體字。 如果繁體字捲土重來,無疑是一種語言的倒退。
寫作的最大功能應該是傳達有效的資訊,並盡可能使用流行和流行的詞語。 即使用新鮮的詞語或表達來滿足語言美的需要,我們也不應該太新奇和好奇,形式應該比內容更重要。 對於一些傳統的稀有漢字,既不能人為地消除,也不應該刻意追求。 如果故意用一些不常見的、不常用的甚至發霉的生僻詞來炫耀,甚至,只能博得一笑。 如果大家都模仿,就會暴露出文化的盲目服從、膚淺、低階趣味和無聊,只會給大眾帶來文字和精神上的汙染。
文字必須通俗,才能傳播得很遠,語言必須是關於心靈的。 要提倡用簡潔的文字、生動的筆觸、深沉的情感來表達新年的問候和祝福,減少一些深奧神秘的冷語、陳詞濫調、空話,這樣才有可能深入對方的內心,獲得祝福的效果。
在文章中**來自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