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問題工廠,沒有問題天空。 ”這句話是國防部第五研究所(飛彈研究所)原所長王炳章中將說的,短短12個字,就體現了老一輩革命家對祖國飛彈和航天事業的傑出貢獻。
王炳章,河南安陽人,1914年出生於乙個貧民家庭。 但由於家境貧寒,15歲那年,因為交不起學費,只好輟學回家務農,一輩子都不願意當農民,於是決定參軍報效國。
1929年,王炳章聽說西北軍馮玉祥將軍的部隊正在招兵買馬,於是叛逃了。 當時,恰逢西北軍開辦了一所無線電學校,在學校讀書的王炳章參加了考試,並以優異的成績被錄取。 但好景不長,在中原戰爭中,西北軍敗下陣來,部隊不得不接受南京的改組,無線電學校也被改組為二十六路軍通訊營。
1931年,二十六路軍在江西寧都發動了著名的“寧都起義”,王炳章是第74旅旅長季振通的貼身侍衛,也隨部隊加入紅軍,從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加入紅軍後,第二十六路軍改組為紅五軍團,季振通為軍團司令員,作為他的親信和警衛,王炳章被提拔為軍團司令部傳令班隊長。
加入紅軍後,王炳章成長得很快,在思想上努力學習共產主義,嚴格按照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 在戰場上,他不怕犧牲,英勇作戰,因立功獲得多項獎勵。 1932年起,王炳章先後擔任紅一軍團補充團團長、紅一軍團司令部作戰科科長,隨紅軍參加了長征。
抗戰爆發後,陝北紅軍改編為八路軍,下轄三個主力師,其中第115師由紅一軍團改編而來,因此第115師作戰科科長一職仍由王炳璋擔任, 他是紅一軍戰鬥科科長。
1939年,第115師進駐山東,王炳章任魯西軍區司令員、第3旅(第343旅)副旅長,代理旅長。 解放戰爭爆發時,他已經是冀山豫軍區司令員和第十一縱隊司令員。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成立空軍司令部,王炳章任空軍參謀長,成為新中國第一批空軍高階將領。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王炳章負責空軍部隊的訓練和組織,在後來的戰鬥中,他有利地支援了志願軍,為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1955年,在新中國第一次授牌儀式上,王炳章被授予開國中將軍銜,並被授予二等八十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
1960年,時任空軍第一副司令員的王炳章突然接到老上司、時任空軍司令員劉亞樓的通知,說空軍決定讓他負責飛彈研究工作。 起初,王炳章還以為老領導是在開玩笑,所以並不在意,但看到任命通知後,他頓時急了,大聲說道:“我這輩子只能打仗,而且能造飛彈,這不是架子上的鴨子嗎? ”
劉亞樓聞言也露出無奈之色,解釋道:“這是上級的決定,你吼我不行,你要是有本事,可以去找丞相告密,如果丞相說你不讓你動手,那你就不用走了。 ”
沒想到,王炳璋居然找到了丞相辦公室,直接說自己級別低,是個大老闆,做不了飛彈研究這麼細膩的工作,希望組織能換人來做。 埋頭工作狀態的丞相抬頭看向王炳章,問道:“你說低階做不到,那你給我推薦乙個高階的人,我就不讓你做。 王炳璋想了想,卻想不出合適的人選,只能搖搖頭,丞相卻拍手說:“是你,做不到就得做! ”
1960年3月8日,國防部第五研究所成立,劉亞樓任院長,王炳章任副院長。 會上,總理用嚴肅的語氣告訴王炳章,飛彈研究意義重大,是新中國科技和國防發展的頭等大事,是新中國在國際社會中挺直脊梁的有力支援。
雖然說自己做不到,但作為共產黨員,服從命令是他的職責,於是王炳章立即全身心地投入到飛彈研發工作中。 為了做好飛彈研究,王炳章創新性地提出了“大規模作戰方法”,並將打仗的戰術方法應用於飛彈研究。 通過召集科學家和科研人員組成科技大軍,共同攻克了乙個又乙個技術難題,取得了輝煌的成績。
1960年11月,中國上台幾個月後,發射了“東風一號”短程地面飛彈,標誌著中國飛彈工業從模仿到自主設計的開始。 王炳章還因其出色的工作能力,被任命為國防部第五研究所所長。
後來,在他的領導下,第五研究院先後研製出“兩彈”核飛彈、“東風三號”、“東風四號”和“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掀開了中國航天史上新的一頁。
說到飛彈研究兩彈一衛星,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愛國科學家錢學森先生,但在他之上,負責飛彈研發工作的人是王炳章將軍,其實他是新中國飛彈研發的核心人物, 我向老將軍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