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個人投資者可以借出自己的持股來獲得利息收入,我之前問過客戶經理是否可以借出我的A股持股,答案是個人投資者不能。
所謂再融資,是指銀行、保險、**等機構A將資金和**借給指定的中介證券公司B,然後證券公司再將其倒給每個**公司C,然後**公司再將其借給投資者(兩個金融業務)D。
對於金融投資者來說,槓桿做多就是融資,做空就是賣出證券。 融資需要資金返還,證券借貸需要債券返還。
很多不明真相的人把再融資歸咎於市場,讓我們看看是否有意義。
有幾種觀點:
1、**等機構開展證券再融資業務,利息不返還給人民,損害人民群眾利益。
這純屬胡說八道,開啟**報表看一看,就知道裡面有**借貸利息收入。
*經理借倉**獲取利息收益**,合法合規,完全沒有問題。 反之,不借錢**,不撿羊毛是職業道德的問題,對吧? 至少業務能力達不到標準吧?
2、再融資業務龐大,80%已經借出,市場賣空力量巨大。
這也是無稽之談,首先,能借的就是**型封閉**,指數型開放**,戰略性布局**,其次,能借出的比例是有上限的,開放型不超過規模的30%,封閉度不超過50%。
2023年證券借貸再融資餘額將低於800億,公開發行**將持有51萬億,比例是多少?
從交易量來看,2023年證券借貸交易額將超過2萬億元,佔比為123%;融資交易價值164萬億,約佔年度交易量的17%。
可以看出,借貸幾十萬億的規模,完全沒有傳聞。 與市場相比,這個規模不是很大。 再融資業務比再融資業務小這麼多,你為什麼不責怪融資業務不夠大呢?
包括我經常聽到的關於北水基金的影響,我真的聽膩了,拜託,大哥們,幾百億在幾千億的營業額面前,有這麼大的影響力是什麼? 本質上是因為北水,還是因為債券再融資? 難道不是因為機構和**在砸市場,不想持股嗎? 本質上不就是因為市場的羊群效應,跌得越多,賣得越多,集體恐慌嗎?
真正的問題是什麼?
制度的不公平和漏洞以及缺乏監督是。
再融資早在十年前就有,但最初並沒有**,業務量很小,能進行戰略配售的再融資是科技領域有大量的戰略配售,在封閉期內是不可能的,以遏制不合理的投機,平衡做空的力量, 這使得戰略配售可以開展證券再融資業務,這相當於繞道而行。你可以細細品味。
此外,證券借貸可以現金返還,上市公司股東可以對**限制性股票進行再融資。
這些是真正的問題。 而根據冰山原理,你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A股總是打著保護的名義搞各種事情,什麼板塊需要市值門檻,什麼新股按市值按資本認購,哪兩個融資門檻,讓機構相對於世界有很多優勢。
這又是弄巧成拙了嗎? 評級**沒了,可轉債受門檻約束,輸了就要吐槽社會,投資品種再好也要搞投機。 那麼監管能做什麼呢? 我只好把牆拉過來,不讓你玩,免得你輸了,給我添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