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飽受爭議的女主播開啟直播,與網友公開訴說原生家庭曾經在她身上留下的烙印。
其中,有一點我也認同,那就是父母總是說家裡窮,家裡很艱難,這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深遠的影響。
她出生在陝西農村,父母供她和哥哥上大學,家裡確實經濟困難。
父母從小就總是在她面前強調自己家境貧寒,這讓項毅不自覺地形成了:我窮,我愧疚,所以我背負著沉重的心理負擔。
即使完成了學業,她仍然面臨著做好工作的壓力。
她總是對家人有一種虧欠感,她有無盡的感激之情,她給父母買了一套養老房,但父母不讓她買,她甚至以訂單的形式讓父母收下。
說到這裡,她眼淚汪汪,說完後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雖然感同身受,但原生家庭總是喊“窮”,確實會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
對兒童的心理影響是什麼?
價值感低父母總是哭得可憐,慢慢地就會形成一種“我不配”的心態,長大後不敢接受超出他們心理範圍的事情。
樂佳曾說過,“父母愛哭愛窮,孩子在生活中很難抬起頭來。
他曾經講過乙個例子,在他的心理學課上,乙個男孩說,他從小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父母沒錢養你,家裡人不容易。
每次和媽媽一起去超市,他都不敢抬頭,生怕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
有一次,他沒有忍住,抬頭看了乙個蘋果罐頭,摸了摸,媽媽見他喜歡,猶豫了一下,決定買下。
回去的路上,媽媽不停地嘮叨,這瓶罐頭是六塊九,夠我們吃一頓飯了。
甜的罐頭食品,但男孩嘗起來很苦。
長大後,他努力賺錢,讓自己發財,但面對別人對他的好,他的第一反應不是感到滿足,而是覺得自己不配。
為什麼會這樣?
慾望的長期束縛,使孩子習慣性地壓抑自己,將自己的需求降到最低,最終會成為孩子認知的缺失。
自卑父母對孩子進行節儉、挫折的教育,總是在孩子面前哭泣,這會讓他們形成難以實現的自卑感
我家境貧寒,父母無能,我生活在社會底層。 即使他長大了,有了乙份高薪工作,他仍然有乙個他認為很糟糕的原生家庭。
有些“窮學生”在成功之後依然沒有成就感,潛意識裡,他們從來不相信自己,不相信父母,也不相信原生家庭,為什麼不是“女主播”呢?
人窮不可怕,但窮心可憐“,物質上的匱乏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來彌補,而精神上的匱乏則需要一生。
朋友對孩子的教育都是“差”的,孩子長大後只買便宜的衣服,媽媽讓她買名牌的衣服,她說她不配。
寫在最後
“窮”和“哭窮”是兩個概念,“哭窮”就是抱怨,是一種不恰當的生活方式,孩子在這種環境下,也會學會抱怨這個世界。
作為父母,要妥善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讓精神上的豐盛帶給孩子自信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