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美國**訪問台灣並下令10,000發炮彈還擊。
1960年6月17日,美國艾森豪聲稱要訪問台灣省,這引起了中國人民的憤怒。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沒有領導人的同意,台灣是不能去的。
面對這位在二戰中享有盛譽的五星上將,**沉思了很久,然後毅然決然地說:“如果他來了,就讓他來吧,我們準備了七萬發炮彈,歡迎他,送他走! ”
毛委員(中):雖然新中國成立才10多年,但面對強大的美國,毛委員並沒有退縮,因為一旦示弱,我們等待的不是後退一步開天,而是踢我們鼻子的臉。
美國是否會出兵一直是個問題。 自1954年12月蔣介石與美國簽署《共同防禦條約》以來,美國成為解放軍收復台灣的障礙,與此同時,蔣介石也越來越膽大妄為。
在美軍和經濟的支援下,蔣介石開始徒勞地試圖**大陸。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蔣介石的第一步就是向金門附近派戰機和軍艦,擾亂附近人民的日常生活,一度使大陸沿岸人民苦不堪言。
從這一點不難看出,身為國民黨領袖的蔣介石比孫中山差太多,最終輸掉解放戰爭也就不足為奇了。
1958年,蔣介石向金門和馬祖集結了超過10萬軍隊,加劇了台灣海峽的緊張局勢。 他的行為並非毫無根據,因為美國在中東的出兵使他相信美國有可能在“**非洲大陸”協助他。
然而,主席對美國在中東的軍事存在的看法不同。
早在1958年7月15日,**就預見到了美國入侵黎巴嫩的結果,認為美國在這場戰爭中無法達到預期的結果。
因此,我們只需要回應蔣介石的挑釁,而不必過多考慮美國的支援。 在此背景下,開國將軍葉飛、韓先初制定了戰略計畫,並提交給了**軍委。
** 根據他們的戰略,制定了“炮擊金門”的計畫。 在福建部署了大量重型**,準備全面封鎖金門,以防止美軍可能提供的支援。
但有些人可能會好奇,既然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為什麼解放戰爭結束後,他們沒有一口氣拿下**灣呢?
雖然***早在渡江之戰之前就開始考慮解放台灣,但收復之路並非一帆風順。 台灣是蔣介石最後的據點,他必然要逃回那裡。
然而,美國第七艦隊的存在使我們無法輕裝上陣。 然而,渡江之戰前後,美軍紛紛從台灣撤離,剛剛逃到台灣的蔣介石還沒來得及建立軍事基地,本來是收復台灣的絕佳機會。
可惜,此時胡宗南還在大陸西南部署了大量部隊,需要投入主力清理大陸上國民黨的殘餘,導致解放台灣的戰鬥力不足,未能收復台灣。
一年後,蔣介石在美國的協助下,建立了乙個強大的軍事基地。 這個錯失的機會,連***都感嘆了多年。 這次逃往台灣,成為蔣介石與***博弈中唯一的勝利。
儘管美軍從台灣撤軍,**仍然相信美國會支援蔣介石。 為此,**於1949年2月1日與公尺高揚舉行會談,希望在收復台灣問題上獲得蘇聯空軍和海軍的支援。
公尺高揚同意了,這堅定了恢復台灣的決心。
1949年底,他命令蘇羽率領50多萬軍隊解放台灣。 面對我們的作戰計畫,蔣介石陷入了瘋狂,不僅在美軍的支援下,還從日本招募了大約5000名空軍,準備與我們決一死戰。
雖然我們在兵力上占有優勢,但蔣介石在美國的幫助下建立了強大的空軍和海軍基地,在日美兩國的支援下,我們很難預測我們是否真的打仗的結果。
因此,**再次訪問蘇聯,希望史達林在海軍和空軍方面提供援助。 然而,史達林對這件許諾已久的事情猶豫不決,他告訴***我不打算先支援你解放台灣,我想先幫助朝鮮統一朝鮮半島。 ”
但是,史達林的決定並沒有得到***的支援。 他堅信,南美和北朝鮮是美蘇大國的關鍵地區,一旦發生衝突,美國將進行干預,這將阻礙中國收復台灣。
同時,他也警告說,如果不能解放台灣,解放朝鮮半島將變得非常困難。 可惜的是,蘇聯沒有理會***的提議,而是在同年向朝鮮提供了大量的軍事援助,導致了韓戰的爆發。
雖然義勇軍打贏了仗,挫敗了美國的囂張氣焰,但最終蘇聯的這一舉動並沒有帶來預期的結果,不僅朝鮮沒有統一,解放台灣的計畫也因美國第七艦隊的干預而停滯不前。
台灣海峽只有130公里,卻成了大陸與台灣的分界線。 於是,蔣介石在美國的幫助下,開始夢想著**大陸。
然而,在準備“金門炮戰”後,美隊被迫離開東南亞。 緊接著,福建前線的炮聲震耳欲聾,金門炮戰正式打響。
美軍一撤出東南亞,就被迫趕往金門參戰,但眾所周知,我們炮擊金門的戰略並不包括進攻台灣。
這段話描述了美國人在中國台灣海峽戰爭中的行為。 他們在炮擊中無法反擊,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國民黨將領被殺,台灣的通訊網路被摧毀。
第一張牌沒用後,美國沒有放棄,而是發了第二張牌,說美國是台灣的堅強後盾。 同時,他們還派人要求與中國談判,這是他們干涉中國內政的計畫之一。
面對美國的挑釁,**決定以同樣的方式對待他人。 1958年9月4日,在一次關於領海問題的會議上,他問黃克誠大將:“我們的海岸炮射程有多遠?”
目前它可達 12 海浬!“好吧,那我們的領海是12海浬!“即使有這種領海劃分,美國仍留在金門,並沒有停止。
考慮到我方不能輕易攻擊美國艦隊,為了應對美國的挑釁,提出了“只打蔣介石的艦艇,不打美艦”的戰略方針。
在那次炮戰中,我們成功地擊沉了蔣介石的**,使美軍**掉頭逃跑,這導致美國與我們談判停火,要求蔣介石撤離金門和馬祖。
30多萬發炮彈,使美國蒙受了啞巴,使美國意識到與中國對抗的危險。 金門戰役的影響如此深遠,以至於 1966 年的《紐約時報》仍然對此進行了報道。
這場炮戰不僅維護了我們的領土完整,而且警告美國和世界各國不要輕舉妄動。
金門戰役後蔣介石與美國的矛盾,使我們未能抓住收復台灣的機會,也沒有得到改善。 這種情況既符合蔣介石的期望,也符合美國的期望。
1960年,艾森豪任期的最後一年,他計畫去亞洲旅行。 為此,他訪問了菲律賓和日本。 然而,在一位老朋友訪問日本期間,他遭受了挫折。
那一年,艾森豪修改了《日美安全保障條約》,引發了日本長達數月的罷工。 當他準備動身前往日本時,他的秘書在機場被5000名日本學生攔住。
雖然艾森豪對無法前往日本感到有些沮喪,但他並不生氣。 因為他真正的目標不是在日本或菲律賓,而是在我國的台灣省。
在這次亞洲之行中,艾森豪只有乙個目的地,那就是台灣省。
美國為何不惜一切代價幫助蔣介石守住台灣? 這並不是因為美國人對蔣介石友好,而是因為他們真的害怕中國的覺醒。
早在二戰期間,美國就認識到中國人的凝聚力和創造力,因此採取了各種措施來阻止中國的發展,包括建立類似北約的國家"東南亞條約"組織。
不過,艾森豪這次並沒有選擇訪華,而是訪問了台灣,其用心可以說是顯而易見的。
面對艾森豪的挑釁,我們的將軍們憤憤不平,認為他雖然在戰爭中表現平庸,但擅長小動作。 將軍們被激怒了,希望再次以韓戰的方式向他展示我們的決心。
然而,**卻表現出了冷靜和沉著,他以開放和寬容的態度對待這位遠方的客人。 **說要以禮待人,於是按照艾森豪的行程安排了隆重的歡迎儀式。
1960年6月17日下午17時,我軍再次發動金門炮戰,炮彈傾瀉而出3萬發。 看到這種景象,艾森豪不敢直接訪問台灣,而是改變方向,躲在基隆港過夜,第二天才正式訪問台灣。
在艾森豪與蔣介石會晤期間,他們一直擔心中國可能發動炮擊,直到 6 月 19 日,兩人未能達成任何協議。
最終,艾森豪不得不在6月19日尷尬地離開台灣,迎接他的是40,000發炮彈的告別儀式。 這次亞洲之行,包括台灣之行,徹底粉碎了艾森豪卸任前的亞洲戰略。
事實上,這次亞洲之行對艾森豪來說是一次大冒險,他希望通過成功的亞洲戰略,他能夠像羅斯福一樣連任。
然而,他的野心最終落空了,亞洲之行不僅沒有使他成為第二個羅斯福,反而使他遭受了大量的批評。
儘管艾森豪和他的兩個追隨者堅持反華戰略,但直到尼克森上台,局勢才有所緩和。 兩次"金門炮戰"這證明了 *** 出色的領導能力。
在沒有強大國家的情況下,他以最好的方式解決了爭端,對那些不懷好意的人造成了沉重打擊,同時保護了領土和主權的完整。
**的長遠眼光和戰略思維令人欽佩,值得大家學習。 雖然70多年過去了,台灣省的回歸仍然是乙個問題,但我堅信,隨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台灣的回歸只是時間問題,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