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魚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安”。 長期以來,豆腐一直是一種司空見慣的食物,人們都喜歡它。
豆腐是中國歷史悠久的美食,2014年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專案。 豆腐也是中國素食菜餚的主要成分,被稱為“植物肉”,真的可以說既在寺廟裡,又在廚房裡。
你知道嗎? 豆腐也對健康有益。
經常吃豆腐對身體有好處
中醫認為,豆腐口感甘,清涼,進入脾胃大腸經絡,具有清氣潤燥、清熱解毒、祛痰、養美防老、促泌乳等功效。
《本草綱目》記載,豆腐“主要治氣健氣,治脾胃,消腫、降大腸渾濁,清熱散血”,並附有相關醫方,如能治痢的白豆腐醋湯、豆腐片外用、能治甘蔗瘡等。
現代營養學認為,豆腐營養極豐,含有鐵、鎂、鉀、菸酸、銅、鈣、鋅、磷、葉酸、維生素B1、蛋黃和維生素B6等營養成分,對骨質疏鬆症的防治有很好的效果。
豆腐不含膽固醇,是高血壓、高脂血症、動脈硬化和冠心病患者的藥品。
豆腐中含有豐富的賴氨酸和卵磷脂,可減少腦細胞死亡,改善腦功能,增強記憶力。
豆腐搭配巧妙,營養鮮美
豆腐有植物肉的美譽,給它乙個好的“夥伴”可以使營養加倍。
01 豆腐+鯽魚
鯽魚和豆腐的鈣含量都很高,前者幾乎每 100 克含 100 毫克,後者每 100 克含 138 毫克。
鯽魚中豐富的維生素D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能促進人體對鈣的吸收。
易患佝僂病的兒童和易患骨質疏鬆症的婦女和老年人經常喝鯽魚豆腐湯,是有益的。
此外,鯽魚含有較多的不飽和脂肪酸,豆腐中含有大量的大豆異黃酮,兩者都有降膽固醇的作用,對預防心腦血管疾病非常有益。
02 豆腐+海帶
豆腐中含有皂苷,有助於抑制脂肪吸收,促進脂肪分解,對預防動脈粥樣硬化有一定的作用。
但皂苷能促進碘的排洩,容易引起碘缺乏。 因此,用海帶、海藻和海白菜等富含碘的食物烹製豆腐是兩全其美的,例如豆腐海帶湯。
03 豆腐+捲心菜
捲心菜含有豐富的水分、膳食纖維和維生素C,可以彌補豆腐中膳食纖維的不足。 白菜炒豆腐和白菜燉豆腐都是不錯的選擇。
治療處方共享
用香菜和豆腐燉雙魚。
材料:鯽魚1條、鰱魚1條、豆腐、香菜、料酒、蔥、姜、花椒粉、花椒粉、花椒、食用油、醬油等調味品。
方法:
1.將鯽魚、鰱魚洗淨,用花刀敲打鯽魚背,加入料酒、蔥、姜、胡椒粉、胡椒粉醃製調味;
2.鍋中放入食用油,將鯽魚和鰱魚同時放入鍋中,兩面煎至金黃色,加水大火煮沸,改小火燉;
3.當魚湯變白時,加入豆腐塊和醬油,繼續燉10分鐘。
4.烹飪前加入香菜。
療效:開胃和滋養,增加食慾,強身健體。
牧羊人的捲心菜豆腐餃子。
材料:牧羊人白菜、豆腐、餃子皮、生薑、鹽、雞精、花生油、香油等適量。 像往常一樣包餃子。
療效:涼血止血,清熱利尿,滋陰燥。
跡象:各種出血、月經延長、月經濕透、口幹喉嚨、**幹、大便幹。
豆腐不應該吃:
雖然豆腐是有益的,但也應適量食用。
吃大量的豆腐會消耗過多的植物性蛋白質,這會增加體內含氮廢物的量,增加腎臟的負擔。 因此,患有腎病、缺鐵性貧血、痛風等疾病的人應控制豆腐的食用。
另外,豆腐是冷的,脾胃虛的人也要注意控制進食量。
附:豆腐的**和歷史
從前秦時期的《宋書》到曹植的《七步詩》,從《喝水喝水》到《在南山種豆子》,中國人食用豆類的記錄層出不窮。 豆腐作為豆製品家族的重要成員,其歷史也有著濃厚的傳奇色彩。
故事也從乙個傳說說起。
李時珍的《明代本草綱目》記載:“豆腐的法門始於漢朝南淮南王劉安。 ”
傳說西漢時期,淮南王劉安(西元前177-122年)的母親喜歡吃黃豆,有一次母親因病不能吃整顆黃豆,劉安就讓人把黃豆磨成粉,怕粉太幹,就趕點水煮成豆漿, 又怕味道淡,再放點鹽水,結果凝結成塊狀的東西,那就是豆腐花。
淮南王的母親吃了很開心,病情好轉了,於是豆腐傳了下來。
而豆腐的製作,很可能是劉安在煉丹實踐中,通過組織煉丹師發明的。 鍊金術士在煉金術中使用了許多礦物質和無機鹽,偶爾發現石膏或其他鹽可以凝結豆漿製成豆腐。
宋代著名詩人朱習說:“種豆豆稀缺,心因疲憊而腐爛。 並自注:“傳家寶豆腐本來就是淮南望書的藝術”。
當然,這個傳說的真實性至今仍存在爭議。 這句話的由來來自物理學家朱習寫的豆腐詩,“豆子的苗子稀少,心累了就爛了。 我早就知道淮王的手法,坐下來拿彈簧布。 朱習本人也作了特別說明,說世上傳聞淮南王劉安發明了豆腐。 此後,在《本草綱目》等書籍之後,劉安發明的豆腐逐漸深入人心。
事實上,在劉安生活的秦漢時期,豆腐的記載極為罕見; 而朱習生活的宋朝兩個時期,正是豆腐真正開始被廣泛食用的時代。
據史料記載,在南宋臨安府的街邊酒鋪裡,就已經有豆腐湯、炒豆腐等相關菜品,用血蛤蜊肉作為配菜。
陸游還在《老派筆記》中記載了一位愛蜂蜜的長輩,他喜歡用豆腐和麵筋將蜂蜜浸入食物中,經常與同樣愛蜂蜜的蘇軾分享吃蜂蜜的經歷,後來被蘇軾寫成一首詩,還有著名的《安州老人蜜歌》。
從此,從皇宮的御膳到百姓家中,豆腐作為不可缺少的基本食材之一,一直受到社會各階層的一致喜愛,花紋也從一開始的炒豆腐和豆腐湯中衍生出來,進一步衍生出煮豆腐、鍋塌豆腐等不同方法。
元代學者謝應芳曾經對豆腐做出過很高的評價:老人吃肉,這和古今尊老的做法是一樣的,但一旦老到沒有牙齒,就算肉多了,也很難享受, 而像豆腐這樣柔軟可口的食物,對老年人來說真的是一件好事。他對豆腐的熱愛不言而喻。
由於豆腐便宜、美觀、酥脆、用途廣泛,也開始衍生出強烈的象徵意義,食用豆腐也逐漸成為節儉誠實的象徵。
比如南宋初年,宋高宗與大臣對話時,說知道現在的條件很困難,而且他沒怎麼吃肉,經常吃蔬菜,最近混豆腐煲湯,味道不錯,以示節儉和鼓勵大臣。
明朝永樂年間,有一部老實的御史,平時只吃豆腐,還得了“豆腐御史”的稱號。 其他諺語,如“青蔥與豆腐混合 - 乙個清二白”更是耳熟能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