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畢業後失業,機會稀缺
大學生畢業後失業,不是因為沒有機會,而是為了彌補失去的時間。
40年前,高考制度的恢復標誌著中國社會的深刻變革。 當時,高中生以其傑出的才華和才華在全國引起轟動。
隨著改革的深入和我國工業化道路的推進,各行各業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迫在眉睫。 為了滿足這一需求,1980年,中國效仿蘇聯,實行中等教育政策。 這一決定意味著高中畢業生成為當時的潮流引領者,成功地幫助中國克服了工業人才短缺的問題。
但是,由於國有企業管理的延遲,無法向高中生發布該計畫。 1992年,中國決定從計畫經濟轉向市場經濟,這導致了國有企業的改革和大規模裁員的浪潮。 由於這一變化,大學生和高中生不再有權獲得工作,他們必須在市場上競爭,尤其是與大量下崗工人競爭。
隨著市場經濟主導地位的確立,管理、財務、會計等領域對白領人才的需求逐漸增加。 為了彌補這些領域人才的不足,高校開始加大招生力度,並於1999年大規模擴招招生。 這導致畢業生人數大幅增加,但與此同時,合格的工作人員變得稀缺。
然而,這種情況只持續了13年,2012年學士學位的擴大被暫停。 為了保持高等教育的質量,教育部已經明確表示要穩定入學率。 這一決定導致了技術教育的衰落,許多職業學校現在都有大學地位,技術學校也提供管理、法律和金融專業。
在過去的 13 年裡,大學生就業熱潮導致人們認為,一旦你上了大學,你就注定要坐在辦公室裡。 然而,這也導致了技術工人的日益邊緣化,因為既沒有培訓技術工人的願望,也沒有辦法。
與此同時,中國的經濟結構仍以製造業為主,製造業佔GDP的40%。 儘管大學生人數眾多,但合格的畢業生嚴重短缺,一方面使大學生難以找到工作,另一方面工廠急需合格的工人。
時間的波浪像迴圈一樣來來去去。 從初中到大學,每乙個階段都伴隨著紅利和陣痛。 中學生和大學生都經歷了一段紅利期,現在正面臨著一段痛苦期。 但是,國家已採取行動阻止大學招生人數的擴大,並大力支援技術學校。 新時代的浪潮正在形成,準備迎接新的變化。
本文作者無意針對或影射任何國家、政治制度、組織、種族或個人。 以上內容並不意味著作者支援任何法律、規則、觀點、行動,也不對本文所含資訊的真實性負責。 本文作者不對因上述內容或相關問題引起的任何問題負責,也不承擔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