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之間的競爭不僅在科學技術方面,更重要的是在制度方面。 美國希望通過再工業化削弱中國的製造業優勢,而中國則希望通過人民幣國際化來抵消美國的金融霸權。 這一體系的對抗和重組將影響中美兩國未來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國運。
很多人認為,中美戰爭和科技戰爭是兩國之間的決定性戰場,但實際上這只是表面現象,真正的關鍵在於兩國制度的博弈。
中國和美國的建國是有根本區別的。 中國是乙個以製造業為基礎的國家,工業是中國的基礎。 而美國是乙個以金融業為基礎的國家,美元是美國的基礎。 因此,中美兩國正在不同維度上發展。
按理說,對美國最大的威脅應該是歐洲,因為歐元是美元霸權的直接挑戰者,美元是美國的根基。 作為工業化國家,中國在產業公升級過程中最大的競爭對手應該是日本等工業發達國家。 美國不是中國的直接競爭對手或挑戰者。
然而,我們發現美國對中國的打擊最為嚴重。 很多人認為,這是因為中國的技術發展威脅到了美國的科技霸權,但失去科技霸權不會立即讓美國垮台。 美國真正擔心的是,中國已經走上了美國已經走過的道路。
因此,我們看到中美兩國都在彼此的核心領域進行博弈。 而**之戰和科技之戰只是這場博弈的一部分。
我們看到,美國正在推動美國的再工業化,也就是說,美國要搶走中國的工作崗位,動搖中國建國的基礎。 而**戰爭和科技戰爭就是為了這個目的,它們的目的是摧毀中國的工業體系,打散中國的產業鏈,最好是分散到其他國家。
中國不會坐視不管,我們看到中國正在加快人民幣國際化的程序,並推動更多國家使用本幣結算和貨幣互換。 這就是去美元化,也就是說,中國正在挑戰美國的金融霸權。
因此,我們看到中國和美國都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在彼此的勢力範圍之外建立自己的新體系。 美國希望能夠在中國境外建立一條新的產業鏈,最好是在美國的土地上,從而孤立中國的產業鏈,讓美國放心。
一方面,中國通過產業公升級不斷擴大工業化規模,另一方面,通過從農村向周邊城市發展的戰略,將更多國家納入中國發展體系。
因此,我們看到中國已經是140多個國家的最大合作夥伴,而這僅僅是個開始,未來這些國家將接受中國的高階製造業產品,中國將進口他們的商品,並最終通過本幣結算建立中國自己的體系。
很多人問,這場對峙的結果是什麼? 事實上,這已經注定要失敗了。 也就是說,看誰的體系建立得更快更穩定,誰能贏得最後的勝利。 現在是乙個關鍵時刻。
中國的國運從未像現在這樣艱難,因為守衛的不是乙個國家,而是一群國家。 他們都想從中國的崛起中分一杯羹。
而今天我們看到,中國對美國的反擊並不多,但美國的打擊卻沒有奏效,這反而暴露了美國的弱點。 對於乙個霸權國家來說,這是非常致命的。
因為它給了其他國家乙個扭轉局面的機會。 而美國,作為捍衛者,他們能把自己的利益讓給這些國家嗎? 不,因為它會引發連鎖反應。 所以美國不是在守衛中國,而是在守衛所有被美國打壓的國家。
而中國付出的代價,不是把美國的部分權力讓給美國等其他國家,讓它們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因此,我們看到,美國想要再工業化,但從歐巴馬開始到現在,美國都沒有成功。 即使在中國之外,也很難支援其他國家。 由此可見,美國的戰略已經實施了10多年,但收效甚微。
相比之下,中國近年來取得的成績依然明顯。 例如,“一帶一路”倡議、RECP 的簽署、中東的和解、金磚國家的擴張等等。
這一切都證明了中國新體系建設的速度。 同時,如果你看一下中國的進出口,你會發現中國與美國和發達國家之間的份額在下降,而中國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份額正在快速增長,即使在美國加息的週期中,中國和亚细安、非洲等國家也在快速增長。
這表明中國比美國走得更快、更穩。 現在美國不僅受到中國的衝擊,而且在歐洲和中東,這些都將是美國衰落的關鍵。
而中美之間的博弈看起來就像是一場長距離的比賽,但美國比中國更像是一場不可持續的戰鬥,所以我們看到美國本身開始出現問題,德克薩斯州開始與聯邦作戰。 而這對美國來說更是致命,外面有敵人,裡面有叛徒,再加上美國的政治輪流,美國還能走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