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作者名單回顧基辛格對韓戰的重新評價:中國是最大的贏家,蘇聯是最大的輸家?
基辛格在《論中國》一書中提出了乙個發人深省的觀點,即韓戰的結束標誌著中國外交獨立的真正事件。 這一見解引發了對中國在戰後外交舞台上角色的重新審視,並引發了廣泛的討論。
在基辛格看來,韓戰的結果是中國的轉折點。 中國雖然在戰爭中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但也展示了其強大的軍事實力和外交獨立性。 中國在韓戰中的表現讓世界意識到,它不再是乙個被動的旁觀者,而是乙個外交政策獨立、軍事實力雄厚的國家。 這一變化為中國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尊重和地位,並確立了其在外交舞台上的影響力。
基辛格進一步指出,儘管美國在韓戰中遭受了罕見的失敗,但最大的輸家是蘇聯。 這種說法引起了人們的興趣和爭議。 為什麼基辛格認為蘇聯是韓戰的最大輸家?
2011年,美國。
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戴上眼鏡,拿起手中的新書,滿意的撫摸著書的封面,心中感慨萬千。 這位老人就是備受尊敬的基辛格。
他代表美國敲開了中國的大門,開啟了兩國關係的新篇章。 隨著淡出,基辛格把他的所見所聞寫成了一本名為《論中國》的書,簡明扼要,有力而有力。
基辛格滿意地閉上了眼睛,腦海中回想著過去的畫面,最後停在了一場特定的戰爭上。
他知道,一旦這本書出版,人們就會重新關注戰爭。 他的唯一目的是撥開迷霧,讓子孫後代重新審視這場戰爭。
引起基辛格注意的戰爭是1950年爆發的韓戰。
眾所周知,韓戰表面上是南韓和朝鮮之間的對抗,但實際上它涉及幾個國家。 最終,美國和南韓被擊敗,而中國和朝鮮則取得了勝利。 然而,基辛格認為,這場戰爭還有另一層勝利或失敗。
簡單地說,中國是唯一的贏家,而美國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麼悲慘。 這場戰爭中唯一的輸家竟然是蘇聯,它高高在上,置身事外!
基辛格的奇特見解引起了廣泛關注。
事實上,為什麼中國被認為是韓戰的勝利者並非不可理解。
基辛格指出,儘管中國未能完全挫敗美國在朝鮮半島的意圖,但它贏得了戰爭中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樹立了新的國際形象。
過去,許多西方國家對中國的看法是溫和的、妥協的,甚至是懦弱的,這導致了霸凌頻發。 面對戰爭威脅,新中國以實際行動向世界表明,中國願意不惜一切代價以強大武力捍衛國家利益。
雖然在上世紀50年代初,中美兩國在實力上存在巨大差距,但中國以其恐怖的意志力,還是震驚了美國。
這場戰爭不僅僅是一場普通的戰爭,更是中國重生的標誌,確立了中國事務的威信。 韓戰實際上確立了中國在亞洲不可動搖的中心地位。
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不僅在戰爭中取得了暫時的勝利,而且為未來的輝煌崛起鋪平了道路。
與此同時,美國並沒有一事無成。
儘管南韓未能統一朝鮮半島,但美國兌現了對盟國的承諾。 在這場戰爭中,美國對南韓的全力支援被所有盟國看到,實際上加強了以美國為中心的西方秩序。
更重要的是,停戰協定簽署後,朝鮮雖然有短暫的喘息機會,但整體實力卻嚴重下降。
此外,朝鮮和南韓都損失慘重,朝鮮半島實際上阻止了新大國的崛起,並為美國干預亞洲提供了最佳藉口。
時至今日,韓戰的餘波仍在繼續,美國仍在插手朝鮮半島事務,要讓它離開並不容易。
基辛格肯定了中美兩國在韓戰中的表現,但對蘇聯表示了蔑視。 他甚至毫不留情地指出,最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史達林成為這場戰爭的最大輸家。
這種說法可以從幾個角度來理解。
基辛格將蘇聯視為韓戰最大輸家的原因很簡單。 在他看來,蘇聯在這場戰爭中的預期目標都是徒勞的,結果微乎其微,可以說一無所獲。
在深入研究蘇聯與韓戰之間的關係之前,我們需要了解蘇聯與這場戰爭的千絲萬縷的聯絡。 雖然表面上看,蘇聯似乎與韓戰沒有直接關係,但實際上,這場戰爭與蘇聯有著密切的聯絡。 從某種意義上說,蘇聯可以被認為是戰爭爆發的導火索。
戰爭爆發的標誌是肆無忌憚地越過北緯38度線,這標誌著朝鮮半島戰鬥的全面公升級。 這條北緯38度線實際上是二戰結束時美國和蘇聯為避免衝突而進行談判的產物。 當時,美國擔心蘇聯會趁著對日戰爭占領整個朝鮮半島,於是開始與蘇聯協商,在朝鮮半島劃定了這條臨時分界線。
蘇聯同意了美國的要求,但矛盾的是,朝鮮半島人民對此一無所知。 直到戰爭爆發,他們才意識到北緯38度線的重要性,但此時為時已晚。
因此,韓戰基本上可以看作是美蘇冷戰的副產品,蘇聯在冷戰中負有一定責任。
此外,蘇聯並沒有像看起來那樣置身於戰爭之外。 長期以來,他們的行動和策略已被證明對戰爭的結果產生了重大影響。
蘇聯的行動有兩個主要目的,乙個是針對美國,另乙個是針對中國。
首先,蘇聯希望通過支援朝鮮來削弱美國的影響力。
在此之前,中國已經成功地進行了革命,建立了無產階級政權。 面對中國的崛起,美國沒有做出激烈的反應,至少在沒有武裝干預的情況下是這樣。 因此,蘇聯認為美國可能會對朝鮮採取同樣的態度。
史達林在這一點上的判斷是完全錯誤的。 在美國眼中,中國和朝鮮並不等同。 中國是天生的強國,美國深知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一旦發生軍事衝突,將引發全球大規模戰爭。 另一方面,朝鮮是乙個小國。
美國有信心解決朝鮮問題,因為他們意識到自己已經失去了遏制中國的機會,所以他們會全力以赴抓住朝鮮問題。
蘇聯的第二個目的是通過挑撥離間來加強對中國的控制。
戰爭爆發後,史達林一直敦促***出兵,並慷慨地答應向中國**提供援助。 蘇聯希望通過戰爭徹底對抗中美兩國,在關鍵時刻成為中國的救世主,以加強中國對蘇聯的信任。
最終結果恰恰相反。 韓戰結束後,中蘇關係逐漸惡化,出現裂痕,中美關係走向正常化。 蘇聯的計畫徹底失敗了。 儘管他們看起來如此,但為什麼他們在戰爭中一無所獲?
回顧韓戰,蘇聯在其中的作用往往是莫名其妙的。 他們表面上聲稱支援中國和朝鮮,但實際上他們採取了一系列奇怪的行動,最終導致了自己的失敗。
蘇聯的失敗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只考慮得,卻不願意付出。 韓戰爆發時,中國經濟陷入困境,而蘇聯則富裕起來。 然而,蘇聯對中國的援助並不是無私的。 他們雖然提供了一些一流的彈藥,但要求中國支付高額的貸款和利息,提供的頭等彈藥的質量也令人擔憂,這給中國的戰爭帶來了很多麻煩。
更令人費解的是,當中國在戰爭中需要更多的支援時,蘇聯卻在外交層面搖擺不定,表現出極度的不負責任。 中國想與蘇聯合作打敗美軍,但最終事實證明蘇聯不是他們想要的。 蘇聯承諾的支援沒有兌現,他們在戰場上的表現非常猶豫,這使中隊處於相當被動的境地。
蘇聯的外交也令人費解。 他們不僅在韓戰中違背了諾言,而且還與美國進行了一些秘密的外交交流,試圖緩和與美國的緊張關係。 這一表現不僅讓中國失望,也引起了蘇聯內部的分裂和爭議。
史達林的態度更令人費解。 他拒絕了蘇聯政治局向朝鮮派兵的提議,這一決定也導致蘇聯在韓戰中的地位進一步下降。
基辛格先生的深刻分析以外交為主線,勾勒出韓戰期間的國際形勢。 雖然立場相差很大,但我們還是能感受到祖先在那個時代所面臨的困難。
七十年過去了,國際形勢再次面臨巨大變化,當我們看到衰落、深陷黨政紛爭的美國時,不禁要問,基辛格先生此刻的感受。
*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