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秋,吳國和越國爭奪霸權,最終的結果是越國滅了吳國。
很多人把這歸咎於吳王府夏,認為正是因為他的無能,吳國才滅了。
這乍一看似乎有道理,但顯然誤判了吳國和越南之間的真正力量平衡。
西元前506年,吳軍開始從楚國出兵攻打越國。
接下來的十年,史書上只含糊不清地說,吳某接連獲勝,嶽某慘不忍睹。
但吳國是怎麼贏的,嶽國**贏了多少錢,卻是一團亂麻。
我們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在西元前496年的吳越大戰中,越國擊敗了吳國,吳魯王也在這場戰爭中被殺。
兩年後,即西元前494年,吳國和越國進行了第二次大戰,吳國取得了巨大的勝利。
三年後,即西元前491年,福查釋放了苟堅,回到了中國。
九年後,西元前482年,吳國北上與晉國爭奪霸權,越國趁機攻打吳國,攻都,殺吳王,福查向苟堅求和。
四年後,西元前478年,越國入侵吳國,福察繼續向越國求和。
在隨後的兩年裡,越國對吳國發動了一系列進攻,但福察抵擋不住,最終在西元前476年選擇自殺,吳國滅亡。
當然,吳國拼命北上爭霸是有原因的,但是如果單看這些結果,似乎很難說吳國比嶽國強多少。
因此,歷史界也有一種說法,吳戰勝越只是偶然,從國力和地域上看,吳在吳越爭奪霸權的鬥爭中始終是落後的。
這種說法其實也是可以討論的。
首先,吳國曾經入侵楚國的京城,這是極大的恥辱,吳國和楚國很難和解,所以吳國必須時刻提防楚國的報復。
其次,吳國要想稱霸中原,就必須讓晉國屈服,所以他必須擁有一支足夠強大的軍隊來威懾中原諸國。
如果吳國在北方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在西部有一支強大的軍隊,那麼面對南方的越國,他們能剩下多少力量,就值得打個問號了。
根據我的理解,伍子胥之所以主張殺苟堅,只是為了打消福剎北上與晉國競爭的念頭,安定下來應對楚國和越國可能的威脅。
不過,伏察和薄瑤顯然認為,楚國短期內很難收復,越國短期內也無法滅亡,想要稱霸東南,就必須趁著這段時間爭奪霸主,否則以後就沒有機會了。
霸權不僅僅是乙個名義,它能與向上的國力相匹配,帶來幾何倍數的增長。
一開始,齊國只是乙個普通的勢力,但是在齊桓成為霸主之後,齊國的國際地位立刻上公升了幾步;
我想,當初,晉國只是乙個普通的勢力,但是在晉溫公成為霸主之後,晉國的國力居然發展到了足以震懾秦國和齊國的地步。
面對這樣的**,丈夫難免會堅持不住。
也許有人會說:“以吳國的體型,做這樣的夢,有點超能力了。 ”
這是正確的,也是不正確的。
判斷自己的實力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比如三國時期的袁術,你覺得他有當皇帝的實力嗎?
至少從表面上看,當時的曹操和袁紹是恥辱的,而袁術佔據了世界的三分之一,而且都是富饒的土地。
袁術因此誤判了形勢,以為自己已經有了當皇帝的實力,似乎沒有問題。
但袁術一當帝,孫策就背叛了他。
可以說袁術誤判了孫策,也可以說袁術不夠集中,讓孫策坐以待斃,但這顯然是一種“事後諸葛亮”的態度。
話題又回到了吳國,當時楚國一直在養傷,晉國被西北游牧民族騷擾。 這兩個國家的情況與後世的曹操和袁紹非常相似。
嶽果確實是個威脅,但苟堅被福查打敗了,至少短期內不會有任何機會,而且福查已經把苟堅關了三年,一直在想方設法。
由於種種考慮,福查得出了結論:金和楚雖然很強,但至少十年也起不來; 雖然越南是隱患,但短期內不會有問題。
只要他能抓住這個機會,做出乙個時差,就有可能帶領吳果更上一層樓。 作為君主,你應該賭博嗎?
吳子旭覺得,不該打賭,咱們慎重一點,埋頭夯實東南根基,稱霸中原,這種事情留給子孫後代去做。
薄瑤認為,是時候賭一把了,對於乙個小國來說,國運就該賭上了,你千萬不要猶豫,不然等金楚恢復過來,吳國就沒有機會出來了。
從結果來看,吳子旭當然是對的; 但從邏輯上看,薄瑤的觀點也是了不起的。
後世諸葛亮為何要進行無休止的北伐,難道不知道蜀漢的體型太小,撼不動曹魏嗎?
他知道,也正是因為他知道,他才更加渴望北伐。
諸葛亮想要的是,北方永遠亂七八糟,曹魏沒有辦法安心穩住發展。
一旦雙方都選擇了和平發展,那麼曹魏的恢復速度將是舒寒的數倍甚至十倍以上。
到時候,舒寒的血條才恢復到一半,而曹魏已經渾身是血,已經穿了一身好西裝殺了他,舒寒又怎麼可能承受得住?
薄瑤的選擇其實和後世諸葛亮的選擇差不多,金楚和我們一樣需要時間,但是我們是小國,寧願不給自己時間,也不能給金楚時間。
不然的話,吳果剛剛恢復了一半的血脈,而楚國已經渾身是血,還穿著神裝殺了他,怎麼對付? 對付不了!
主觀上,自周平王東遷以來,雖然大國之間發生過多次戰爭,但往往以點為終點,即使有所謂的“悲劇性戰爭”,也往往沒有後續。
楚莊王與晉國一連打了好幾年,最後勉強當上了霸主,這已經是春秋時期難得的血戰了。
那麼武王呢? 直接突破楚國都城,從結果來看,這是春秋時期最輝煌的戰局。
再看看武王富夏,他父親在戰場上,只用了兩年時間,福察就直接殺穿了越**陣,逼著勾劍王在戰前投降。
光看這一幕,誰敢說老公比老公還差? 誰敢說攻占苟堅的吳軍比突破楚都的吳軍還差?
晉國和楚國同時衰落,越國暫時處於休眠狀態,自身兵力優勢大......
如果你不敢賭博,那麼丈夫就太懦弱了。 而在賭博遊戲的前期,老公一直很順利。
楚國大軍一直沒有恢復過來,見到吳國大軍就跑了,晉國和齊國也不出手,秦國也不敢再出手。
如果國際環境總是這樣,那麼即使越南以後有小動作,也不會是什麼大問題。
但問題是,當晉國發現吳國居然有成為霸主和世界第一強國的野心時,整個國際環境都變了。
基於晉國的利益,上層政策當然是自己主導,中間政策是與楚國平分天下,下層政策是聯合吳國對抗楚國,下層政策的前提是必須為上層政策服務。
換言之,吳國再強,也要以“為晉國服務”為己任。
但基於吳國,或者基於福茶的利益,顯然不這麼認為。
結果,晉國和吳國雖然表面上和睦相處,卻在背後互相捅刀子。
吳國的舉動,就是要不斷拉攏齊國,擺出一副南北與齊國分離的姿態。 這讓晉國很不舒服,但並沒有根本的損失。
而吳果在玩的時候,發現和齊國交朋友似乎不是乙個好的算計。
比如,一向對丈夫厭惡的伍子胥,就給他的乙個兒子改了名字,把他送到了齊國。
這給老公的感覺是,一旦和齊國親近,恐怕身邊的人都會趕緊跑掉吧?
金國的舉動,就是擺出一副不怕開水的死豬的姿態:聽說你要稱霸中原? 我們沒什麼大不了的,但你至少要能夠震懾中原國家。
這一次吳更是難受:如果霸權只是一次或幾次短期軍事行動,那麼福查敢賭一把。 但如果霸權成為中原的長駐基地,那麼以吳國的規模,根本消耗不了。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老公被夾在中間,上不去,下不去,嶽國之所以能夠在接下來的日子裡與吳國作戰,其實就是為了趁這個便宜。
後來,只要福查率軍北上,苟堅就被福查從背後惹惱了,直接率領三萬大軍參加聯盟,希望各國都給出乙個交代,否則我吳軍也不會吃素。
這一次,晉國有些不堪了:如果只是玩一些小手段就可以了,那麼與吳國士兵見面顯然不符合晉國的利益。
於是,晉國提出了乙個要求:你願意就當霸主,但所有的霸主都服侍周天子,只有楚國的蠻族才會自己動手。
既然你吳國自稱是周皇室的後裔,就應該放棄王位,改名吳公。
福查接受了這個請求,當上了烏公福茶的霸主,然後匆匆忙忙地回國滅火,但是在回師的路上,跑的人越來越多。
最後,丈夫想照顧時差,但他什麼都不在乎,不僅死了,國家也滅亡了。
事實上,根本沒有吳和嶽爭奪霸權,因為吳從來沒有把嶽視為真正的敵人。
可以說這是一場失敗的賭博,但以吳國的體型,你能不賭博就高枕無憂嗎?不一定。
這是小國的無奈,也是小國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