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中,國民黨軍隊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其中的“十縱”指的是我們華中野戰軍第十縱隊。 這支部隊英勇頑強,機動靈活,面對精銳部隊強大的炮擊,他們能以小小的**打敗敵人。
作為華中野戰軍的最高統帥,蘇煜將軍在組織大兵團作戰時靈活而折衷,被陳總稱讚為“越奇怪,越打越精彩”。 不過,蘇羽將軍並不放心,既然我軍已經從游擊戰、運動戰轉變為大規模的殲滅戰,將軍一直在絞盡腦汁地減少我軍的**,第十縱隊如何才能“殲敵自救”,這也是蘇羽將軍特別好奇的問題。
蘇羽將軍抽空專程前往第十縱隊,在與指揮員和戰士們聊天的同時,將軍發現第十縱隊的指揮員和戰士們對國民黨軍隊的飛機、坦克、大炮嗤之以鼻,並不在意。
原來,第10縱隊的士兵在防禦工事上挖了乙個掩體,形狀像貓耳朵,士兵們稱之為“貓耳洞”,洞裡的空間不大,小的“貓洞”只能藏在乙個士兵身上,大一點的可以容納。
三,五名戰士。
指揮官和戰士告訴將軍,在國民黨軍隊發動進攻之前,他們會先用炮火開路,這時我軍士兵會迅速躲進“毛兒洞”躲避炮火,等到炮火擴大或炮擊停止時,士兵們乙個接乙個地跑出“毛兒洞”,迅速進入陣地, 經常讓國民黨軍隊措手不及。
細心的蘇羽將軍大受啟發,對於這個出身於戰壕的發明,將軍不僅當場表揚了士兵,還立即安排人反覆進行試驗,以驗證“毛兒洞”的實戰效果,試驗結果讓他欣喜若狂,於是下達了下達下去的命令, 而“毛爾洞”的經驗,迅速在整個野戰軍中普及和應用。
此後,我軍開始在陣地戰中大量使用“貓耳孔”,無論國民黨的飛機、坦克、大炮如何轟炸,只要炮火一停止,我軍的指揮員和戰士就會奇蹟般地出現在陣地上。
中國志願軍官兵吸取“毛兒洞”的經驗,利用朝鮮高山高石的特點,結合地形地貌,對“毛兒洞”進行了“版公升級”,挖出了更大、更堅固、更能承受美軍更猛烈炮火的隧道。
在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構建了以地道為骨幹的防禦體系,在美軍極其猛烈的火力下,最大限度地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力,即使失去了上甘嶺的地面陣地,志願軍的地道部隊依然能夠配合二線部隊進行反擊。
志願軍的地道戰讓美軍大發脾氣,美軍至今仍無法理解志願軍士兵是如何通過向上甘嶺送去190萬發炮彈而活下來的,而更讓美軍沮喪的是,直到戰鬥結束,他們還沒有真正完全占領上甘嶺。
在對越南的自衛反擊戰爭中,中越兩軍使用了大量的“貓耳孔”,正義最終被打敗了**,被譽為世界第三軍事強國的國家輸得乾乾淨淨。
很多朋友通過影視作品、報告文學等文藝作品知道了“貓耳孔”這個詞,我軍官兵堅守“貓耳孔”、勇於抗敵的事蹟,引起了全國轟動,感動了全國人民。
不過,如果不是目擊者,外人很難想象“貓耳穿孔”中的艱辛和孤獨,很多在貓耳穿孔中生活過的退伍軍人都捨不得重溫舊事,儘管如此,他們從不否認“貓耳穿孔”在“保全己滅敵”中的作用。
在那些血與火的歲月裡,《貓耳穿孔》之所以有這麼高的“點選率”,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並不是因為它的形式,而是因為它獨特的內涵。 小小的“貓耳孔”牽涉著全國人民的心,它不僅是士兵用來隱藏的簡單防禦工事,更是一種揮之不去的感情,體現著人們對和平的嚮往,以及那些保衛和平、保衛家園和國家的戰士們的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