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和我的朋友們換上漢服,提著燈籠,穿梭在這座燈火通明的古城裡時,我瞬間感覺被拉回到了車馬慢、時間慢的時代,那些關於春節、關於家鄉、關於愛情、關於團圓的感情,也在這盞燈下一點一點地散開。”
來到“世界第一”慶祝新年。
新年到了,春節還遠嗎? 2月2日,農曆新年,素有“天下第一”之稱的儒府開啟了一年一度的“儒府新年”活動。 與以往重視傾聽、輕互動的巡遊方式不同,工作人員穿著漢服,唱詩,精心設計了寫春聯、做門神、揉麵人、縫布龍等體驗專案。
過年過去了,孔子的新年氣息越來越濃,今年孔子的新年習俗“出乎意料”地出圈了。
一年的味道是繼承的。
記憶深處最濃郁的年味來自**? 是紅色的春聯和“福”字顛倒貼了嗎? 你的手上是黑色墨水和紅色的紙印嗎? 還是廚房裡大勺子裡散發出的糊狀物的味道?
油墨顏色要細膩,正確的油墨研磨方法很重要。 小朋友看這裡,墨水要按一定方向均勻按壓推,研磨要從外到裡呈圓圈或橢圓形重複,力不宜太大或太急,墨水和硯材要保持垂直,以免墨粒脫落......聽完孔子七十五孫、孔子書畫院名譽院長孔祥生的講解後,小遊客們屏住呼吸,專心致志,指尖公升起一縷縷悠長的墨香。
長長的“萬年紅”切得恰到好處,用水和麵條做成的糊狀物已經冷卻,孔祥生拿出即將翻過來的筆記本,密密麻麻地記錄著在《儒家檔案》中流傳千年的儒家對聯,孩子們一字一句地猜測和詢問對聯的意思, 並選了自己認為最符合春節氣氛的那一款,一一寫在紅紙上。
作為儒家居住的地方,孔子的習俗與百姓的習俗不同,寫成對和貼上成對是最重要的。 孔祥生介紹,無論是在“經濟以書為本,文以山河為本”的治國治理中需要加強民意教育的詮釋,還是“德為師,仁義,禮儀是詩書為詠”的家風傳承, 每一副對聯的背後,都充滿了儒家家族的強烈情懷和使命感。
在超市裡買菜送春聯,給網購送上“祝福”二字,但這對春聯背後美麗的祈禱,卻隨著濃濃的節日儀式感一起消散了。 遊客孫善斌帶著孩子到孔子府體驗了“新桃換舊韻”活動後感嘆,其實褪色的不是年輕人口中的過年味道,而是守護老人風俗的心。
重拾當年的味道,“振興”傳承。 曲阜文旅圍繞一張紅紙,不斷延伸“書寫春聯”的體驗鏈條,真實再現製漿、磨墨、剪紙、替換春聯的全過程。
古城不古,儒韻新。
古代,農曆十五,孔子府前殿的院子在東邊,要豎立一根約三丈高的紅漆杆,名字叫“面向天空的桿子”,桿子的上端有一朵綠色的花頂, 掛著乙個三角形的鉤子,鉤子上掛著一盞大紅燈籠,名字叫“天上的燈籠”。燈籠裡放一根一斤重的紅蠟燭,從農曆正月十五到農曆正月十五一直燃燒,期間蠟燭會不斷更換新的蠟燭,整個曲阜市的居民無論身在何處都能抬頭看。
燈籠的點亮,預示著一年的腳步更近了。 曲阜民俗學會會長張殿宇介紹,此時,孔子府要設八口大鍋,蒸年面,當地人稱之為“蒸烈”,如花糕、花卷、饅頭、糖包、豆袋等,直到農曆二十三。
2月2日晚,伴隨著一聲高亢的“開燈! 明代城牆和孔子府周圍的街道瞬間被點亮,這是曲阜近年來最隆重的點燈儀式。 一時間,萬人宮的牆壁上燈火通明,一會兒塗上了孔子周遊世界時正在學習弘揚道的僕人的塵土,一會兒又透過......變成了新時代的春風新城區光影在斑駁的青磚“帷幕”上貫穿過去和現在,總結著過去的一年,祈求著新的一年。
“當我和我的朋友們換上漢服,提著燈籠,穿梭在這座燈火通明的古城裡時,我瞬間感覺被拉回到了車馬慢、時間慢的時代,那些關於春節、關於家鄉、關於愛情、關於團圓的感情,也在這盞燈下一點一點地散開。”來自南寧的遊客楊曉嬌興奮地告訴記者,在體驗了豐富的儒家新年活動後,他迫不及待地想回家陪父母過年。
談及這次孔子故鄉之行,楊曉嬌直言不諱地說,對她和朋友們來說,最驚喜的是古城不古,儒家韻新。 孔子府的“蒸”體驗活動不僅有傳統的花糕和點心,還有巧克力醬酥餅和玫瑰花瓣包裹的糖包; 拓片之下,不再只有銘文和畫像石,還有**龍年形象和可愛的Q版“金剛爺爺”......“舊習俗”與“新喜好”的奇妙碰撞,俘獲了年輕一代的心。
在三空文旅服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磊看來,文旅市場需要培養新興受眾,傳統文化也需要培養忠實粉絲。 這樣做的前提是用創新創意連線時代和觀眾的需求,用再現體驗、文創產品、更容易撬動人心的演繹講解,在遊客心中激發盡可能多的文化共情和民族共鳴, 進而推廣中國節日,更好地傳達其精神內涵。
讓春節回歸“家”的本源。
在儒府中,在“除夕”之夜,公爵夫婦將參拜家廟、影殿、祠堂、木殿等,每個祭祀場所將擺放十碗供品、兩盤饅頭、三杯酒,點燃兩支紅燭。 嚴聖公祭祀家廟時,有兩位執事分別是讚力聖和香爐、紗燈、兜帽燈來引導......整個儒府瀰漫著菸煙和紅燭,儒府的百姓在莊嚴、虔誠、謙遜的氣氛中表達了對神靈和祖先的敬畏和感激。
祭祀作為儒家習俗中最重要的部分,現在很少被提及,可能是因為人們只看到了繁瑣的過程,卻看不到祭祀的目的和內涵。 張殿宇介紹,孔家是乙個名門顯赫的龐大家族,講究傳承,更講究“禮儀”。 家中春節祭祀的物件主要是“天地”,“天地”通俗易懂,即自然萬物,“君”是君主和國王,“秦”是祖先和長輩,“石”指的是老師。 可見,儒家一直把長輩和師傅放在與天地帝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背後是同系的家族意識和“詩禮傳家寶”的祖訓。
家是春節的精神核心,也是中華民族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文化淵源。 儒家祭祀的核心是“不忘初”,“延續過去”才能“開闢”; 而我們每年在中國經歷一次的春節遷徙只有乙個目的地,那就是我們的家。 傳統習俗的根源從未與我們的現實生活分開。 談及回歸新年味道的方式和途徑,曲阜文物保護中心副主任李玉春直言不諱地表示,中國人愛家人、內斂內斂,要想讓新年的味道更加熱情,就必須在“愛與親情”的表達上大驚小怪。
孔府內設定了祈禱樹和孔子郵局,供遊客寫下對家人的美好祝願,並以慢投的形式表達愛意; “講好你家的春節故事”和“講好你家的家風和家訓”等短篇話題,鼓勵大眾大方思鄉,說清楚愛心,用傳承千年的儒家風俗加深人們對春節內涵的理解,拉近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儒家新年樹立了充滿生機的新形象,培養了一大批傳統文化愛好者,大家可以拿起手機,面對電腦,與孔子對話,度過千年,過不一樣的文化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