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後,隨著抗日正面戰場的僵持,日軍也意識到短期內基本不可能占領中國,於是採取政治引誘的方式,在正面戰場上向國民黨軍隊投降,而對方則加緊攻擊我軍的敵線, 成為我軍抗日戰爭中最困難的時期。
事實上,日軍不僅採取了引誘投降的姿態,還挑起了八路軍、新四軍與國民黨軍隊的關係,在敵後戰場上製造摩擦,其中皖南事變就是這樣乙個血淋淋的教訓,其實在皖南事變之前, 國民黨軍隊在敵後屢屢挑起紛爭,意圖吞併皖南,為突破敵人包圍圈,保衛蘇北革命根據地,新四軍三縱隊在江北發動黃橋戰役。
當時國民黨軍隊以第89軍的韓德欽為主,韓德欽還擔任江西省主席,曾多次製造摩擦,攻擊八路軍、新四軍的部隊10000多人,第89軍其餘部隊駐紮在韓德欽率領的曹甸地區。
當時,新四軍計畫既然取得了完全的勝利,還不如趁著勝利在曹甸地區追擊和殲滅韓德欽的第八十九軍,但這個計畫後來在新四軍內部產生了很大的分歧,其中以黃克成為首的將領們認為,雖然黃橋之戰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其實還是被動情況下的反擊,曹甸地區追擊敵軍是主動進攻,在戰略形勢上處於劣勢。
因為這個分歧,黃克誠後來受到了很大的批評,但在戰鬥中,黃克誠還是堅決執行命令,隨後在曹甸戰役中,黃克成率領八路軍第五縱隊,配合新四軍,出動約10個團在曹甸地區圍剿殲韓德欽。 但這樣就有問題了,首先,在之前的黃橋之戰中,韓德欽的89軍雖然損失慘重,但還剩下5000多人
韓德欽撤退到曹甸地區後,立即修建了大量的碉堡防禦工事,結果我軍在進攻中,由於缺乏重兵**,遭到敵人強力反擊的襲擊,損失慘重,更重要的是,戰鬥陷入僵局, 附近許多國民黨軍隊相繼集結,對我軍的進攻部隊形成了致命的威脅。我軍苦戰了半個多月,雖然殲滅了大批敵人,包括韓德勤率領的國民黨軍隊近8000人。
雖然當時黃克誠的正確意見並沒有被當回事,但是在接下來的幾年裡,一些人逐漸意識到了黃克誠意見的正確性,並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