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頭暈,很多人會立即想到頸椎病、梅尼埃病、後迴圈缺血等。 然而,很多時候,這源於“耳石病”。 習剛明教授指出,頭部外傷或長期固定姿勢,如低頭玩手機、連續頸部旋轉等,都可能誘發耳結石。
患者正在接受檢查。
什麼是耳結石?
耳朵裡真的有石頭嗎?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俗稱耳結石,表現為短暫性眩暈和特徵性眼球震顫,是一種常見的外周性前庭疾病。 在我們耳朵內耳的末端,有兩個膜囊,橢圓囊和球囊,裡面充滿了可以感知重心變化的碳酸鹽晶體,形狀像石頭,在醫學上被稱為“耳石”。
習剛明教授介紹,一般情況下,耳石會粘附在橢圓囊和球囊上,但在外傷、劇烈運動、老年性變性、耳部疾病等情況下,可能會使耳石從原來的位置脫落,進入與之相連的三個“C”形半規管。 耳石脫落後,進入半規管內的淋巴液,刺激平衡受體,誘發平衡紊亂,表現為旋轉、眼球震顫、噁心和嘔吐。 最常見的是坐起、躺下、左右翻身、彎腰、抬頭時的眩暈,頭部固定時眩暈有所改善,因此患者非常害怕。
耳結石的發病率極高
年輕人也是最常見的群體之一
習剛明教授指出,耳結石大多病因不明,耳結石的發病率佔眩暈患者的30%,多為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以及有“三高”(高血壓、高脂血症、高血糖)病史的患者。 突發性耳聾、梅尼埃病、前庭神經元炎等,易繼發性疾病; 也有長期臥床不起的人,也容易患耳結石,因為長時間固定在乙個姿勢上,不能下床動彈。
一般來說,耳結石的高峰年齡為40-60歲。 然而,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耳結石的發病率逐漸增加,年發病率高達107 100,000 - 600 100,000,終生患病率約為 24%,尤其是恐高、暈車、暈船等的年輕人,也成為高發群體之一,這可能與潛在的血管機制有關。
如今的年輕人長期處於壓力之下,經常熬夜,過度疲勞,可能是因為這些惡劣的生活條件,導致內耳小動脈痙攣和缺血,從而導致耳結石的發生。 此外,低頭玩手機和使用電腦,長期處於不良的頭部姿勢會加重內耳血管痙攣和細胞缺血,使耳石更容易脫落並引起疾病。
習剛明教授正在解釋耳結石。
眩暈專科門診——
治病治病,治眩暈病因
眩暈是一種臨床症候群,是僅次於頭痛的最常見症狀,在醫院門診患者中排名第二。 眩暈性複雜,涉及上百種疾病,包括腦血管疾病、焦慮抑鬱、前庭性偏頭痛、耳結石、梅尼埃病、心臟病等,涉及多個臨床科室。 為此,上海藍十字腦醫院開設了眩暈專科門診,成立了多學科眩暈團隊。 在標準化的基礎上,結合中醫、理療、前庭功能等手段,實現眩暈診斷與整合。
對於診斷為耳結石的患者,首選方法是耳石復位**,這通常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耳石置換**又分為手動復位和器械復位**。
人工復位屬於傳統的耳石復位,即通過人工操作改變患者頭部的位置,使掉落的耳石能夠恢復到原來的位置,達到最佳目的。 但存在明顯的侷限性,如對於頸腰椎疾病、肥胖、高齡等患者,手動復位位置改變受到限制,影響復位效果,甚至根本無法進行。
眩暈診療系統集檢查和診斷於一體,將患者固定在座椅上後,通過旋轉軸準確旋轉患者,利用紅外線眼球震顫系統實時記錄患者的眼球震顫,準確定位病變半規管,實現多向滾動復位,全程實時動態檢測, 診斷準確、安全、有效。在診斷復位過程中,可由座椅帶動整個身體整體旋轉,避免了對患者頸部和腰部的刺激,有效彌補了人工復位的缺陷。
全自動眩暈診斷和治療系統。
它現在已經全面投入使用。 除了精確定位和減少耳結石**外,它還可用於評估半規管、前庭耳石、前庭中樞和大腦皮層在以下區域的功能:
1.適用於各種耳結石的診斷和治療,為難治性耳結石設計個性化方案,達到準確率。
2.適用於梅尼埃病、突發性耳聾、眩暈等前庭疾病的輔助檢查。
3.其他功能:
多種前庭功能檢查(自發性眼球震顫試驗、體位試驗、位移試驗、固定試驗、旋轉急停試驗、正弦擺動試驗等)。
在三組不同的半規管上進行了功能測試。
暈車(暈車、暈船、暈機、太空暈車等,又稱暈動病)和制服訓練。
對每組不同的半規管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
特殊職業群體的選擇和評估。
用於前庭功能研究和臨床參考前庭功能測試、**評估等的綜合模擬和再現平台。
用於非典型耳石異位引起的頭暈、恐高、頸部肌肉僵硬、肩頸部疼痛、頭上戴帶子等臨床症狀。
耳石置換術後我應該注意什麼?
習剛明教授提醒,確診為耳石的眩暈患者,耳石復位後,患者仍需配合48小時內生活習慣的調整,具體需要做如下
1、走路姿勢:走路時,直視前方,不要隨意改變頭部位置,盡量利用身體的旋轉來輔助頭部位置的改變;
2.睡姿:建議上半身抬高30度睡覺;
3.避免劇烈運動如跑步、打球、跳繩等;
4.避免抬頭和低頭:如抬頭晾衣服、低頭拖地、低頭看手機等;
5. 禁止:禁止高空作業和開車;
6、門診隨訪:建議在復位後 1 周前往門診就診,以確定耳石是否復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