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做大事時,就必須有一些開支,革命尤其如此。 對於革命者來說,籌款自然是重中之重。 但革命畢竟是有風險的,而且很難將投入與產出成正比。 一旦起義失敗,出資者的錢自然會沒錢,甚至可能被指責為“金融敵人”。 因此,對於革命者來說,籌款不僅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困難的事情雖然籌集資金困難,但革命總是要進行的,革命者必須動腦筋,盡力而為。 在這方面,孫中山是當之無愧的籌款人。 具體來說,孫中山的募捐方式主要有以下幾點:
會費是徵收的
革命是乙個系統工程,一般由革命團體參與和策劃。 就辛亥革命而言,興中學會和同盟就屬於這樣的團體。 按照慣例,所有加入俱樂部的會員都需要繳納少量會員費和一元左右的年費。 然而,孫中山的會員非常有限,1894年成立的興中學會只有大約500名會員,1911年以前不到10,000名會員。 因此,就革命而言,會費自然是杯水車薪,根本解決革命所需費用的問題。
1911年7月,孫中山與“洪門籌款局”成員合影留念。
個人捐款
革命性資金的另乙個要素是個人資金。 一般來說,資助孫中山革命的人有兩種:一類是他的親戚,他們與孫中山有天然的血緣關係; 另一方面,還有他們的親密朋友,他們是具有革命理想的開明人士。
前一類的代表是他的兄弟孫梅。 孫梅早年經商,在檀香山有大產業。 從1894年到1904年的十年間,孫美是孫中山革命事業的堅定支持者。 至於孫玫在革命上花了多少錢,我們不得而知,但數額肯定不算太小。 根據孫中山的說法,1895年的廣州起義和1900年的惠州起義主要是由他的兄弟孫梅資助的。 正是因為巨大的成本,孫梅在1904年後才處於破產狀態。
孫梅(1854-1915)。
後一類的代表人物是張靖江。 張靖江是浙江省的一位富商,在法國擁有一家企業。 有一次,張靖江乘船去歐洲,在船上遇見了孫中山。 在聊天中,張景江了解了孫中山的職業生涯,對他讚不絕口。 張靖江決定大力資助他的革命事業。 兩人約定,當孫中山需要錢時,可以給他發乙個程式碼,比如“A”代表1萬元,“B”代表2萬元,“C”代表3萬元,“D”代表4萬元,“E”代表5萬元,以此類推。 有一次,孫中山缺錢,就想給張景江寄乙個“C”,幾天後,孫中山果然收到了3萬元的匯款。 孫中山稱張靖江為革命的“怪人”。
張靖江為革命而做生意。
雖然個人捐款也是革命的重要經費之一,但有革命理想的人終究只是少數,他們得到的革命經費自然非常有限。
發行債券
發行債券是孫中山籌集資金的主要方式。 國聯成立後,孫中山在日本印製了一種名為“中國貨幣”的債券。 這種債券的面值是1000元,但**250元,革命成功後,購買者的本金和利息將翻倍。 除了獲得一定的物質補償外,購買債券的人還享有一定的政治和經濟權利:例如,購買100元人民幣的人可以獲得公民身份; 購買1000元的,可享有企業事業單位優先經營的權利; 如果購買量很大,甚至可以用雕像塑造,一些公園和道路可以以捐贈者的名字命名。
孫中山於1911年7月發行金幣券,金幣券有10元、100元、1000元三種,只要捐款超過5元,就可以獲得面值為捐贈金額兩倍的金幣券。
事實上,這些購買者中的絕大多數不是革命理想主義者,而是一些革命機會主義者。 他們為革命提供資金的方式與投資企業的方式相同,以牟利為目的。 雖然購買者的動機不一定是純潔的,但這種方法是最有效的,孫中山獲得了大量資金來資助革命事業。
海外華人、港澳和外國友人支援辛亥革命。
實際上在整個辛亥革命中,金融基礎的弱點始終是革命者的弱點。 當革命者無法控制自己的經濟命脈時,其結果就是被別人控制,更不用說領導革命的程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