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詩刊》的“頭條詩人”是馬興,《詩刊》刊登了馬行的十段長詩《大地的工號》。 據報道,馬行曾經是一名地質學家。 不過,現在似乎不是這樣,他已經成為地質勘探隊的“名譽員工”。 還記得有榮譽市民、名譽教授和“名譽員工”嗎?
2024年,《詩刊》改版後,《頭條詩人》創刊號溫 溫是一名礦工。 顯然,第二期延續了這一特點,即“頭條詩人”來自一線工人。 即使不是現在,它曾經是。 無論如何,“頭條詩人”能夠用詩歌說話,而不是用工作來說話。
馬興的詩《大地的作息》,這次由《詩刊》發表,是一首長詩,這裡無法完全展示。 所以,這裡只顯示了開始和結束,即第1節和第10節。 即便如此,它似乎仍然相對較長。
說實話,我對詩歌的欣賞水平並不高,讀長詩更是難把握,看到“長詩”這個詞甚至頭疼,這次也不例外。 馬行的《讀地工》,我確實仔細讀過,而且讀了不止一遍。 但結果,我仍然沒有說到點子上。 所以,這首詩,我什麼也說不出來。
讓我們談談其他事情。 2024年,詩界最期待的應該是《詩刊》改版,《當代詩歌》正式發行。 但現在已經是2月5日了,《當代詩歌》依舊沒有訊息更新。 另一方面,《詩刊》一步步推出修訂版。
然而,一些收到修訂後的《詩刊》第一期的讀者報告說,外觀以及紙張和設計都有些不盡如人意。 有人會說,乙個出版物的重點在內容上,外觀不是那麼重要。 不過,《詩歌雜誌》作為“唯一一流的詩歌雜誌”,也要注意它的外表。
修訂後的《詩刊》內容如何? 我不訂閱《詩歌雜誌》,所以我沒有發言權。 不過,從這兩期《詩歌雜誌》的“頭條詩人”來看,我覺得《詩歌雜誌》已經走向了另一種形式,那就是關注詩人自己的作品,或者說是作品的本質。
估計這就是《詩刊》要接地氣的原因,但接地氣在推出一線工人的作品時,並不叫接地氣,而是因為詩歌本身必須接地氣。 也就是說,不管詩人的工作是什麼,也不管讀者的工作是什麼,只要你讀了這些詩,就會有一種“共情”或者“共鳴”,那就是真正接地氣。
事實上,馬行早已是知名詩人,他的詩歌作品經常出現在各大刊物上。 顯然,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改版成功與否,最重要的在於編輯的“改版”。 只有改變了編輯的思路,改變了編輯選擇稿件的方式,才能實現真正的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