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 年 12 月 25 日,擁有 69 年歷史的蘇維埃社會主義聯盟共和國隨著鐮刀錘旗在克里姆林宮上空緩慢降落而崩潰。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普京曾說過:“誰不為蘇聯解體而哀嘆,誰就沒有良心; 誰想恢復過去的蘇聯,誰就沒有腦子。 ”蘇聯的解體是人類共產主義陣營的一場大災難,也是地緣政治的一場山體滑坡海嘯。 在這場災難性的崩潰之後,蘇聯最初的15個共和國宣布獨立。 蘇聯,這個曾經引以為傲的世界紅鋼巨人,瞬間就崩塌了,只留下一團煙燻的塵土和一片滿目瘡痍的廢墟,給後人留下了無盡的嘆息和遺憾。
關於蘇聯解體的原因有很多意見,即使是現在也沒有標準和統一的答案。 但毫無疑問,蘇聯解體是一場可以避免的地緣政治悲劇。 換句話說,蘇聯遠未解體,即使在解體15年後,達高的68%的俄羅斯人仍然持有這種觀點。
其實,如果從老百姓的角度來看,他們的想法確實沒有錯。 因為1991年3月17日,蘇聯就是否保留蘇聯舉行了全民公決,公投結果顯示有76個4%的選民投票贊成保留聯盟,這表明蘇聯人民仍然對大家庭有強烈的認同感。
蘇聯公眾不願看到聯盟解體主要有兩個原因。 首先,由於老一輩蘇維埃的影響,很多人認為蘇聯的存在是人民福祉延續的基石,所以他們不希望蘇聯解體。 其次,由於蘇聯其他加盟共和國經濟發展滯後,如果蘇聯解體並失去財政支援,生存局面將很困難。
總的來說,使蘇聯得以生存的公眾輿論基礎源於經濟紅利和民眾對聯盟的支援但是,儘管有多達 76 個4%的蘇聯公民支援維護聯盟,蘇聯仍然在歷史的洪流中被肢解和粉碎,最後像大廈一樣在爆炸下倒塌,世界上沒有蘇聯。
那麼問題來了:在蘇聯解體之前,764%的公民支援維護聯盟,為什麼蘇聯仍然解體?
事實上,根據目前已經解密的解密資料的分析,蘇聯人民並沒有背棄蘇聯,蘇聯軍隊也沒有背棄蘇聯,真正背棄蘇聯的是蘇聯高層。
為什麼?
如上所述,蘇聯人民並沒有因為絕大多數人民在公投中投票贊成保留聯盟而背棄蘇聯。
有人可能會問:蘇聯軍隊在蘇聯解體中沒有發揮作用嗎? 怎麼能說蘇聯軍隊也沒有背棄蘇聯呢?
其實,如果我們弄清楚蘇聯解體前蘇聯軍隊的真實情況及其原因,從客觀理性的角度來考察,也許我們就不會把蘇聯解體歸咎於蘇聯軍隊了。
眾所周知,蘇軍是保衛蘇聯的重要軍事力量,從十月革命到偉大衛國戰爭再到“冷戰”,蘇軍從只有3萬人的兵力躍公升為500多萬人的強力軍。 蘇聯軍隊因其隊伍龐大、實力雄厚、**突出等因素,也被稱為“蘇聯第16共和國”。
蘇聯軍隊最強大的時候,可以與世界頭號強國美國搏鬥,向美國的後院古巴運送幾枚飛彈; 在蘇聯軍隊強大到美帝國主義驚恐萬分的時候,讓數以萬計的鋼鐵洪流前往阿富汗與美國爭奪霸權,甚至在一周內將整個歐洲夷為平地,都不是問題。
然而,在無比強大的蘇軍光環下,隱藏著蘇聯當局長期隱瞞的矛盾。
戈巴契夫1985年上台後,在蘇聯進行了前所未有的政治改革。 主張激進改革路線的戈巴契夫自然率先將改革目標對準了蘇聯的捍衛者蘇聯軍隊。 在蘇軍改革過程中,戈巴契夫不斷減少蘇軍人數,由於沒有合理的善後處理安排,大批被裁減人員離開軍隊,流落街頭,蘇軍中的人一度慌慌失常。
但實際上,戈巴契夫對蘇軍的放血改革,並不是蘇軍在“八·一九”事件中立即起義的主要原因蘇軍未來的表現,基本上是長期無理壓迫的結果。
上世紀80年代以來,長期高度集權僵化的體制使蘇聯國民經濟和民生陷入嚴重困難,蘇聯人民的生活水平不僅一落千丈,蘇聯士兵和軍人家屬也未能倖免。
長期高度僵化的政治經濟體系突然被戈巴契夫推行,蘇聯國內經濟秩序陷入極度混亂。 根據蘇聯陸軍元帥亞佐夫的回憶,大約有730,000 名軍官缺乏住房,45萬多名士兵沒有避難所,許多軍人家屬只能擠在臨時帳篷裡,以抵禦零下幾十度的寒風。
困難遠遠超出了住房問題。 眾所周知,蘇軍歷來有在東歐國家駐軍的習慣,東歐發生劇烈變化時,蘇軍官兵50多萬滯留在東歐。
因為劇烈的變化來得太突然,很多蘇軍沒能及時撤退到蘇聯,即使僥倖返回蘇聯,大量進入蘇聯一段時間的士兵,加上蘇聯經濟衰敗,撤出的蘇軍也無法妥善安置, 許多蘇聯士兵在飢餓和寒冷中掙扎求生。
蘇軍的福利問題沒有得到解決,自然不可能指望他們餓著肚子為保衛蘇維埃而大聲疾呼。 這時,葉爾欽等人趁勢抓住了蘇軍內部的矛盾,開始大肆宣揚西方的神聖之美。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葉爾欽在蘇軍中走來走去,露臉,甚至在視察圖拉空降兵時,他也毫不羞愧地宣稱:“一旦我當選為俄羅斯第一人,我將為你建造500套新公寓。 ”
葉爾欽的政治秀子很快就把本來就生活在貧困中的蘇聯官兵結束通話了,他們中的一些人開始放鬆心扉,除了物質吸引力外,西方國家還加緊了對蘇軍的思想和思想侵蝕,使蘇軍的思想逐漸陷入混亂。
此時,蘇聯共產黨第28次代表大會召開,蘇軍內部的大量黨組織被取消,蘇共逐漸失去了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因此,面對上述眾多因素,蘇軍實力的背後是日益突出的困境和意識形態混亂。 雖然在1990年勝利日閱兵式上,蘇軍高喊“烏拉”,從莫斯科紅場如牆般行進,但此時的蘇軍早已失去了昔日的風度,失去的卻是昂揚的士氣和鋼鐵般的精神。
蘇聯解體前夕,蘇軍的核心幾乎被掏空,但這並不意味著蘇軍會輕易拋棄他們為之流血犧牲的蘇軍。 當立陶宛民族分離主義運動興起時,蘇聯軍隊毫不猶豫地衝向前線; 當巴庫、提比里西等地爆發嚴重的民族動亂時,蘇軍不惜用鐵血手段平息事態,甚至還參與了蘇軍副手亞納耶夫等人發起的“八一九事件”。
蘇聯軍隊一次又一次地背負著拯救蘇聯、蘇聯和共產主義的重擔向前邁進,但換來的卻是待遇的壓迫、地位的直線下降和榮譽的喪失。 蘇聯高層為了自己的自私狹隘利益,不斷背叛蘇聯軍隊,任由他們充當“背靠背者”。
最終,在“八一九事件”中,蘇軍不願再扮演“救火英雄”的角色,轉而採取觀望態度。
阿爾法特種部隊拒絕執行命令; 精銳的塔曼師,圖拉空降部隊轉而支援葉爾欽; 功勳卓著的蘇聯元帥沙波什尼科夫以惡劣天氣為由推遲了運輸機的起飛。
一切都表明,蘇軍不再信任他們的蘇聯高層,他們不知道一旦參加“八一九事件”的“救火行動”,等待他們的將是嚴酷的“秋後和解”。
因此,他們知道蘇聯將要滅亡,但他們別無選擇,只能讓葉爾欽等人撕裂他們發誓要為之奮鬥一生的蘇聯。
蘇共高層的反覆無常和習慣性早已讓蘇軍心灰意冷,所以在“八一九事變”中,蘇軍不願再為蘇聯工作。 因此,與其說是蘇聯軍隊失去了蘇聯,不如說是蘇聯最高領導層的蓄意自我解體導致了這場悲慘的地緣政治災難。
排除以美帝國主義為首的西方陣營的長期“和平演變”,由於不是蘇聯人民或蘇聯軍隊瓦解了蘇聯,所以它占領了76為什麼當 4% 的公民支援維護聯盟時,蘇聯仍然解體?
答案當然是蘇聯高層的自我肢解逆轉。
戈巴契夫出生在史達林統治下; 在赫魯雪夫時代長大; 火箭是在勃列日涅夫政府期間推廣的。 在這三個階段中,他的事業一帆風順,沒有經歷過鐵與火的錘煉,也沒有親身經歷過來之不易的蘇維埃政權。
在這個“溫室”裡長大的戈巴契夫,趕上了西方陣營對蘇聯的長期“和平演變”,各種知識分子打著“自由”、“民主”、“人權”的幌子,長期宣揚西方世界的美好,肆意兜售蘇聯制度的“惡毒”。 總之,在這些公眾知識的華麗之下,西方陣營的一切都像天堂一樣美麗。
長期沉浸在這種黑暗成長環境中的戈巴契夫,從小就耳聞,親眼目睹,心中的理想信念逐漸崩塌,“改造”蘇聯成為他畢生的追求。
1985年戈巴契夫成為蘇聯領導人後,開始了對蘇聯的全面“改造”。
戈爾巴喬一上台就試圖讓蘇聯顛覆“大變化”。。迫不及待地想開始他的“戈巴契夫改革路線”。
在這條所謂改革路線的指導下,蘇共放棄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指導思想,主張“一流制度”、“多元主義”和“開放”。 蘇聯官兵大量外流; 西化逐漸控制了陣地; 公有制的主導地位正在慢慢被私有制所取代。
在這一點上,儘管蘇聯仍然擁有強大的民眾支援基礎,但蘇聯的解體是不可逆轉的。
值得一提的是,蘇聯軍隊在蘇聯解體中當然有其罪魁禍首,但歸根結底,導致蘇聯軍隊最終放棄保衛蘇聯的並不是蘇聯軍隊本身,而是以戈巴契夫為典型代表的蘇共高層。
同樣,不顧洶湧澎湃的輿論,執意要解體蘇聯的,也不是蘇聯人民,而是蘇共高層。 蘇共高層的做法,正好印證了《阿方功夫》中的一句話:“嗚呼! 滅六國的,也是六國,不是秦國。 秦氏族,秦氏,不是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