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羅的海三國憎恨俄羅斯,因為蘇聯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
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這三個國家對俄羅斯有負面情緒。 如果你想更多地了解這種情緒,請考慮南韓對日本的感情。
這三個國家對自己在蘇聯統治下長達數十年的歷史深感羞愧。 隨著俄羅斯完全繼承了蘇聯的法律制度,這三個國家對蘇聯的仇恨一直持續到今天。
三個國家: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 這三個國家的總面積約為17面積5萬平方公里,人口約698萬。 這三個國家的首都是塔林、裡加和維爾紐斯。
這三個國家的歷史程序驚人地相似。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三國相繼宣布獨立。 1919年,蘇聯正式承認波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和芬蘭的獨立地位。
二戰期間,德國與蘇聯達成協議,將這三個國家移交給蘇聯。 蘇聯以其強大的軍事力量與三國簽署了友好互助條約。
根據該條約,蘇聯有權在這三個國家建立海軍基地和一些機場,並有權用自己的資金在這些地區駐紮部隊。 蘇聯“轉型”後,三國於1940年“自願”加入蘇聯。
在蘇聯占領三國期間,對當地居民的強行驅逐和大量俄羅斯族居民的搬遷給三國老百姓帶來了極大的痛苦。 據統計,在1941年被驅逐的三個國家的居民中,愛沙尼亞有6萬人,拉脫維亞有3人50,000人,立陶宛有340,000人。
他們被送往寒冷的西伯利亞,在那裡他們生活在不穩定的境地,幾乎無法生存。
蘇聯此類行動的主要目標是通過改變當地人口統計資料來加強對這些地區的控制。 西伯利亞氣候非常寒冷,被強行搬遷的三國人民的死亡率相對較高。
此外,蘇聯還奪走了這三個國家的工廠、裝置、糧食和牲畜。
由於蘇聯的嚴酷統治,三國人民不滿只能保持沉默,但對蘇聯的怨恨早已深深植根於他們的心中。 五十年代後期,蘇聯對其他非俄羅斯民族進行了反思和道歉,波羅的海三國不在其中,這進一步加劇了這種情況,這讓三國人民感到憤怒。
這些因素是當今波羅的海三國仇恨俄羅斯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幾十年裡,愛沙尼亞塔林這三個國家享有獨立地位和經濟繁榮。 二三十年代歐美大蕭條期間,三國經濟仍保持較高水平,與西方保持著密切的經濟文化聯絡。
蘇聯吞併圖拉脫維亞裡加後,這三個國家的經濟仍然處於十五個成員國的最前沿。 然而,這三個國家對他們賺取的財富被蘇聯以“平等分配”的名義奪走並用於補貼較貧窮的成員國感到不滿。
例如,立陶宛,乙個現在反俄情緒高漲的國家,曾經擁有發達的肉類生產線,但每年有一半的肉類被蘇聯以非常低的速度奪走。
這讓三國百姓很不滿,“我們為什麼要把自己辛苦賺來的錢給別人呢? “在被蘇聯吞併之前,這三個國家的經濟水平與瑞典、丹麥等波羅的海對岸的國家相當,但加入蘇聯後,經濟差距逐漸顯現。
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和四十年代,來自波羅的海三國的人們被迫逃離家園。 美國非常重視這些人,將其作為制衡蘇聯的重要力量。
美國通過提供援助和支援,一方面向蘇聯施加壓力,另一方面鼓勵三國反抗蘇聯。 蘇聯解體時,美國逐漸放鬆了對三國分裂主義情緒的控制,客觀上加速了三國脫離蘇聯的決心。
舊恨新恨,俄羅斯之痛 俄羅斯莫斯科,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曾經是蘇聯的中心。 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蘇聯不復存在,但俄羅斯仍然屹立於世界。
然而,對於俄羅斯來說,它不僅要面對過去的“舊恨”,還要面對新的挑戰。 "新的仇恨,舊的仇恨",這是俄羅斯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
許多國家與俄羅斯之間存在歷史遺產,新的挑戰正在出現。 雖然蘇聯已不復存在,但俄羅斯的挑戰和陣痛並沒有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