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賞花圖》南宋李松。
城丹嬰劇畫面《南宋李松》。
如果我們在宋代慶祝元宵節,我們會看到這些奇怪的景象:有的燈籠不是手上提著,而是戴在頭上,甚至烟花也戴在頭上; 如今,非常便宜的玻璃燈罩在宋代價值不菲; 雖然宋代沒有現代的聲光裝置,但它能夠創造乙個動畫......具有裸眼 3D 效果
你為什麼要在頭上戴燈籠? 為什麼烟花會在頭頂燃放? 為什麼玻璃燈罩被宋代人視為寶物? 3D動畫是如何進入宋代元宵的? 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來體驗宋代元宵節的奇妙與歡樂。
假花假鳥滿頭,他們很害怕。
大宋燈會有多美妙? 如果你看看宋代人民的頭顱,你就會知道:當時,青年男女上街買燈,他們的頭上總是滿是花鳥。
什麼樣的花是花? 不是桃花、杏花、荷花,因為這些花正月還沒開花,而是雪梅和雪柳。 雪梅是用絲綢製成的假梅花,然後用白紙剪下幾片假雪花作為裝飾,骨架是用竹條、鐵絲或金銀絲製成的。 雪柳是用絲綢做成的假柳枝,雪花的形狀也是用白紙剪下來的,交錯地捆紮著綠色的“柳葉”。 元宵節當晚,出門前,將雪梅、雪柳斜插在髮髻或帽子上,展示花枝搖曳。
晚年,李清照創作了《永生幸福:元宵節》,回憶起少女時代在北宋都開封享受元宵的場景:“中州繁華,閨房比較悠閒,記得多注意三五。 展開冠姍,擰金雪柳,爭奪腰帶的幫助。 “一群女孩互相競爭,髮髻上戴著花冠,裝飾著翡翠裝飾品,頭上掛著幾棵雪柳。 與辛啟基同時代的南宋詩人張侃寫了一首詩:“今年的燈市安排得好,雪柳香梅費減了。 “香梅是雪梅,這兩首詩的意思是一年一度的元宵節又來了,今年的元宵節好點點,頭上的雪柳雪梅卻得狠狠地砍。
前面說過,宋朝的青年男女來訪燈,頭上滿是花鳥,花是雪柳雪梅,那又是什麼樣的鳥呢? 這也是一種人工製作的工藝品,因為很難將活麻雀戴在頭上,而且它不僅會飛,還會拉! 因此,卡在頭上的鳥只能是假鳥,比如假麻雀、假燕子、假喜鵲、假杜鵑等等。
在這幅描繪長江南方元宵節習俗的名畫中,一位商人站在畫的右側,肩上扛著包袱,頭上纏著一條圍巾,圍巾頂部併排插著兩朵假花, 乙隻燕子插在假花的前面。從形狀上推測,那兩朵假花應該是雪梅,而展翅翱翔的小燕子自然是假燕子。
但是,如果你有機會進入這幅畫,請親自問商人,“你的頭上有乙隻假燕子,對吧? 他大概是搖頭否認,因為宋代人並沒有直白地把頭上的假鳥稱為“假鳥”,他們一致給這些假鳥起了乙個相當奇怪的名字:飛蛾。
飛蛾,飛蛾,飛蛾。 從名字可以看出,飛蛾不僅包括各種假鳥,還包括各種假昆蟲,如假飛蛾、假蝴蝶、假蜻蜓、假蜜蜂、假知道。 事實上,宋代的飛蛾主要是假蟲,其中假飛蛾和假蜜蜂更為常見。 因此,這種飛蛾在宋代也被稱為“飛蛾蜂”。
宋代俗籍《當年廣濟》第十一卷記載:“還賣雪梅、雪柳、菩提葉、蛾蜂等,都是用來用的。 “雪梅、雪柳、飛蛾都是用絲綢和絲綢做的。 什麼是“繒楮”(zēngchǔ)? 蠶絲是蠶絲,它是用樹皮(又稱樹)製成的白紙。 可以看出,飛蛾的生產與雪梅、雪柳的生產是一樣的,以白紙和絲綢為原料。
在宋代描述元宵節的詩歌中,飛蛾經常打扮成女孩。 比如南宋才女朱淑貞《憶秦娥》:“飛蛾雪柳補妝,蠟燭龍火樹競相。 “飛蛾和雪柳裝飾著女孩們的臉,龍燈和火樹將元宵節推向高潮。 再如南宋抒情詩人洪琅的《阮琅貴》:“花艷玉盈盈,衣裳金燦燦。 飛蛾簇擁著小蜻蜓,互相呼喚,看測試燈。 “一群年輕、漂亮、穿著華麗的女孩,頭上戴著飛蛾,打電話給她們的朋友去看燈。
在南宋杭州海關文獻《武林舊物》第二卷中,有的男生也會用飛蛾打扮自己:“流浪的流浪者,或為蟬剪白紙,稱為'夜蛾'。 為了引起女孩的注意,閒散的小夥子們用白紙剪下蟬,插在頭上,搖搖晃晃地走在街上。
把烟花放在頭上是不夠的,還有小燈泡。
不管是雪柳還是飛蛾,都只是美觀,戴在頭上並不危險,但是宋代有些人會把危險的東西戴在頭上。
北宋海關文獻《當年雜記》雲:“京師上元節,煮熟的棗子用木炭丸搗成子彈,福的鐵枝被點燃,稱為'火楊梅',也是從典當頭上去的。 它也是用蓮花牡丹燈碗做成的,從典當的頂部。 “北宋開封元宵節,達官貴人圍街相擁,用棗粉和炭粉揉成紅球,串在鐵絲上,擰成樹枝,然後點燃那些小球,插在隨行人員的頭上,火就冒泡了,美名就是'火楊梅'。 也有一些達官貴人,他們會做一批蓮花或牡丹形的燈碗,把燈油倒進去,點燃燈芯,讓隨從上去。
想象一下,當你頭上戴著燈碗走路時,你必須小心翼翼,你只能小步前進。 至於火熱的楊梅,肯定比燈碗更危險,因為再小心,火花也會不斷落下。 常識是,當時提著燈籠碗的隨從應該戴了兩層以上的帽子,或者把衝鋒的鐵盔固定在頭上。
再看看南宋海關檔案《武林老物》,裡面也有火楊梅,但不是達官貴人強迫隨行人員戴在頭上,而是一些年輕人主動戴上,就像他們用白紙剪“飛蛾”戴在頭上一樣, 這一切都是為了吸引女孩們的注意力,展示她們的智慧和勇氣。勇氣是有的,但智慧不一定在那裡,除非這些小夥子能想出乙個好辦法,確保他們在尖叫時不會被火花燒傷。
有沒有可以戴在頭上沒有任何危險的燈? 確實有,宋代人稱這種燈為“泡泡燈”。 燈泡其實是玻璃製成的小燈泡,製作方法如下:將石英砂磨成粉末,與鹼土混合均勻,過篩均勻,放入坩堝中燒至六七,石英砂進入熔融狀態,取一根細管浸漬, 輕輕吹一吹,就可以吹出乙個小玻璃泡。找一些繩子,把小玻璃泡編織進去,編織成乙個小網,然後把它們戴在頭上。
燈泡沒有燈芯,不需要注油,本身也不發光,但因為是玻璃材質,所以反光性特別強。 戴著這樣一堆玻璃泡去參觀燈具,光線和月光從玻璃泡上反射出來,彷彿它們本身在發光和閃耀。
年度雜記“雲:”京城的女士們都有帶燈籠的燈籠,有棗栗子那麼大。 “北宋開封的姑娘們去看燈籠的時候,頭上戴的燈籠很小,小到棗子、栗子,也可能是泡泡。 “武林老物”雲:“好物屋多了五色泡泡燈,更優雅乾淨。 “南宋杭州的一些家庭在元宵節期間用燈泡裝飾庭院,燈泡呈現出不同的顏色。 燈泡本身不發光,為什麼顏色不同? 因為工匠在製作玻璃時,將各種礦物粉末混合成石英砂,可以燒成各種顏色。
玻璃燈、爪燈、卷燈各有各的優點。
坦率地說,與同期的西亞和埃及相比,中國古代製造的玻璃技術並不先進,尤其是透明度高的玻璃,在中國古代的成品率很低,往往被認為比金銀更有價值。
在唐宋時期,半透明玻璃很容易製作,被稱為“彩色玻璃”; 高透明玻璃很難製造,被稱為“Poli”。 李白一生娶過很多妻子,其中一位是山東人,還為他生了乙個兒子,取名“李波里”。 李白為什麼要給兒子起這個奇怪的名字? 這是因為波利太稀有了,太有價值了。 蘇東坡給朋友王恭寫了一首詩:“是一種富貴高雅的家庭,是一種錢。 “某丞相的孫子有錢有家,特別有錢,特別失敗,所以他願意扔掉波利筆。 今天,別說扔乙個玻璃盆了,扔幾百個都談不上失敗者,更談不上奢侈。
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宋慧宗夜出宮門,大批隨從用燈籠點亮,通常用“兩百對紅紗金燭籠”,只有在元宵節期間才“加琉璃玉柱扇燈”。 琉璃玉柱棕櫚扇燈是一盞非常豪華的宮燈,但並不全是玻璃做的,而是工匠燒了乙個大小合適的玻璃環,然後拼接成宮燈的骨架,在骨架外面覆蓋一層白紙或絲紗。
到了南宋,玻璃燈工藝突飛猛進。 據《武林古物》記載,宮內有一盞“五色玻璃燈”,用三四尺長的五色玻璃條作為骨架,再用細紗包裹起來做燈罩; 後來,出現了一種“無骨玻璃燈”,從骨架到燈罩都是玻璃。 在《武林舊物》作者周看來,純玻璃製成的無骨玻璃燈甚至比純白玉製成的玉燈還要珍貴。
《紅樓夢》裡的家府裡有羊角燈,其實在宋朝的宮廷裡也有。 對於古人來說,爪燈的技術難度沒有玻璃燈那麼難,但特別費力:把牛角煮軟,刮乾淨,打成木釘,把牛角撐起來,然後把木釘拉出來,把牛角切成一圈,把電弧剪掉, 然後把這些電弧刮得很薄,然後一層一層地堆疊起來,邊加熱邊拼接,拼出乙個半透明的燈罩。
與玻璃燈和爪燈相比,技術難度較小的是滾動燈,這是一種可以隨便翻轉而不熄滅的燈籠。 滾燈顯得神秘莫測,結構超級簡單:用竹子把燈籠的骨架綁起來,在骨架上固定一根軸,在軸上綁一根細線,把燈綁在繩子上,在骨架上蓋上一層紗線。 滾動燈滾動時,骨架在旋轉,線上的燈不受影響,在重力作用下保持直立,因此燈油不會溢位,燈光也不會熄滅。
《當年雜記》描寫北宋開封的元宵節:“上元滾燈,架設機圍燈球,為安裝燈籠......無限運轉,它的開始沒有動過,它的膏油不滴,它的烽火不破。 再看《武林舊物》來形容南宋杭州的元宵節:“紙燈是內建的,放在地下,用腳順著街道轉,叫'滾燈'。 這兩份檔案證明,北宋和南宋都有滾燈。 現在有些地方已經申報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將滾燈的起源追溯到齊繼光的抗日運動,或者追溯到二郎神之水,都是杜撰的,而不是歷史的,滾燈的來源一直沒有找到。
宋代版的裸眼3D動畫設計巧妙。
滾燈可以用手滾動或踢在地上,但如果沒有人力的幫助,它不會自行移動。 宋代也有一些設計巧妙的燈具,由機械驅動,讓人感覺彷彿置身於**裸眼3D動畫中。
東京夢華陸提到,宋徽宗時期,元宵燈山被安排在皇宮南門的玄德門外:“一排有三座門,每座門都有一本大牌彩結金書,中間叫京城門,左右說是侍衛門, 還有一張大牌叫玄和,和大家一起享受。 左右兩色山,用色結文殊菩薩、伏仙、橫跨獅子、白象,各用手指著水五道,其手抖動。 用滾筒扭動水點亮山頂,存放在木櫃中,不時放下,像瀑布一樣。 玄德門外是南北方向的皇家街,皇家街的北端是乙個大廣場,人們用竹子、絲綢和燈籠,在廣場上綁出三色門,中間顏色的門牌是“杜門路”,左邊的彩色門牌是“左門衛門”, 右色門牌匾為“右衛門”,色門中間最高牌匾為“玄和民歡”。在這三扇彩門的左右兩側,各有一盞巨大的燈籠,是文殊菩薩騎獅子和普賢菩薩騎白象的形狀。 這兩盞燈籠很高,後面有機制,可以把水引到高處,然後從菩薩的手指上射出。 在水力的驅使下,菩薩的手指會來回擺動,彷彿在向遊客招手。
《武林古物》提到南宋皇宮裡有一座玻璃燈山:“五尺高,人物都帶著風琴活躍。 “這燈山有五丈高(據南宋建尺記載,一丈約等於三丈2公尺,5丈是16公尺),燈山上的身影被機構驅動,彷彿活了一樣。
《武林古物》還說,南宋皇帝讓技藝精湛的工匠用玻璃,“在宮殿的梁窗之間為牆,製作五彩繽紛的故事,龍鳳,蜿蜒如生。 “牆、柱、窗之間築牆,講各種故事,有龍鳳吐水的畫面,那些龍鳳像活著一樣游動。
“永璧”是宋代的乙個建築名詞,其實是一種浮雕。 以半透明的玻璃(即宋代人所說的玻璃)為原料,結合不同形狀的模具,燒製出不同形狀的浮雕,貼在宮殿的牆壁或窗戶上。 這些玻璃浮雕不會移動,但工匠可以將燈籠和機械隱藏在浮雕中,當機械移動時,光影迴圈,這就是宋代版的3D動畫。
文字和照片由李凱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