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我和在大學文學院任教的老朋友聊了聊,提到了中華文明,感嘆了幾千年的延續。
古代文明 世界上有多少曾經輝煌的帝國在外來入侵後不可避免地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就連古代世界第一強國羅馬也不可避免地分崩離析,而現在最接近羅馬人後裔的義大利人,已經沒有辦法查閱自己民族的歷史了。
中西文明的比較東方關注世界的秩序和世界生命的意義,而西方則更關注形上學的概念。 如《世界、身體和靈魂的形成》。
起源不同後,雙方的演化也存在差異。 西方文化之所以成為現在的主流,很可能只是乙個巧合。 在以色列作家尤瓦爾·赫拉利(Yuval Harari)的《人類簡史》中,正是這種解釋“人們漂洋過海,承認自己的無知”。 東方同時在做什麼?
《人類簡史》 以古代中華民族為主要組成部分的中國,在歷史上也曾數次被外族統治:蒙古人的鐵蹄踐踏了中國龍的脊梁骨,滿族的長矛刺痛了漢人的心臟,契丹人, 黨湘等族群也製造了幽州之痛,造就了土木堡......然而,就連成功進入中原的忽必烈和順治帝,最終也不得不在華夏悠久燦爛的文明面前低下高貴的頭,用寬袖寬衣換掉散發羊氣的貂皮。
中西文明的比較看來中華文明比羅馬和雅典的典籍更強大、更有活力,這是否證明了中華文明無可比擬的優越性?
通過深入研究,筆者認為,首先要看清亞歐之間無可比擬的權力疆域,看中國和羅馬的鄰國有著怎樣的文明。
單就文化傳承而言,無論我們是否具有地理優勢,歷史承認的是結果,而不是原因,因此我們實際上有效地儲存了我們的傳統文化,我們是勝利者,這是毋庸置疑的。 它似乎確實能夠給我們帶來無限的自信和自負。 我們確實有一些值得驕傲的東西:為中國的政治、文化、哲學、思想和社會規範和道德規範奠定基礎的百大思想流派的爭論,千年至今仍熠熠生輝的唐宋詩歌,以及四大發明和......對世界文明的發展具有劃時代意義這些燦爛的文化,確實照亮了不同時代的世界,也奠定了中國作為具有深厚底蘊的文明古國的地位,讓中國人民歷經千年,依然為之著迷。
但差不多就是這樣,除了這些文明的成就能夠領先於世界之外,在同一時代,我們很難找到更多的輝煌,而西方自文藝復興以來,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全面進步,工業革命後更是確立了歐洲中心的地位, 這也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對於基本上同時代的雅典和馬其頓文明是否不如先秦時期的文明,我不敢斷言,畢竟我沒怎麼讀過德謨克利特、赫拉克利特、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和阿基公尺德的著作。
中國皇帝然而,荷馬、薩福、阿納克瑞翁、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阿里斯托芬等早期希臘文學是否也遜色於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的中國文學,這是值得商榷的。
比較特定時期文化的優缺點不是主要的事情,重要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文明,這對歷史和社會的發展更具活力和創造性。 如前所述,神州文化的韌性無與倫比,據我所知,也是唯一乙個可以完好無損地儲存下來的,但儲存與否能否完成任務,恐怕要經過後人檢驗。
當然,從整體實力上來說,中華文明在古代確實比希臘、羅馬還要強大,這不能不歸功於這種文明的永恆延續。 即使前秦漢時期的文明未必比亞歷山卓、凱撒好,但當我們進入鎮觀、開元時期時,希臘和羅馬已經失去了昔日的輝煌,當成吉思汗的“鐵蹄”橫掃歐洲和亞洲時,羅馬元老院已經是帝國的夕陽, 在不到兩個世紀的時間裡,它被新崛起的奧斯曼帝國征服,千年的霸權終於一掃而空。
成吉思汗通過對比,筆者認為,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完整儲存下來,多得益於地理位置。
在亞洲(主要是東亞),傳統中華文明無疑是最強大的文化之一,即使是勢不可擋的日韓,在明治維新之前,都是中華文明陰影下的亞文化國家(非政治),在歐洲海上殖民政策實施和鴉片戰爭之前,他們一直對中華文明讚不絕口,模仿中華文明, 至於東南亞相對落後的國家,則無法與中華文明抗衡。
上面提到的蒙古人和滿族人進入中原,只是暫時的政治和軍事勝利,這些游牧民族雖然能夠一時強大起來,但是他們自己文明的弱點,讓他們只能依靠軍事打擊來獲得享有更高文明的權利,所以在他們建立國家之後, 他們所能建立的不是乙個純粹的草原游牧帝國,而是乙個基本的漢化變種政權。
中國古代文學相比之下,西方則截然不同。 與其他大陸相比,歐洲擁有最活躍的文明,每個國家的文化、軍事和政治力量更加平衡。
羅馬帝國的崩潰並非偶然,作為征服者的日耳曼人和土耳其人都曾經建立了橫跨三大洲的龐大帝國。 馬其頓、德國、奧斯曼帝國、法國、英國......無數強大而高度文明的民族在不同時期相互爭鬥,成為統治者,使歐洲各國的文明始終相互滲透、融合、融合。
這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動力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並開始顯示出各自的優勢和劣勢。 由於中華文明在東亞的成熟和完整,以及中華人在亞洲強大的軍事和政治實力,這個文明一直處於主導地位。 它的優點是其完整的連續性,它的缺點是缺乏溝通和碰撞,缺乏新鮮血液的注入。 沒有溝通,就無法理解自身之外的更廣闊的世界,沒有補給,必然會出現老化甚至停滯的狀態。
鴉片戰爭從近代史料的發掘來看,在鴉片戰爭之前,很少有人認識到這個問題。
在此之前,中國與國際社會的交往只是張謙、鄭和等人的幾次友好訪問,與出國留學、當官、傳播交流宗教文化等各種官方或民間活動相比,官方和民間的出國訪問具有儀式性質。 而民間出國旅遊大多是為了謀生和個人發展,對引進國外先進的管理、經濟、文化沒有多大作用。直到乾隆時期,中國人民還沒有意識到東西方文化對流的重要性,當西方人將霸權擴張到世界各地時,留著長辮子的官吏和男人們還陶醉在**帝國的輝煌夢想中,歐洲人不斷湧入中國大地的現象, 他們看到的是世界野蠻人的文化利益甚至貧困減輕。
中華文明 於是清朝,以乾隆老人為核心,沒有抓住與有意建立一流港口的英國的協議,而是開展國際經濟文化交流和補充,從而接觸到對世界格局產生驚天動地影響的工業革命, 但就連康熙對西方天曆、幾何、算術等進步自然科學的研究和推廣也被放棄了。沒想到,等待的,是外國人的強船、大炮和鴉片。
一場鴉片戰爭,開啟了中華民族百多年的屈辱和仇恨的歷史,從此,第一王國被舊帝國的稱號所取代,昔日各國紛紛登朝的景象,被外國列強的侵占所取代。 這種強弱的轉變是什麼時候形成的? 看似一兩個世紀,實也不算是一日之功,這種角色的換位早已潛伏在各自傳統文化的根基之中。
列強入侵如前所述,中華文明是自給自足、高度獨立的文明,而西方文明是相互滲透、互換、相互融合的文明,但兩種文明的具體區別尚未討論。
事實上,這種區別自古希臘時代以來就很明顯了,那就是對自然科學的重視。 很多人都在說中國古代也有非常先進的科學技術,比如祖崇治的圓周率、張恒的地球動力儀器、黃道坡的紡織技藝、畢生的造紙術、唐三彩、青白公尺等手工藝品,但筆者認為,這些發明創造更多的是一種技術,而不是科學, 比如手工藝品。另一方面,科學教會我們了解事物的“為什麼”,而不僅僅是技術所傳達的“知識”。 技術是一種可以通過時間積累來實現的實踐,但科學需要一種探究精神,了解事物的內在原因,而不僅僅是它們的表面現象。
說到手工藝品,我們確實不能不佩服古人的匠心,但為什麼中國發明的火藥只能營造節日氣氛,傳播到西方,成為復興時代的熱門武器,那是由於缺乏科學意識造成的。 手工業本來是工業的前身,但如果沒有科學的翅膀,手工業將永遠停留在媚俗和賣淫的水平,無論這些技能多麼高超,都不可能從農業文明躍公升為工業文明。
科學技術古希臘文明恰恰是注重科學、求真務實的文明,雖然希臘本身已經衰落,但這種探索自然科學真理的精神和方法已經滲透到歐洲國家,成為他們推動社會發展的主要資源。
自然科學是歷史發展最重要的推動力,中國優越的地理環境孕育出優秀的農業文明,奠定了這個國家在國家和官僚制度上的超穩定,而這種穩定使封建政權和知識分子對自己的成就感到滿意,把全部精力都放在社會治理上, 失去了邁向更高層次工業文明的動力。
西方文明的發展 毋庸諱言,中華文明同西方文明一樣,是人類歷史上又乙個“統一多元”的輝煌超大型文明。 就連中華文明,在被西方欺負和壓迫後,在憤怒與復興的世紀裡,難道沒有從他們身上學到一些好東西嗎? 這充分體現了中華文明的包容性。
古希臘文明在已經發生的歷史中,沒有真正的相遇,文明之間相互學習的可能性很小。 但在今天的現實中,東西方的相遇、融合、合作、競爭,甚至角力,都是真實的歷史。 如果我們不了解對方,不比較,不互相學習,不知道對方從哪裡來,要去哪裡,我們只會在文化上誤解,在行為上誤判,對他人、對自己、對世界都有好處。 比如路人見面時,出身、家庭、性情、能力還不清楚,就是說親戚和仇人,這是莽人亡,智者不行,文明人不拿。
《酒獻給老人》 [ 唐 ] 寶記
撿起菊花,霜淡淡的,樂於重新開啟。
醉醺醺的,害怕的,大笑的,難過的。
月亮無窮無盡,風浪不歸。
會有送人的感覺,詩意難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