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崇尚竹子的文化傳統由來已久。 人們稱松、竹、梅為“寒三友”,李、蘭、竹、菊被稱為“四君子”,兩者都包括竹子。 因為竹子高大別緻,形象優美,同時又象徵著正直、謙虛、忠誠的高尚品格,所以在中國人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不過,杜甫在詩中說:“新松恨不千丈高,惡竹要砍萬竿。 (在去成都茅草屋的路上,有作品送閻正功五首詩) 詩人稱竹子為“惡竹”,還得“砍一萬竿”,是不是有點不可思議?
其實杜甫對竹子情有獨鍾,他自稱“愛酒愛竹子,佈居必在林泉”(《送江外茅草屋主題》),是他生命中的安息之地,一定要種好幾根杆竹“(《克堂》)。 他剛開始住在成都西郊的歡花河畔,沒有竹子。 杜甫特意向一位當縣長的朋友要了綿竹。 他的詩作如《籠竹煙滴露水》(《唐城》)、《風翠翠》(《瘋夫》)、《三首絕句》(《三首絕句》(《三首絕句》三)、《卻無斬,我遇雲而長》(《燕正府與永竹》)等詩歌,都充滿了對竹子的熱愛。
不過,杜甫確實砍過竹子,而且數量很多。 然而,他砍竹子是為了給茅草屋騰出空間(他砍的竹子也可以用來蓋房子),並不是因為他討厭竹子。 為自己砍竹的原因和過程,杜甫在《兵營》一詩中說得很清楚。
杜甫既然愛竹子,為什麼還說“惡竹要砍萬竿”?
首先,為了宣揚A事物,刻意貶低B事物,這是古人在修辭上用到的一種方式。例如:“古賢都是寂寞的,只有飲酒者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李白《會進酒》)這是提倡“飲酒者”,刻意貶低“聖人”; “吳軍張典的草書,草書不古氣派。 我的侄子怎麼可能不在流亡,而丞相是男人和男人。 (杜甫的《李超八分小印章歌》) 這是為了宣傳“我侄子”,故意貶低張旭; “李杜的詩已經流傳了千口萬口,已經不新鮮了。 一代又一代的人才,他們領導了**幾百年。 (趙毅《五詩》二) 這是為了強調“國有才人,各人領先數百年”,故意說李度的詩“已經不新鮮了”。 宋代人稱這種誇張的文字為“光榮的銘文”。 而“新松恨不千丈高,惡竹要砍萬竿”,正是這種寫法。 讀者不能認真對待“光榮的品格”。
其次,還要結合杜甫所處的時代環境來分析。 古代文人和作家從對竹子的熱愛到欽佩,有著長期的發展過程,而竹子又從一種普通的植物到高尚人格的化身。 在杜甫的時代,竹子沒有太大的名氣,也沒有道德的光環。 所以,雖然杜甫在詩中多次讚美竹子,但當自己的竹子瘋狂到“疑鬼”的地步時,還不如稱其為“惡竹”,也就沒有必要有任何顧忌了。
自宋代以來,竹子的受歡迎程度逐漸增加。 蘇軾說:“不吃肉總比不吃竹子好。 沒有肉使人瘦,沒有竹子使人庸俗“(《玉謙和尚陸雲軒》),溫通山畫水墨竹,開創了”湖州竹派“,被後世尊為水墨竹畫的鼻祖。 他們乙個是偉大的作家,另乙個是偉大的畫家,他們在竹子的名聲逐漸形成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宋元時期有畫家喜歡畫墨竹和墨梅,把竹梅和松子畫在一起,被稱為“寒年三友”。 南宋林景熙《濟山集:武雲梅樓》雲:“就是土累了,居山,種百梅,喬松和秀歡是當年朋友。 這大概是《寒三友》最早的來源。
“四君子”的說法起源於更晚。 明代,黃鳳池編纂了《梅竹蘭菊四譜》,陳繼如題寫了《四君子》,“四君子”的稱號由此而來。
在這樣愛竹、敬竹、愛撫竹子的歷史氛圍中,誰想說“惡竹要砍萬竿”之類的話,顯得格格不入,甚至有冒著被世人譴責的嫌疑。
一旦你得到它,你就可以徒勞地說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