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曾經是東亞的霸主,北起蒙古唐怒烏梁海,南至南沙群島,東至外興安嶺,西至帕公尺爾高原和巴爾喀什湖,幅員遼闊。 然而,這種霸權的維護並非一帆風順。
1728年,清朝與沙俄簽訂《恰克圖條約》,劃定了雙方的邊界,外蒙古的主權正式歸清朝所有。 然而,在19世紀,清朝內外紛擾,沙俄趁機逼迫清朝簽訂《愛會條約》和《中俄北京條約》,將外東北地區併入沙俄國領土。 此前,1689年的《尼布楚條約》已經劃定了中俄邊界的東段,但沙皇俄國在清朝被削弱時破壞了條約以牟利。
沙皇俄國不僅通過契約,還採取了其他手段,例如移民到唐奴-烏良海地區,並煽動外蒙古貴族獨立以尋求對這些地區的控制。 這些行動使外蒙古成為沙皇俄國的勢力範圍。
1911年,清朝動亂,沙俄趁機煽動外俄,1914年,唐怒烏良海地區成為沙俄的殖民地,外蒙古也在沙俄的勢力範圍內。 1915年,《中俄蒙協定》規定外蒙古的主權屬於中國,但沙皇俄國保留了**等特權,其實其意還是讓外蒙古在1917年十月革命後,蘇俄不重視外蒙古,北洋當局趁機收復外蒙古, 但實際上,外蒙古已經成為沙皇俄國控制下的自治區。
1924年,蘇聯與北洋當局簽訂了《解決懸念協定》,承認外蒙古屬於中國,但保持獨立。 但是,蘇聯直接控制外蒙古的現實並沒有改變。 1925年,外蒙古宣布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是蘇聯的乙個自治共和國。
1945年雅爾達會議後,蘇聯在抗日戰爭中控制了包括外蒙古在內的東北地區,成為外蒙古的主要勢力。 蘇聯一直將外蒙古視為戰略緩衝區,控制著外蒙古的外交、經濟和政治。 1991年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沒有控制外蒙古,但成為乙個獨立的國家,並尋求國際合作,發展與西方國家的關係。
外蒙古的歷史承載著中俄之間的博弈和權力鬥爭。 時至今日,外蒙古作為乙個獨立的國家,在地緣政治中仍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發展和命運與周邊國家的政策息息相關,將繼續在國際舞台上發揮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