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資料揭示了乙個驚人的事實:德國已經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然而,這一榮譽並沒有給德國帶來應有的喜悅。 去年,德國的GDP增長率慘跌至-03%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排名最後,這一事實讓德國綠黨經濟部長哈貝克皺起了眉頭,他公開承認德國經濟的表現確實令人擔憂。 在這種背景下,人們想知道德國總理在做什麼。
在俄烏衝突中,德國的外交戰略被過度擴張,受到批評。 東歐國家以俏皮的語氣嘲笑德國的軟弱,而烏克蘭**則尖銳地嘲笑德國總理朔爾茨是“豬肝腸”,暗示德國在國際事務中的軟弱。 這一系列事件無疑導致德國在歐洲的影響力急劇下降,過去的輝煌似乎已成為過去。
雖然德國長期以來一直是俄羅斯廉價能源的最大受益者,但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期間,它出人意料地提出關閉北溪管道。 當管道被炸時,德國並沒有積極調查,而是盲目地跟隨歐盟對俄羅斯能源實施禁令。 此舉無疑是對其行業長期繁榮的自殺式打擊,該行業長期以來一直依賴俄羅斯的廉價能源。 不出所料,德國的工業產值下降了15%,其中能源密集型產業和能源產業的下降尤為明顯。 雖然美國在這一系列事件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但德國出人意料地將責任歸咎於中國,這引發了對其外交智慧的質疑。
近日,德國央行公布了一組更令人驚訝的資料:去年,德國對華直接投資總額為119億歐元。 儘管德國政界人士一直呼籲減少在中國的工廠數量,以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並在其他國家建廠以防止中國搶占市場份額,但這一呼籲似乎並沒有得到國內資本的積極回應。 事實上,歐洲和中國的資料正在激增,從 2018 年的 1550 億歐元飆公升至 2023 年的 3960 億歐元。 這一趨勢表明,儘管德國政界人士發出警告,但投資仍在繼續流入中國。
這一切都讓人思考:作為乙個傳統的資本主義國家,德國代表誰的利益? 是國內資本嗎? 還是普通大眾? 就目前而言,它似乎既不代表國內資本的利益,也不代表普通民眾的利益。 那麼,它代表了誰的利益呢? 或許,這恰恰是德國需要反思的問題。 如果德國繼續推行所謂“價值觀外交”,恐怕離衰落的邊緣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