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的2月5日,一位精神抖擻的老人走下了飛機。 江蘇省中遠助學會創始人徐忠元和協會理事長劉海林迎接了他。
**近五年來,已發展到11個省市自治區。 今天,他們要把這個好訊息告訴眼前的老人。
老人叫道生於1917年,現年104歲。
* 他是乙個農民家庭的孩子,由於家庭貧困,他直到9歲才開始上小學。 不過,當時因為學習成績優異,他連續跳了兩級。
因此,儘管他比許多學齡兒童學習晚,但他還是在17歲時考入了北京大學(現中國農業大學)農學系。
最初,農民計畫學習農業知識,並能夠回饋家鄉,促進未來的農業生產。 但後來發生了一些事情,促使**選擇轉移。
1935年12月,由於日本入侵,學生們自發發起了“十二·九”抗日運動。 當時,北大與學生之間存在許多戰略矛盾,導致雙方發生衝突。
1936年1月9日,北大沒有乙個學生上課,**就是其中之一。 他以為北大已經失去了學習的初心,於是申請了清華大學,並於同年進入清華大學化學系。
在清華大學,他積極參加化學實驗,並發現了自己的新愛好——游泳。 清華大學的化學博物館、科學館和體育館是他經常去的三個地方。
然而,他享受真正的大學生涯並沒有持續多久。 1937年,當日本開始全面入侵時,北京也受到了影響,許多大學南遷,包括清華大學。
在南遷的過程中,清華原本只是遷居長沙,與北大、南開大學組成了長沙臨時大學,於是在長沙學習了一段時間,同時加入了共產黨。
這是他人生的轉折點,促使他下定決心離開學校。 而讓**毅然決然地離開,原來是長沙臨時大學,然後打算去昆明,這讓他意識到,這不是他想要的校園生活。
1938年,他正式來到延安,開始在中國共產黨馬克思列寧主義學校學習。 當時,他懷著抗日救國的心情來到延安,卻不知道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
當時,他遇到了當老師的**,在**的指導下,在思想上正式成為了一名共產黨員,他終於找到了自己一生為之奮鬥的目標,積極投身抗日工作。
在此期間,共產黨內部發生了幾件大事。 一件大事是,為了擴大黨的政治影響力,**決定創辦報社,並於1938年從延安趕到武漢創辦了《新華社》。
第二件大事是1938年日軍入侵武漢,武漢失守。
他只好把《新華**》第一期的出版計畫調到重慶,又從延安調來一些幹部學生過來做準備工作。
*由於他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學校的優異成績,他留在學校工作。 因新華社**的成立,1941年也被調到中共南方局駐重慶。
在這裡,他有幸遇見了一位畢業於南開大學的學生,而此時此刻,南開大學和清華大學也在昆明共同創辦了西南聯合大學。 在某種程度上,兩人是校友。
當時正值新華社成立三周年,但國民黨對我們黨的推翻卻達到了頂峰。 再加上日本的入侵,國民黨把失敗的責任歸咎於我們黨,甚至使我們黨陷入了不公正的境地。
此時此刻,第一夫是關鍵,第乙個男人不開,毅然決然地將第一硬槓硬到最後,以筆為**,在重慶新華社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文才鬥爭,終於揭開了國民黨的醜陋面目。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我成為了***的政治秘書,並近距離感受到了***的正直。
24歲的他熱情洋溢,不卑不亢、不驕不躁的形象對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那之後,他從***那裡學到了很多生活和工作原則,這對他後來的政治生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也許正是在***的積極影響下,他在新華社嶄露頭角,於1946年在重慶擔任新華社社長。
沒過多久,**接到了一項重要任務,那就是讓他去南京,擔任新華社分社社長。
要知道,當時國民黨的首都是南京,南京新華社分社的位址離**政府不遠。
**的任務是揭露蔣介石在南京“假和談真內戰”的陰謀,以新華社為媒介,團結和引導中國各階層人民。
當時,整個新華社只有一位社長,編輯楊照林、報社經營者蔡明德、閻世軍等人,頂住了重重的資訊封鎖,把真實的聲音帶到了全中國。
由於他在南京的貢獻,**被派往東北進行經濟和工業發展。 彼時在東北總工會工作,主要負責民族企業的發展,這也為他後來的工作經歷奠定了基礎。
1948年11月2日,瀋陽全面解放,軍隊隨中共北方局進入瀋陽。 進入瀋陽後不久,**開始擔任《工人日報》(《瀋陽**》的前身)總編輯。
再加上他在工會的工作,可以說是很忙。 但他從未懈怠過任何工作。 特別是在出版之初,各種裝置都無法匹敵,但**卻一一克服了這些困難。
在**看來,經濟發展和文化發展同樣重要。 在東北總工會和各家報社工作的這些年裡,他深深體會到發展是硬道理。
之後,他於1952年被調回北京。 曾任國家計委副主席。 當時,鄧是副總理,負責經濟和財政。 兩人在工作中有一定的對應關係。
他們不知道,20多年後,他們將在**上並肩作戰,共同開創中國新時代。 他們的第二次合作是開發第三條線路的建設。
1960年調任中共西北局。 當時,鄧負責西北三線建設情況的考察,到西北考察開發工作。
因為兩人有著相似的工作經歷,所以在以後的職業生涯中,他們更能默契地合作。 而他後來的工作經歷,加上他的青春期生活,為他的政治道路增添了不少經驗。
1973年,三線建設結束後,**開始擔任甘肅省委書記。 有一次,為了家鄉的農業發展,他去了北大學習農業。
但令他萬萬沒想到的是,他在北大學到的農業知識,有朝一日會應用到甘肅這片土地上。
當時,甘肅的旱災非常嚴重。 上任後不久,就該解決這一困境了。 他知道,乾旱的背後,其實是農業生產發展不完善的結果。
因此,為了大力發展農業生產,他下鄉進行蹲點,組織大規模的農村調查,開始不遺餘力地向戶推進有保障的生產,促進了甘肅生產力的發展。
不僅如此,還非常重視勞動人民的辛勤工作。 也許是農民的兒子了解糧食生產的艱辛和困難。
他在甘肅省洪嘴山建造了一座護林員銅像。 因為這個叫郭福山的勞模,他憑一己之力,將原本貧瘠的鴻嘴山變成了一片果林。
1979年12月,郭福山作為甘肅省人大代表到蘭州參加會議,會見了**。
他遞給他兩個蘋果,說:“宋秘書,我知道你從來不收禮物,但這個蘋果是我感謝你對農民的支援。 ”
* 他很感動,對郭福山的意圖表示同情,他收下了蘋果,並送給郭福山兩把嶄新的鐵鍬作為禮物作為回報,以表示對勞動人民的尊重。
正是在甘肅的這段經歷中,我深刻體會到,國家的發展離不開勞動人民的努力; 勞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離不開國家的政策支援。
1981年,**再次回到國家計委。 與三十年前相比,**的心態不同了。 與此同時,他仍然站在他以前的導師——*和前領導人——鄧公身邊。
鄧公和非常信任,非常欽佩兩人,始終遵循兩人改革開放的思想,走上了經濟發展的道路。
在擔任國家計委主任期間,他取得了許多成就,其中最重要的是接手了制定和實施“六個五年”計畫的任務。 在他的主持下,“七五”規劃也順利推進。
當時,“六五”計畫的最初構想很早就形成了,這個構想在1976年就形成了,但一直沒有乙個完整的計畫。 於是,在接受任務後,“六五”幾乎是白手起家。
他以寫實的作風,非常重視田野調研的結論,幾乎每乙個方案的背後,都是他個人調研的結果。
一些重工計畫需要去沙漠、草原等地區,交通非常不方便,有時要坐很長的車才能到達目的地,甚至**都沒吃多少。
同時,我們也深知,改革開放的發展離不開新技術的推廣。 他高度重視資訊科技,希望通過資訊整合促進經濟發展。
最有名的三峽水利工程也是他策劃的。 他帶領水利、航運等領域的專家,連續七八天對沿江各重要點進行考察、研究、討論。
之後,他聯絡了多位專家進行了300人的討論,然後將討論的結果寫成諮詢報告,提交給**進行審查。
這種“先評估,後決策”的流程體系,從當時開始,一直沿用至今。
* 他不僅工作努力,而且因為早年與***共事的經歷,在裡面有自己的一套工作原則。 首先,當你出差時,你永遠不會把酒放在桌子上。
有一次,他去海拉爾視察時,天寒地凍,為了避寒,當地同志勸他喝點酒暖暖身體。 然而,**斷然拒絕了這一提議。
第二,當你出差時,你永遠不會接受禮物。 有一次**去榮格出差,當地生產羊毛毯,想給出差團裡乙個人乙個,**自然選擇了拒絕。
他勤勞樸實的性格不僅體現在自己身上,也深深地體現在他的孩子身上。
據兒子宋一昌介紹,父親歷來紀律嚴明,嚴格控制每月的餐費,堅決不讓他們養成奢侈浪費的習慣。
就連宋一昌的同學都認為他家是窮人家的孩子,因為他經常穿很舊的衣服,經常說自己沒錢。
誰也不會想到,衣著樸素的宋宜昌,竟然有後來擔任政治局常委、國家級委員的父親。
可以說,在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中,它扮演著過去和未來的中堅力量。 而他也勇敢地撤退了。 但在他的餘生中,他還是第一次想到了這個國家。
*我們關心下一代。 在戰爭年代,他經常給年輕人展示才華和能力的機會,在現代社會之後,許多年輕人有了新的發展。
不過,**知道,有些窮孩子和當年的他一樣,可能很難有機會出山。 所以從九十年代開始,他就一直關心貧困學生。
1994年,**和妻子陳順堯開始資助三名學生。 從那時起,他資助了幾個孩子,幫助他們考上大學。
隨著時間的流逝,慈善機構變得越來越複雜。 6年前,**被乙個叫來了“美麗的中國”。了解更多關於農村教育現狀的資訊。
他見到了“美麗中國”董事長劉澤鵬帶來的幾位90後青年志願者教師,聽了他們的教學情況,很認真地對他們說:“不要小看你們在農村的所作所為。 ”
之後,他接觸到江蘇中遠助學會,親自將助學專案命名為“夢想班”。 他希望這些孩子,在得到助學計畫幫助後,能夠像當年的他一樣,實現自己的夢想。
四年前的2月5日,董事長徐中元和劉海林主任告訴**,夢想班“已經建成了16個,發展到11個省市自治區。
*聽到這個訊息,我鬆了一口氣。 而當徐忠遠想把寫著**名字的夢課牌匾送給**時,他又不高興了:
這兩個詞有什麼用? 夢想類是我寫的,不加也沒關係。 ”
即使你做了好事,你也不想把你的假名帶給自己。 令他高興的不是他以“行善”著稱,而是他真的“做了一件好事”。
所有見到**的人,都不會被老人的高尚情操和他嚴謹的氣質所打動。
在那個時代,正是革命者們勤勤懇懇,為國家和人民,像初一樣淳樸淳樸,才創造了我們今天的輝煌成就。
而今年是老人走過的第104個年頭,此時的老人一直精神抖擻,聲音像鈴鐺一樣。 願老年人繼續健康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