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稱一些偉大的人。
它經常被用作“國寶”或“國家學者”。
但其中有一些。
不是每個人都知道。
1897年7月23日,唐飛凡出生於湖南醴陵。
唐家並不富裕。 唐飛帆的父親唐祿泉本來是個鄉紳,但因為家裡偏僻,只能去私塾教書,換取一些微薄的收入來養家餬口。
唐飛凡出生的時候,正值甲午戰爭慘敗之後,整個國家都在尋求變革,所以優質作家榜上的人沒想到他會繼續走科舉的迂腐之路,最後讓他去學“新學”——1912年, 15歲的唐飛凡考入湖南某工業學校學習金屬工程。如果不是兩年後的暑假遇見了什麼人,唐飛凡恐怕早就走上了工程之路。
1914年夏天,唐飛凡到鄰鄉平縣煤礦觀察研究,遇到了乙個“怪人”——他和他的助手提著乙個手提箱,裡面裝著乙個奇怪的儀器,說要給工人檢查一下有沒有看不見的昆蟲。
唐飛凡饒有興趣地看著那人用一種叫做“顯微鏡”的神奇儀器,在切片上找到鉤蟲的卵。 很快,在“怪人”的鼓勵和指導下,他學會了自己製作切片,並在顯微鏡下看到了微生物的奇妙世界。
這個“怪人”叫嚴福清,是在美國耶魯大學留學歸來的醫生,當時他有一項重要任務:建立湘雅醫學院。 因為很喜歡唐飛凡,所以閻福清把這個訊息告訴了他,希望他到時候能報考。
閆福清出生於上海。 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和耶魯大學,獲博士學位,是近代中國著名的醫學教育家和公共衛生科學家。 先後建有湖南湘雅醫學院、國立第四中山大學醫學院、中山醫院等醫學教育醫療機構,為我國醫學教育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 他是中華醫學會的創始人之一。對工程學不太感興趣的唐飛凡,顯然對治病救人、改變中國更感興趣,於是趕緊勸說家人停下工學,報考湘雅醫學院。
但到了考試的時候,唐飛凡卻傻眼了:作為與美國雅禮協會共同創辦的學校,入學考試是要考英語的——唐飛凡連26個英文字母都不認識。
匆匆忙忙中,唐飛凡找到了主考官,來自美國的醫生胡梅,提出了乙個要求:
我可以免於參加英語考試嗎,如果我能參加,屆時我是否可以重考? ”
唐飛凡的誠意感動了胡梅,再加上顏福清的推薦,他順利通過了考試。
入學後,唐飛凡信守諾言,買了一本《韋氏英語詞典》,每天不睡覺不吃地閱讀和背誦,直到詞典完全“壞了”。 但也正是因為如此,唐飛凡才能夠毫無障礙地聽懂外教的課,他的兩篇長篇畢業文章最終都是用英文寫的。
當時,湘雅醫學院的校門。 1921年,學校有13名專任教師,除一名外籍醫生外,其餘均為醫生,其中包括8名外籍教師。 所有的老師都是全職的,沒有乙個自己創業,這在當時的中國醫學院校中也是很少見的。1921年,24歲的唐飛凡經過七年的學習,以優異的成績成為湘雅醫學院首批10名畢業生之一,並獲得了“博士學位”(美國人認為這所學校的教學水平與美國大學相當,因此授予了“博士學位”學位)。
畢業後,很多人勸唐飛凡開行醫,讓他吃飽留穿衣,甚至很多富商都願意投資他,但唐飛凡都拒絕了。 由於他在學校學習期間對顯微鏡下的微生物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認為這是解決人類疾病的根本方法
乙個醫生一生能治好多少病人? 如果發明了一種預防方法,就可以防止數億人生病! ”
此時的唐飛凡已經決定走上微生物學之路。
1925年,28歲的唐飛凡踏上了赴美留學的道路。
在此之前,他考入北京協和醫學院細菌學系,在德裔美國人田柏露教授的指導下學習了三年細菌學。
在去美國之前,唐飛凡解決了一件人生大事:結婚。
他的新婚妻子名叫何蓮,比他小9歲。
在唐飛帆的家鄉,唐家和何家是天下的朋友。 何家有人雖然只比唐飛凡大十歲,但是他很喜歡唐飛凡的勤奮,所以小時候總是教他算術和科學。 唐飛凡長大後,將女兒何蓮旭嫁給了他。
唐飛帆的岳父當時是旅長,名叫何健。
何堅,後任湖南省主席,國民黨內務大臣,國民黨二等軍將。 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後,他擁有一大批共產黨人,包括他的妻子楊開慧。婚後兩個月,唐飛凡飛往美國,在哈佛大學細菌學系學習,師從著名細菌學家和免疫學家漢斯·辛瑟。 研究後不久,唐飛凡發現了乙個更具挑戰性的探索目標:病毒。
自1898年人類首次認識到自然界中可能存在一種比細菌還小的生命形式以來,對“病毒”的研究立即成為熱門課題。 然而,在電子顯微鏡出現之前,沒有人知道“病毒”是什麼樣子的,所以當唐飛凡接觸到“病毒”時,這門學科還處於“開拓發展期”。
富有研究精神的唐飛凡在病毒研究方面進展迅速,他的《皰疹病毒與腦炎問題》和《超濾研究》先後在美國期刊《實驗醫學》、《細菌學》、《免疫學》等期刊上發表,成為美國微生物學界一顆冉冉公升起的新星。
唐飛帆1928年,唐飛凡順利完成哈佛大學學業,他的導師津瑟教授非常希望他留在美國繼續他的研究工作。 事實上,美國給予唐飛凡的優待,以及它所能提供的優良的學術環境和廣闊的視野,確實對唐飛凡非常有吸引力。
但就在這個時候,唐飛凡收到了一封信。
這封信是他的導師閻福清從中國寄來的。 閻福清當時是國立**大學醫學院院長,他寫信給前任**,邀請他回國幫助他。
一方面是優越的待遇和優越的生活條件,另一方面是近乎貧窮的祖國和缺乏各種必要的微生物研究學科支援,唐飛凡幾乎是毫不猶豫地做出了選擇
中國的科學事業很落後,我希望盡自己的乙份力量。 ”
1929年春,唐飛凡放棄了在美國的一切,飛回中國,成為國立**大學醫學院細菌學副教授,主持整個細菌學系的工作。
雖然閻福清在信中承認“教研水平很艱苦”,但整個所謂“細菌學系”的貧困程度還是超出了唐飛凡的預料:就連實驗用到的顯微鏡也需要他捐出。
但正是憑藉這些簡陋的裝置,唐飛凡率先在國內開展了細菌學的建設。 1932年,已晉公升為教授的唐飛帆兼職擔任英營上海萊斯特研究所細菌學系主任,開始對沙眼、流行性腮腺炎、腦膜炎、流感、致病性大腸菌群、牛胸膜炎等進行研究,發表有價值的文章20餘篇,引起業界關注。
當時,德國的科赫和法國的巴斯德是全世界微生物學界受人尊敬的偶像,日本細菌學家北裡柴三郎因其在血清學方面的研究貢獻而被稱為“東方的科赫”。 而唐飛凡也給自己定下了乙個目標:成為“東方的巴斯德”。
其實,如果再給唐飛凡幾年時間,這個目標就有可能實現。
如果不是那場戰爭的突然到來。
1937年7月7日,日軍發動“盧溝橋事變”,開始全面入侵中國。
其實,從1931年開始,唐飛凡就一直對日本侵略者充滿憤怒。 1935年,唐飛凡赴英國進行短期專案合作。 在一次來訪場合,幾個日本人想和唐飛帆握手,但他斷然拒絕了:
你們日本正在侵略中國,很抱歉我不能和你們握手,請告訴你們的國家停止對我們國家的侵略! ”
1937年8月13日,慘烈的淞湖戰役爆發,唐飛凡夫婦住在上海租界,暫時安然無恙。 但他沒有心思坐下來做研究,他對妻子說
研究,研究,研究,研究出什麼東西再好,做國家的奴隸有什麼用?! ”
於是,他和妻子一起加入了一線醫療救護隊。 在戰爭僵持的日子裡,唐飛凡工作的救護站幾次差點被日軍炮火擊中,但他身高1.6公尺,笑著安慰別人
實際上,我這樣做最合適,因為我的目標很小,炮火無法擊中我。 ”
唐飛凡或許能挽救士兵的性命,卻改變不了戰局:上海淪陷,南京淪陷,東南半壁岌岌可危。 1938年,唐飛凡受英國一家研究機構的邀請:月薪600大洋,從事微生物研究。
當時,600個大洋的**絕對不小,能夠走出戰火紛飛的環境,也是很多人的夢想。
但也是在這個時候,唐飛凡又收到了導師閻福清的來信——當時,閻福清已經被任命為國家衛生局局長。 老師來信的目的是希望他能重建幾乎癱瘓的**防疫部門。
和十年前一樣的“二選一”再次擺在唐飛凡面前,他再一次毫不猶豫地做出了選擇:帶著妻子直奔長沙,擔任**防疫科主任。
唐飛凡剛到防疫科的時候,很多人都不服氣,以為他是在“開後門”當局長:衛生局局長嚴福清是他的老師,內政部長何健是他的岳父。 但唐飛凡很快就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風格讓大家敬畏不已,然後更是感動了:
1938年6月,**防疫科因戰時需要從長沙遷至昆明,但當時防疫科完全“沒飯吃”,在昆明也無處可住。 關鍵時刻,唐飛凡捐出了自己的積蓄,讓岳父何健請雲南省主席龍雲留出一塊地,然後去銀行貸款。
1940年春天,已經分崩離析的**防疫部門在唐飛凡的領導下重新煥發了“生機”:不僅有辦公室和職工宿舍,還有檢測所、動物室、育嬰室、菌苗室、血清室和裝置倉庫。
當時位於昆明**防疫部門實驗樓為什麼戰時要費盡心思恢復防疫司的工作?
唐飛凡知道,他和他的團隊正在執行一項任務。
1942年左右,青黴素的大規模生產成為可能。
美國人很快認識到這種神奇的抗菌劑在戰場上的作用,並立即在軍方的領導下,開始大規模生產青黴素,挽救了戰場上數千名盟軍官兵的生命。
在當時中國抗日戰爭的戰場上,青黴素很難找到——英美軍方嚴格控制青黴素生產的方方面面,將其列為軍事機密。
在當時的中國,一根金條只能買一盒青黴素。
該怎麼辦? 唐飛凡領導的**防疫部決定自己開發。 面對簡陋的設施,很多人都以為唐飛凡在講笑話,但他的態度卻很堅定:
哪怕只有萬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全力以赴去實現! ”
這種自力更生始於1941年冬天。 唐飛凡首先帶領團隊找到了一種可以產生青黴素的菌株。 他們尋找各種發霉的東西:舊衣服、水果、舊錢......最後,在一雙放置了很久的皮鞋上發現了一團綠色黴菌,然後分離出一種可以產生青黴素的菌株——這是當時國內首次分離出青黴素。
早期青黴素裝置。 自1929年美國人弗萊明首次發表他對青黴素的研究以來,對青黴素的探索已經持續了十多年。 參見 [3.]11] 他不是藥神,但他的發現改變了世界在解決了菌株問題後,唐飛凡找到了自己的好友,英國著名的生物化學家李約瑟。 在邀請他到昆明市參觀防疫部門後,他被要求與英國紅十字會進行調解,最終籌集了188萬元。
李約瑟在參觀唐飛帆的實驗室時感到驚訝,那是乙個連自來水都沒有的青黴素生產車間。 唐飛凡和家人乘破船從湖裡打水過濾,用破舊漏水的鍋爐對實驗器具進行消毒,製作蒸餾水。
在這樣的條件下,1944年9月,唐飛帆團隊自主研發出我國第一批粗青黴素產品。 第一批只有五瓶,其中兩瓶被送往英國牛津大學和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鑑定——檢測報告顯示完全沒有問題。
此後,中國研製的青黴素開始量產,不僅有力地支撐了抗日戰場,甚至還給歐美盟國帶來了一些**。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很多有錢人通過各種渠道找到了唐飛凡,甚至有人願意用金條購買青黴素,但這些要求都被唐飛凡拒絕了,他下令把所有的青黴素都只能供應給真正需要的兵民, 費用是1元1支。
唐飛凡在實驗中這不僅僅是青黴素。 在唐飛凡的帶領下,**防疫科成為當時我國唯一的免疫學研究基地,一批批狂犬病疫苗、斑點損傷疫苗、牛痘疫苗被生產出來,送往全國各地,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
1942年,在滇緬戰場作戰的英軍將唐飛帆團隊研發的牛痘疫苗命名為牛痘疫苗,1945年,美軍發生大規模“**感染”,唐飛帆派出得力助手控制,為此美軍還授予他的助手“戰時功勳榮譽勳章”。
抗戰勝利後,唐飛帆一行人從昆明搬回北平,但原來的**防疫辦公室已經被日軍摧毀。 唐飛凡再次呼籲,終於在1947年元旦,重建了10000平方公尺的新防疫部門,建立了中國第乙個抗生素實驗室和第乙個實驗動物養殖場。
然而,不久前剛剛建成的防疫辦,又一次面臨毀滅的危險——1948年,國民黨戰敗,命令來了:摧毀**防疫辦,以免落入**手中。
關鍵時刻,唐飛凡挺身而出:不肯執行!
然而,人生的第三大抉擇,也在這個時候擺在了唐飛凡的面前:
你不能去防疫辦公室,所以你是自己去,還是不去?
如果說唐飛凡沒有猶豫做出前兩次選擇,那麼在面對第三次的時候,他就猶豫了。
當時擺在他面前的有三條路:
首先,與蔣介石一起前往台灣;
第二,接受美國哈佛大學導師的邀請,帶著全家去美國,在大學任教;
三是留下來,參與新中國建設。
唐非凡對第乙個沒有興趣,連忙否決了。 但第二點對他來說很有力量:不是因為美國生活條件好,而是因為能為他提供國內無法提供的學術和科研環境。
因此,出於種種考慮,他答應了美國導師的邀請,買了機票,收拾好所有行李,準備在1949年4月6日凌晨5點帶著家人去香港,然後飛往美國。
但4月5日半夜,唐非凡夫婦看著桌上的票就睡不著。 琢磨了許久,唐飛凡終於做出了乙個決定:
離開我的國家把人送到籬笆下,我的精神不快樂! ”
明白丈夫心思的何蓮立刻說道:
那我們就不走了! ”
唐飛凡與家人選擇留下來的唐飛凡,立即帶隊,扛起了整個新中國的防疫和疫苗研發重擔。
1949年10月,河北省爆發鼠疫減毒疫苗,當鼠疫減毒活疫苗只能從蘇聯進口時,唐飛凡率領一支隊伍突擊研發,在兩個月內趕緊生產了900多萬毫公升減毒活疫苗,有效遏制了鼠疫在河北的蔓延;
1951年,在唐飛帆的建議下,我國首次成立了“生物製品檢驗所”,並擔任所長,主持制定了新中國第一部《生物製品生產檢驗規程》,建立了我國第乙個統一的生物製品質量管理體系;
在他建立的“乙醚滅菌”方法下,中國生產了大量優質牛痘疫苗,日產量超過10萬支——世界衛生組織於1979年宣布世界“天花”病毒滅絕,中國早在1961年就實現了這一目標。
他利用1947年從美國獲得的無毒病毒株17-D,研製出黃熱病減毒滅活疫苗,立即緩解了中國海港無法接種黃熱病疫苗的問題。 在他的主持下,我國白喉類毒素、卡介苗、百日咳疫苗、丙種球蛋白等製劑的質量和產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從1949年到1954年,短短五年時間,我國各種致病性疾病都得到了有效控制,甚至導致兒童小兒麻痺症的脊髓灰質炎發病率也因麻疹活疫苗的出現而迅速下降。
這一切的背後,是唐飛凡率領的中國抗疫團隊默默耕耘。
此時,唐非凡已經被一些人稱為“中國疫苗之父”。
但還有更大的成就在等著他。
唐飛凡其實很早就開始了對沙眼的研究。
沙眼是一種慢性感染性結膜角膜炎,在瞼結膜表面形成粗糙和不均勻的外觀,看起來像沙粒。 如果沙眼嚴重,可能會導致失明。 20世紀初,“沙眼”是全球性的流行病,全球約有25%的人患有沙眼,沙眼在中國的發病率高達55%,在農村地區高達80%。
沙眼的病因以前一直存在爭議:德國的科赫認為沙眼是由細菌引起的,而其他人則認為沙眼是由病毒引起的。 1928年,日本著名微生物學家野口秀世宣布,他從沙眼材料中分離出“顆粒細菌”,從而證明了“沙眼的病原體是細菌”,在業界引起轟動。
野口英斯,日本著名細菌學家、生物學家,畢業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 主要著作有《蛇毒》和《梅毒的實驗診斷》。但一直研究沙眼的唐飛凡並不相信這個結論,於是他找來了包括自己在內的11名志願者,將野口秀世分離出的所謂“顆粒菌”滴入他的眼睛裡,結果證明不會引起沙眼,從而推翻了野口秀世的結論,導致日本教科書刪除了這個內容。
那麼究竟是什麼引發了沙眼呢? 在被戰爭打斷了20年的研究後,唐飛凡帶領團隊在新中國成立後再次開始探索。
經過無數次失敗,1957年,唐飛凡和他的團隊用一種新的實驗方法,首次成功分離出沙眼病原體,這是世界上第乙個沙眼病原體。
唐飛凡立即在英文版《中華醫學雜誌》上發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國內外的轟動。 但問題出現了:你如何證明這種病原體會導致沙眼?
的確,唐飛凡知道自己面臨著和野口秀世一樣的問題:如果不能用實驗來證明,那麼他的結果也會是錯誤的。
如何證明? 那只是人體實驗。 但沙眼是有致盲的概率的,於是唐飛凡面對很多**書,不顧大家的防範,讓助手把這種病原體滴進他的眼睛裡——他想:
如果科學研究需要對人類進行實驗,那麼科學研究人員必須首先從自己開始。 ”
滴下病原體後,唐飛凡的乙隻眼睛在幾天後變得紅腫,形成了典型的沙眼。 然而,為了實驗結果的準確性,唐飛凡堅持不用藥,堅持用這只紅腫發炎的眼睛工作了40天,完整地記錄了沙眼的病程。
唐飛凡當時拍了一張眼睛的照片,左眼明顯紅腫(鏡面)。此後,包括美國、英國、以色列在內的十幾個國家實驗室紛紛宣布,他們已經確認了唐的研究成果。 唐飛凡稱自己分離出的病原體為“TE8”,但國際社會更願意稱其為“唐病毒”——唐飛凡的研究成果就是證明。
在分離出沙眼的病原體後,世界對沙眼的研究被推向了高潮,沙眼的病原體最終被鑑定為一種介於細菌和病毒之間的微生物,於是整個人類微生物學的分類正式增加了乙個體目——衣原體。
唐飛帆的研究成果,使得沙眼的防治和開發有了科學依據,新藥即將問世。 全世界沙眼患者的數量正在迅速減少。 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中國沙眼的發病率已經下降到6%以下,現在已經幾乎絕跡。
1957年,唐飛凡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那一年,他已經60歲了,以他的精力和鬥志,他仍然可以做更多的研究和貢獻。
沒有人能預料到悲劇會突然發生。
1958年,在全國範圍內發起了一場“拔白旗插紅旗”的大規模運動。
這場運動持續時間不長,但勢如火,華羅庚、馮友蘭、陳銀珂等各個領域的領軍人物無一例外都參與其中,作為國內微生物界的領軍人物,唐飛凡也不甘倖免。
華羅庚時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 為了保護自己,華華羅庚提出了10年內趕美的12個數學指標,但仍遭到批評:批評者說他鼓吹研究“哥德式猜想”,鼓吹“古人、外國人、死人”,毒害年輕人。 華華羅庚將陳景潤調到數學研究所工作也成了犯罪,因為陳景潤被認為是典型的“白人專家”(優秀的專業,但政治立場錯誤)。在唐飛帆的單位裡,對他的批評每天都在舉行,持續了乙個月。 他的實驗室被摧毀了,他的實驗資料被摧毀了,他的內疚是雙重的:
首先,他的岳父是已飛到台灣的國民黨重要成員何堅,極有可能是台灣派來的“間諜”;
其次,他很有可能將衣原體的秘密賣到國外,是“國際間諜”。
這個月,只要唐飛凡願意低頭認錯,他的日子可能會好很多。 但以他的性格,只能為了科研的目的,才允許眼藥水滴進去,又不習慣看任何“眼藥”,所以他堅持不肯承認自己的錯誤。
1958年9月30日凌晨,61歲的唐飛凡選擇了最暴力的方式來對抗自己人格的屈辱——上吊自殺。
唐飛帆1958年11月,“拉白旗”運動迅速平息。
1962年,中國共產黨為“拔白旗”運動中被批評的人平反,其中21萬多名黨員和幹部得到平反,約佔被批評和懲罰的黨員總數的98%。 此外,受到批評和懲罰的群眾已經全部或部分平反22。超過90,000人。
1976年6月,衛生部為唐飛帆舉行追悼會,恢復了唐飛帆的名譽,給予了高度評價。
1979年,衛生部對唐飛凡進行了徹底的平反。
1980年,國際眼科學組織向中華眼科學會發出邀請函,希望邀請唐飛凡博士出席在三藩市舉行的國際眼科學大會,並向諾貝爾獎委員會推薦他。
但是這個人已經死了,沙眼病毒沒有名字**。 後來,發給他的金牌上刻著另乙個人的名字,排在唐飛凡之前。 經過唐飛凡家人的多次談判和掙扎,相關組織決定重新頒發一枚金牌,背面只刻著“唐飛帆”的名字。
1992年,中國為唐飛帆發行了紀念郵票。
這位曾經的中國“**守護者”,終於開始慢慢為人所知。
本文完)“雅秋說。你還記得被唐飛帆掀翻的野口秀世嗎?
雖然在沙眼病原體問題上犯了錯誤,但作為微生物學家,野口秀世在日本享有很高的聲譽,有一部勵志漫畫《野口秀世物語》以他的背景為題材出版,日本著名作家渡邊淳一也花了八年時間為他寫了一本傳記《遙遠的夕陽》, 這在日本引起了轟動。
如今,野口的肖像被印在日本的1000日元鈔票上,他在紐約的墳墓已成為許多日本遊客必看的紀念地。
相比之下,在中國,知道唐飛凡的人比以前多了,但肯定還不夠。
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不僅唐飛帆,還有一大批中國精英都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有的甚至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今天,他們的名聲已經恢復,他們的事蹟也廣為人知,但他們留下的教訓需要為子孫後代銘記。
突然想起郭德綱說的話,挺有意思的:
比如,我對火箭專家說,你們的火箭燃料不好,要燒木頭,燒煤還好,選煤要選煤,洗煤不好。 如果科學家直視我,他就迷路了。 ”
有些人,雖然我們不熟悉專業領域,但是我們普通人需要記住,而有些事情,我們並不精通這個行業,我們吃瓜群眾還不如多看少說。
願真正的英雄永遠不會被遺忘。 願真正的專家永遠受到善待。
最後,我要向這場疫情中所有“**守護者”致敬。
全文完)。本文主要參考**:
1.《悼念爺爺唐飛凡》(董玲,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官方**,2014年10月17日)。
2.《中國第一代病毒學家唐飛凡》(梅興武,《炎黃春秋》,2020年第09期)。
3.《抗戰時期第一防疫部門青黴素試製工作》(徐丁定,《中國科技史學報》,2013.03)。
4.《唐飛帆丨中國醫生的榮耀:世界的“衣原體之父”》(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官方微博”,2017年9月16日)。
5.《科學僕人》唐飛凡(邱培芳,《春秋檔案》,2007.03)。
6.《中國郵票上唯一的微生物學家——唐飛帆》(青寧生,《微生物學報》,2006.05)。
7.《不該被遺忘的學者》(林天紅,《晚報》,2016年第03期)。
8.《唐飛帆:細菌研究的先驅》(孫碩,《科學漢語》,201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