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大康,男,1971年5月出生於四川江閣,2006年7月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獲碩士學位,現為江蘇海洋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馮大康曾在紐約、科隆、渥太華、北京、上海、南京、重慶、深圳等地舉辦過個展,或參加藝博會、藝術沙龍等團體藝術活動,作品被國內外藝術機構或收藏家廣泛收藏。 近年來潛心油畫創作研究,完成了《故鄉》等系列油畫300餘部,《黃海日出》等山水油畫素描200餘部,舉辦個人油畫展4次,在《藝術觀察》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 《藝術大觀》《藝術圈》,出版個人專著2部,主持完成“江蘇藝術**藝術創作專案”等10餘項。
荒涼的詩歌
文字:墨水
馮大康是最早關注建築廢墟題材的中國畫家之一,迄今為止,他已經創作了300多幅這種型別的油畫。 他的畫作總是描繪具有許多精緻細節的人造結構,以半腐朽或毀壞的狀態存在,給人一種荒涼和簡單的感覺。 畫家將這個系列命名為“家”,但在冰冷破碎的廢墟中,卻有一絲溫暖和懷舊。
物質和精神是一對像影子一樣生活在一起的實體。 中國城市化程序的快速發展,帶來了物質財富快速積累和精神舒適相對缺乏的矛盾局面。 在馮大康看來,建築廢墟題材的藝術創作,可以成為點燃“貝殼城”中流浪者遐想的火花。 因為這些建築廢墟曾經輝煌,曾經是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物質庇護所,承載著太多的歷史和記憶。 當人們的目光聚焦在這些陌生而熟悉的建築廢墟影象上,凝視著承載著記憶的廢墟和生活碎片時,流逝的歲月和對未來的期待將瞬間交織在一起。 然而,馮大康的作品並沒有過分強調社會快速發展帶來的人類住區的變化或喪失,而是用審美的眼光和獨特的視角去尋找人們精神回歸的命題。
自2005年馮大康在重慶美術館展出“紅色家園”系列油畫30餘幅以來,他的畫作逐漸摒棄了具體內容,加入了更多的符號或意象符號和中國畫的意義。 他用現實主義與超現實主義的結合,營造出孤獨、簡潔、深邃、崇高的精神境界,先後推出了《灰家》和《粉紅家》系列。
通過這些作品,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馮大康更痴迷於簡潔純粹的畫面,他用情感豐富的油畫顏料,從微觀視角切入社會主題,善於利用簡單的構圖和優雅的色調來構建不朽的畫面,對他人的同情心更是積極樂觀的普世情懷, 並且具有非常鮮明的個人風格。
正如歌德所說,“不朽其實是後人對逝者的記憶”,而馮大康油畫中這些逝去的、悲慘的建築廢墟的形象,就是留下的記憶和記憶中的舊時光,也正是通過這些巍峨屹的建築,只有遺體的殘餘留在世間,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