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我早就看過了,今天只有時間聊聊。
第二十條結束後,我跟閨蜜說,劉耀文長得不錯,但是表情實在是太硬了,哥哥,你臉都動不了嗎?
我閨蜜說,就是這樣,看來張譯已經轉給他了,估計還加了一點點,不然就更沒用了。
但是說到加戲,我忽然覺得張譯很厲害,他是這部電影裡特別的演員,但在我心裡,他依然是整部片中最好的兩個之一(另乙個後面再說)。
之前看過《三隊》,很多人都說張譯的表演同質化。 拜託,他們都扮演警察,所以它是同質的?
咱們也來看看“滿江紅”和這裡的教學主任,如果這叫同質化,希望整個行業先按照這個標準做到同質化。
說實話,電影《第二十條》在劇情上並不是很突出。 插曲很多,純粹是春晚小品的惡趣味,你說它的生活流似乎合理,但說它俗氣也不冤枉。 但看的時候,我忍不住感嘆,好粗俗又絲滑。
就像妻子從老公的衣服裡掏出一根頭髮,從而利用話題來演戲,換了兩個觀眾不好、憋不住戲的演員,真的讓人如坐針氈。
但是馬麗和雷佳音已經吵了幾十個回合很順利,感覺這樣吵也不是沒有可能。
而當“王鐵軍”曝光時,雷佳音承認自己撒嬌了,而女同事(高燁)還在啃蘋果,臉上帶著酸澀的表情,她能感覺到所謂的“護人劇”是什麼意思。
因為越是這種特殊的生活場景,就越難準確描繪。
對於一些非常優秀的角色,我們總覺得是角色設定得好,讓角色討人喜歡。
就像《狂飆》裡的嫂子一樣,很多人都覺得高燁碰到這個角色是幸運的,但如果只是和美貌無關,沒有核心,在一群戲骨的襯托下,特別容易表現出膽怯。
這次看《第二十條》,更是覺得,按理說,女檢察官的角色是軸心硬朗的,她被停職時說的那段話要有價值,要想不惹人生氣,那就太考驗演員的能力了。
高燁在這裡證明了她是乙個實力派演員。
張藝謀的電影,有時候問題是他們太喜歡看重了,而且還是很多,有些地方特別直白。
真沒想到這是一部喜劇,但其中所謂的“寓教於樂”部分,還是有很強的“說教”感的。
在最後的新聞發布會上,雷佳音的大演講,從內部娛樂來看,能取得既順暢又誠懇的效果實在是少之又少。
很多演員的台詞也很有力量,但坐在那裡很容易進入一種風格,說教的味道撲面而來,如下圖所示。
當然,這和雷佳音本身的氣質有很大關係。
之前也跟女朋友討論過,雷佳音的資源確實爆棚了,但是他真的配得上觀眾。 不得不說,他的氣質很家常,不過去年他演的秦輝也挺好的。
更不用說今年被停職的檢察官,包括賈玲的渣男。 他自己說這很難處理,但我們都看著他的舒適區。
第二十條》雖然劇本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好在演員們都用心地表現出來了。 去年熱播劇裡很多熟悉的面孔也都來了,感覺是《狂飆》和《漫長的季節》的團隊建設,尤其是《漫長的季節》,一共來了6個。
瘋驢和李巨集偉的角色保持不變,我不太記得阿魯納是否扮演過乙個好人。 演技和演技之間,真的有護城河。
如前所述,張譯是我在這部電影中最喜歡的兩個角色之一,另乙個是范偉先生。 甚至可以說張譯必須退居幕後,范偉當之無愧地成為全片最佳。
他一出場,台詞還沒說,只是站在那裡,臉上的表情就清楚地顯示了這個角色的本質。
在《漫漫長季》中,王翔的角上還是滿是范德彪的影子,不是老師藏得不好,而是兩者確實有相似之處。 但是當你到達這裡時,它絕對不會讓你想起任何其他角色。
江啟明演了很久的啞巴,沒有台詞卻深深扎根於人心,一度引發了“男人最好的醫美就是閉嘴”的熱議。
這裡的律師看起來有點精英,我還以為他又是乙個冷酷無情的人,至少是**之類的。 沒想到人家不壞,懦弱,有台詞,卻沒多少機會說出來。
不知道《二十條》是不是喜劇,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前後宣傳的重點,似乎是趙麗穎,說她有多突破,有多不平凡。
短片的素材也是她,很多人以為她是女主角,誤以為這是一部悲劇。 農曆新年確實影響了門票銷售。 我看後來的條目出來澄清,這部劇的女主角其實是馬麗,而不是小麗。
趙麗穎在這裡的表現,我覺得,是一體化的。 光看她,她似乎是85朵花中最強的人,但只要她滿身戲劇骨頭,她就會顯得很瘦。
但這裡沒關係,重點不是裝醜或骯髒,關鍵是要表現“被欺負”的感覺。 但也很可能是因為你不必說台詞。
演慣了古偶女主的人,會有點慣性,就算弱小,眼神也會有活力。
就像《寶貝》裡的楊冪一樣,雖然能看到辛苦的痕跡,但還是掩飾不住“你等我”的狠心。
其實在我看來,無論是角色還是主題的表達,女主角都應該是高燁。 是女檢察官始終堅持“正當防衛”的表態,頂住壓力四處奔波尋找證據,面對其他人認為“都是這樣判斷的”,沒有退縮。
結果,最終她被解雇了,臨時檢察官成了主持人,反而她被停職了。 雖然雷佳音最後也實現了她夙願,但她實在是無語了。
其實劇本裡有很多模稜兩可的地方,有的現階段還真不清楚,有的不好說是不是能力問題。
在這樣的劇本裡,演員們其實是一邊演戲一邊創作,生活流看似輕鬆,實則是最難的,要讓噪音真實,要有表演的美感,太有挑戰性了。
尤其是在很多地方,還是免費播放的,只有在大家的水平都很好的情況下,導演才能放心,演員們可以開啟盲盒。
很多好演員都會臨時換戲,光是張譯就有很多這樣的傳聞,不但會根據情況換戲,而且他是《狂飆》的美術總監,也換了很多人。
著名的警戒線是他新增的。
把手機藏在繃帶裡,邊說話邊勸李翔的場景,是他加的。
包括很多動作的細節,小演員的動作。
後來看到高燁說,嫂子第一次出場,背光秀人物的設計,也是張譯做的。
總的來說,張譯基本上是平等的,為所有他覺得需要的人增添了戲劇性。
效果自然很好,但未必能照顧到大家的情緒,有的人會覺得他很了不起,有的人會覺得他很霸氣,“他說的都是”。
如果給A加一齣戲,可能會影響B的角色,B會覺得你有偏頗,A更擅長製造馬屁精。
但其實小吳這個“慢性兒子”,很適合演員的個人特點,但不一定能給人好處。 同樣,我也不信,那場戲因為“女警察不能去報警”而被刪掉了。
對於觀眾來說,最終的效果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加入的戲劇性可以錦上添花,甚至把石頭變成金子,那我們真的不在乎。
只可惜,很多劇咖只是搶了看點,連基本邏輯都為了所謂的“好角色設計”而放棄了。
張藝謀說得沒錯,“喜劇不寫”。 無數的先例表明,很多喜劇的名場面其實都是現場反應,是無意的插入,但實際上都是深耕後的積累。
尤其是在這裡,遇到實力相當的對手,也能激發好勝心。 如果你能撿起來,誰能不能即興發揮呢?
如果大家都那麼擅長加戲,那就試著加戲吧,我們只需要開心地看就行了。